数字赋能时代剪纸的创新发展与传承
时间:2022-05-26 15:30:16
导语:数字赋能时代剪纸的创新发展与传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数字媒体新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为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政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南京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出发,结合数字时代特征、新兴媒体技术,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调查等方法。针对数字时代下南京剪纸发展现状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此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南京剪纸。创新南京剪纸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力量,利用数字赋能效应,加强对南京剪纸的推广,拓宽宣传渠道,与当下热点合作,使南京剪纸朝着新的发展方式迈进,以此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南京剪纸;数字赋能;创新发展;传承
一、南京剪纸艺术
(一)南京剪纸的特色。南京剪纸艺术主题主要以花、鸟、鱼、虫为主。构图上,多采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技巧[1]。创作上,运用吉祥语句的谐音来创作图案,集中表现出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南京剪纸别样的艺术审美,它融合了南北两地不同的剪纸艺术特色,在一般情况下,北方剪纸的美是简洁灵动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特征是纯真质朴,豪迈写实,雄厚妄诞,大块面居多,主要采用“阴剪”的技法;而南方剪纸的特点是“高雅细密”,抒情写意,工笔精细,与北方不同,主要采用“阳剪”的技法,大多呈新月形,线条纤细。郭沫若先生曾描述南北两地剪纸的风格特点“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北方派”以陕西剪纸为例,如图1,从陕南到陕北,剪纸具有古老质朴的特征,颜色多以红绿为主,风格豪放,寄意风趣、花样多变,手艺高超。陕西在民间艺术中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因其更完整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图案,如鱼身人脸,狮身人头,以及类似周文化等元素,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繁衍崇拜的观念。“南方派”以江浙、福建为例,如图2,浙江剪纸注重轮廓形象,在其形象表现中尤其擅长运用阴线。恰如其分的阴线可以为图形结构与画面层次添加色彩。在福建南平、华安等山区,有许多描绘鸟类牲畜的作品,具有刚强、忠厚、淳朴的特点。南京剪纸与这些剪纸艺术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纹样不仅具有南方剪纸细腻精巧的特点,又具有北方剪纸多样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第二,南京剪纸艺术家具有精湛高超的手工艺技术,线条流畅,极具观赏价值。例如,著名南京剪纸艺术家张芳霖的剪纸作品,由精美细腻的画面和独特传奇的手法共同构成,势如破竹。第三,南京剪纸创造出了能表现出独特的不同的艺术色彩和效果的“斗香花”剪纸图案,是中国最独特的剪纸艺术之一,其不仅融合了文人文化,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二)南京剪纸的基本纹样。剪纸的基本纹样既是设计作品的基础,还是图形元素创新的基础。南京剪纸基本纹样主要以太阳纹、月牙纹、锯齿纹为主,太阳纹形似太阳,是一种传统铜鼓纹饰,在剪纸中多用于人物服饰和动物身上;月牙纹变化多样,可变化成云纹、水纹,在剪纸作品中,动物和人物的眉眼和花饰处多采用月牙纹;锯齿纹就像锯齿一般,也称“铰刺纹”,南京剪纸中的锯齿纹或粗犷或细腻,细腻用来表达头发,粗犷用来表达山川植物。
二、数字赋能时代下南京剪纸的现状
(一)传承状况南京剪纸虽然现在已在世界非遗名单之中,但是也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境地。南京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张方林表示随着当代生活环境的不断变迁以及人们审美取向发生变化,传承剪纸技能的人逐渐减少,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制造代替了手工制作,也更加导致剪纸艺术无人继承。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作用。若要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关键还是在于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二)南京剪纸市场状况据调查研究,南京剪纸市场普及率低下,但是剪纸艺术家们都对剪纸产业化有要求和标准。如今批量化生产的剪纸承现产品趋同化、无创意的特点与手工技艺要求的个性、独特的特点是相悖的。他们认为如今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将剪纸文化引领至现代市场,与大众接触,另一边又会因为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破坏其剪纸文化的本质。让剪纸艺术失去了本身的颜色。在南京剪纸通过商业运作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传统工艺很有可能在资本和利润的社会背景下被丢弃或忘记。(三)南京剪纸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现状数字时代的到来,在传播和保护非遗文化这一工作中呈现更加多元的特点。但是对于南京剪纸在数字化方面依旧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重视对于南京剪纸的保护,而忽略了其内涵的表达。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非遗项目的开展,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工作已经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重视技术和轻文化内涵的现象。因此,在南京剪纸数字化推广中,有必要从基层出发,结合当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南京剪纸的长远发展提供思路。其次南京剪纸数字化机制尚未形成,南京剪纸的数字化传承目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播方式,仅仅是简单的传播工具和信息内容的关系。新兴媒体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没有发挥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特点,增强与大众的互动,拓展文化的传播,使人们随时可以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是关键。