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历史课如何打造三学
时间:2022-05-23 09:10:39
导语:文化类历史课如何打造三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化类历史课的教学更应该承担起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三学课堂”理论是由江苏南通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提出的,与时下流行的培养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改趋势相一致,也是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以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为例,从学材的重构、学法的选择、学程的生成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打造历史“三学课堂”,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效。
【关键词】三学课堂;初中历史教学
近年来,李庾南老师又从中提炼出了“三学课堂”教学范式,使之也适用于数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一教学范式与时下流行的培养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的趋势相一致,同时也是落实教育部在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改革虽已开始多年,但有些教改浮于形式,真正能提高教学质效的并不多。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效果的,仅仅为形式而形式的课堂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李庚南老师提出的“三学课堂”主要指的是“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它关涉到“课程,教材,教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材的建构是指要实行单元教学,学材要来自教材,又不止于教材。学法的结合是指“个人、小组和全班学习相结合”,更是指“自学、议论、引导的三结合”。学程的生成要靠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深度交流和共同发展。“三学”之间相互联系,最终都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打造“三学课堂”,主要是从学材、学法、学程三方面入手。
一、学材的重构
“三学课堂”的“学材”,是指一切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相关学习材料。按照“三学课堂”理念,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之前,历史教师首先要对历史课本内容进行整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突出主干,关注历史学科逻辑,体现出历史教学线索,重视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建构学材的原则,第一是顺应,第二是调整,第三是同化,最终实现内化。学材的重构首先要顺应学科逻辑与规律、顺应学生认知和兴趣。《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这一课设计时按照学材再建构的顺应原则,首先分析七年级学生学情: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大半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思维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基本会利用课本达到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对于一些专有历史概念,学生理解上会有难度,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适当的资料并设置合适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次,笔者再次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这节课是被安排在初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课本的最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时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并且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还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材的重构还需要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调整各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与详略。按照2011版初中历史课标的要求,《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4.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按照以上内容,笔者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从科技和艺术两大方面,分农学、数学、书法、绘画、雕塑五部分,设计本课教学;教学重点确定为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以及楷书、行书、魏碑代表;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书法艺术。学材的重构第三原则是同化,就是在呈现课堂教学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做到让学生从旧知到新知,由已知生成未知,自然地把新课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的学材建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并运用新课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的课堂设计,可以先从学生前面已经详细学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着手,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归纳出阶段特征,然后迅速导入新课。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顺应、调整、同化,实现内化等原则,适当地额外补充了课本以外的一些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于启发引导学生高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二、学法的选择
“三学课堂”强调的“学法三结合”,指的是要灵活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不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学法三结合,同时也可以是指“自学”“议论”“引导”的三结合,要将这三种教学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要注重务实高效。李老师认为:“自学是基础,引导是关键,议论是枢纽。”笔者认为学法的选择要多样化、立体化,适合学生的学法才是最佳的。在执教《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一课时,笔者结合本课的课标、学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情,对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选择和调整,充分运用了“自学·议论·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教材呈现了三小目内容,第一目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目是科学家祖冲之;第三目是书法、绘画与雕塑。在新授本课第一部分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时候,笔者选择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自主阅读、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判断对错等,使学生掌握此时期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开始抛出问题:“北朝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以设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再加上老师的恰当引导,学生最后形成答案。紧接下来,出示三道判断题,让学生结合刚刚所学迅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齐民要术》主要讲述了稻麦蔬菜和果树的栽种;2.《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3.《齐民要术》记录了种植和食用马铃薯的方法。这样,既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测和纠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学生从中获得了一些学习上的竞争感和成就感。在新授本课第二部分科学家祖冲之时,笔者调整了教学方法,从提问开始:“祖冲之为什么这么有名呢?你知道他的故事吗?”顺势进入讲故事环节—给学生讲述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对祖冲之的科学探索精神有所触动,进而提问:“祖冲之执着地去研究圆周率,到底有什么价值呢?”引导学生从科学发展角度和现实生活等角度,分小组相互讨论,并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不仅知道了祖冲之的主要数学成就的来之不易,还理解了其研究价值。新授到第三部分书法这一目时,笔者再次变换教学形式,首先出示电影《英雄》其中一处场景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辨析影片中的场景设置的错误,电影场景让学生很感兴趣,气氛比较热烈,相互之间立即就讨论起来,很多学生的表情从疑惑不解到最后恍然大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一个认识: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是在东汉以后。接下来,笔者展示了三幅图,分别是楷书、行书、魏碑的代表作品,邀请了解书法的同学上讲台分享相关的书法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楷书、行书、魏碑等书法艺术的特点。第三步,笔者重点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进行细细地赏析,再出示名人赏析语:北宋书法家米芾评王羲之《兰亭集序》道:“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清康熙帝称赞王羲之书法:“笔势清圆秀劲,众美兼备,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清乾隆帝称赞王羲之书法:“千古妙迹!”让学生了解书圣王羲之及其代表作品。最后,笔者引用了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的一段文字:“汉末魏晋六朝(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治上最混乱和社会上最苦痛的一个时代,却又是精神史上极度自由、极度解放和最富于智慧以及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引导学生结合这段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成了本课回顾和总结提升部分。通过以上注重“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历史课堂就会显得生动多样、自然活泼,一节文化课一气呵成,课堂教学效果好的同时还顺带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也相应得到了减轻。
三、学程的生成
“学程重生成”中的“学程”就是学生课堂上学习活动的过程,李庾南老师认为:“课堂中的学程,既指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指群体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三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本、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能够生成自我体悟,自主弄懂知识的结构、原理以及应用,这样的生成性学习使得课堂教学有成效、有深度、有创见。我们认为,学程中要有完美自然的“生成”,学材再建构一定要合适贴切,学法的选择也一定要适合恰当。执教《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时,笔者对学材进行了建构,选择了适当的学法,最后在课堂中都落实到学程的生成上。比如,本课的农学这一部分,首先通过课本介绍的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北朝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其次再引导学生与之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感受此时期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形成了一个通过互动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的过程。关于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教师可以出示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相关材料,以及其他科学家研究圆周率的成就和时间,学生自然生成对祖冲之个人精神的感悟以及对其成就价值的认识。此外,一起欣赏《兰亭集序》时,笔者提议:“大家一起来找找一共有几个‘之’字?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学生在找“之”字的过程中自然进行了比对,他们发现这份摹本上有九个“之”字,竟无一个写法完全相同。进而,有不少同学发现图中还有四个“一”字,也各具特色。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生成对王羲之书法超高艺术性的认识,进而感悟到《兰亭集序》不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学生感慨王羲之书法艺术之时,就势提问:“你们知道王羲之的书法水平为何能如此高超吗?他为何会被称为书圣?”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过的一些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比如“练字墨池”“入木三分”“写经换鹅”“竹扇题字”等故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书圣王羲之的了解,并自然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认识:“任何成就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任何成就的获得都是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的结果。”“一个人品行比能力更为重要。”最后课堂小结时,结合《美学散步》中的一段文字材料,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个人成就的获得,除了靠勤奋努力和品行端正之外,还离不开当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不断地穿插着一些设问,比如“你知道这个书法摹本是指什么吗?”等等,来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从而达成了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一定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对学材建构和学法选择的最终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功底和课堂教学质效的最好证明。从“学材”“学法”“学程”三方面实践“三学”历史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自然引导下有新的生成,从而落实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效,将“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庾南,祁国斌.自学·议论·引导: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9).
作者:左秀银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 下一篇:现代化绿色计算机房建设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