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和触数字化变革催生艺术领域新的发展形式,共同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三、南京剪纸艺术在数字赋能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数字时代,网络科技迅速成长的背景下,南京剪纸艺术需要适应新的发展变化,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南京剪纸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信息能力的创新和消费环境。与传统保护方式相比,数字赋能的平台与互联网的更新迭代更有利于资源聚合,满足当代人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随着5G时代的到来,将非遗融入人们生活的“活态保护”更符合非遗的生存与发展规律。借助数字赋能平台,顺应5G时代发展趋势,南京剪纸与数字文化合作,共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以活态保护的态度对待南京剪纸艺术,用数字赋能平台来延伸传统艺术,实现对非遗的全面、系统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一)借助互联网+力量,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南京剪纸文创产品推广。随着文化创意的高速发展,不同地域的地方文明和独特文化价值的非遗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创意发展的重要来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文创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科学技术,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变化,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以全新的方式传播传统非遗文化,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近年来,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各地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利用当地传统文化优势,大力推出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受到广泛图3乾隆百宝箱图4珠宝系列的关注。“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业的开发起着关键作用,数字化有助于延长文化产业链,推进结构优化,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目前,南京剪纸艺术及其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模式大多还处于线下宣传阶段,尚未适应时代发展,没有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力量。例如,利用年轻人喜爱的网上直播、电商平台等方式,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要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互联网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过“要想传播文化,就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可见网络媒体对非遗文化宣传具有关键作用。以故宫文化产品为例,故宫文创一直利用线上媒体活跃在大众视线中,例如淘宝、微博以及微信等。(1)微博运营,淘宝盈利:跟随当下热点,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不仅赢得了极高的流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故宫文化。因剧中皇帝喜欢“盖章”的梗多次被影迷提到,故宫淘宝官方微博不仅与粉丝频繁互动,还因此推出了一套文创产品—“乾隆百宝箱”(如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要,微博在增长粉丝数量的同时,也推动了淘宝的店铺销量,从而达到一个微博淘宝双双共赢的状态。(2)微信营销,与时尚博主合作:故宫联合全网超过2000万人都在关注的时尚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进行跨界联名合作,推出了“故宫·猫的异想”珠宝系列(如图4),黎贝卡负责产品的样式设计和文案推广,微信则负责珠宝生产以及投入渠道,在当年情人节开展线上发售,销售量数据可观,双方的合作营销均获得了成效。因此南京剪纸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尝试建立网上销售点,利用微博、微信淘宝等新兴互联网营销方式进行宣传与销售,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卓有成效。它们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消费者和市场,还可以拓展多元化的经营渠道,优化传统盈利模式,促进产品销售,从而更快地推广南京剪纸文创产品,利用互联网科技将将剪纸艺术价值真正传递给用户。跨境电商等新兴方式不仅可以挖掘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体,还可以开拓新市场,形成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剪纸文化宣传和保护的步伐。(二)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产品创新速度,大力推进“旅游+演艺+文创+会展+大数据”一条龙模式,采用5G、大数据、物联网、VR等技术,优化非遗展示、民宿体验、文化创意、研学旅行等发展体系。如今,南京剪纸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类别和样式较少,设计力量薄弱,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需寻找创新形式,注入新元素,以满足当代生活的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开发视觉、文化、品质、性能触动人心的产品。以600年故宫的数字化新媒体宣传为例。(1)活化产品开发形式。活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式,将功能与形式相联系,赋予其新的意义。App的开发是目前每个品牌宣传的必经之路,它不仅能够以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还可以形成商家与用户之间零距离交流,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在进行一个传播与宣传。故宫在近几年来根据人群定位推出了多款App,其中2015年推出的《每日故宫》App(如图5)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科普平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纸质科普,以年轻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让用户可以近距离地了解、感受和学习故宫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南京剪纸可以根据大众的喜好,从历史、文化、制作的方法以及剪纸类别这几个方面来打造属于自己的App,以数字化、年轻化的形式向用户和社会来进行推广和宣传,以便用户来近距离接触南京剪纸。(2)加快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推动建设“互联网+智慧旅游”模式,打造沉浸式游览体验。随着各类数字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文化生产,文旅融合过程中的场景式消费越来越受关注。景区与虚拟现实结合的体验项目,为传统景区带来新鲜体验,为新型景区带来大量关注度。VR作为新元素注入旅游景区,为景区创造巨大的价值。故宫在2017年推出了《故宫VR体验馆》项目,借助VR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游客身临其境,在历史环境中走动与体验。与传统的VR技术相比,故宫配套了“头盔式”360度的VR佩戴设备,避免了中途设备脱落带来的体验感不佳的后果,且体验地址就位于交泰殿西隆福门南侧。这一项目的出现既让游客在游玩故宫景区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感受其历史的魅力,让历史“活”了起来。南京剪纸可与南京当地风景名胜区、地方民俗活动、特色节日等文化资源合作,利用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数字技术,创造新颖的展示形式。南京剪纸特色“喜花”,在以前当地人会为了结婚剪出各种样式花,放至盒、柜、被子、枕头等嫁妆上,在特殊的日子里增添喜庆、热闹的气氛。如今这种独特的形式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节日生活,就可借助新兴数字技术,利用互联网+智慧旅游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借助VR技术还原和展示剪纸制作工艺,带领游客来体会剪纸的过程,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体会南京剪纸的文化寓意与传统节日意旨相联合的意境,进一步来宣传和介绍南京剪纸这一文化。此模式既保留了基本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其新的表现形式。(3)与时下热点合作,融入新兴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传统文化通过科技方式实现广泛传播,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如今“网红打卡”成为当下热点,所谓“打卡”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也是宣传一个重要渠道。近几年来国潮兴起,打卡北京故宫也成为大众娱乐的热点,数字化媒体联合传统文化打造了一个个热点事件,如故宫和腾讯合作的H5《穿越故宫来看你》,此H5以皇帝穿越为主题,加入了新时代热门的说唱元素,互动性强其形式新潮,引发许多网友的喜爱,因此纷纷打卡故宫。当代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文化的新奇性,而文化差异亦会产生这种新颖感。南京剪纸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艺术形式,但在生产化的过程中,未能将自身特点保留,缺乏独特性、新鲜感,倘若将现代新鲜元素与传统艺术结合,将热点话题融入设计,丰富其时尚感与现代感,既保证了文化的独特性,又为顾客创造了新颖的空间。要想南京剪纸广为人知,就得需要结合当下热点进行推广,重视内容生产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南京剪纸的艺术创作以及语言表达等必须得走进新生代社区圈层,融入、引领他们,从而形成一个“网红经济”,进一步促进南京剪纸品牌形象的推广,使其剪纸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中。南京剪纸具有发展网红打卡的载体—南京剪纸艺术馆,可与其他品牌进行联动,共同开发极具特色的南京剪纸文创产品,运用科技的力量,赋予其更多的生命力。故宫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模式给予了南京剪纸一定的启发,南京剪纸可以借鉴其模式,取之精华,学习其成功之处,建立一个有效的体系,再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图6为南京剪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可视化分析图。
结语
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南京传统剪纸艺术可以依托新媒体来创新发展,使其二次生长,更有活力。从长远来看,这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继承形式的又一次探索。结合新兴数字技术探索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新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拓宽传播渠道,使南京剪纸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南京剪纸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非正式教育和文化传播知识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非遗信息,传播其文化内涵,整合性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和文化贴近大众的生活,也为政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传统文化搭上科技的“便车”,将会走得更长远。
参考文献
[1]何志康.心灵手巧“神剪张”——记扬州艺人张永寿的剪纸艺术[J].上海艺术家,1998(03):68-69.
[2]刘晓枫,王安霞.浅谈南京剪纸的艺术特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12):297-299.
[3]何佳,王朝阳,周丽敏.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构建[J].包装工程,2018,39(06):46-51.
[4]施玮玮,储蕾芳.增强现实技术下漳浦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传承[J].设计,2019,32(09):124-125.
[5]陈曾.从故宫文创谈我国文创产业的创新之路[J].设计,2017(19):68-69.
[6]王秀丽,左洪芬,孔凡栋.数字媒体时代胶东剪纸创新发展及传承思考[J].服装设计师,2021(06):114-118.
[7]薛艳敏,陈佳慧,黄晨.基于数字技术的剪纸文化保护与激活[J].设计,2021,34(16):67-69.
作者:邱裕 余芷桢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上一篇:数字化财务在烟草商业企业财务的运用
- 下一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