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道德两难案例分析
时间:2022-05-22 08:59:59
导语:小学德育工作道德两难案例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道德两难”案例教学具有道德推理的过程性、多种可能的想象性及激发思维的创新性等特点。面对“道德两难”困境,学生产生思想困惑、纠结难以做出判断和选择时,教师通过对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的预判、“道德两难”问题的精心梳理、围绕课堂充分讨论等环节,促使学生建立理性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探析“道德两难”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和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意识觉醒
中小学德育应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德育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多样性原则,根据德育的任务、内容、对象的特点等因素综合选择。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这类问题往往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和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德育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讨论可以有效促进思维发展,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一、“道德两难”的概述
“道德两难”是指人们在不能同时兼顾的两种道德规范或两种道德价值的矛盾冲突情境中,被迫做出两难的判断与矛盾的内心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由于种种顾虑,极易做出消极的反应。面对“道德两难”困境,当事人最终做出选择的同时极有可能面临“道德绑架”的困境。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若想顺利、有效地运用“道德两难”法开展教育教学,就应注重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设定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化场景甚至是引入真实的“道德两难”案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认知的积极性,并根据案例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通过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以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做出理智的抉择。
二、“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和运用
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价值观的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深入思考、在辩论中探究道德理性、在体验中丰富道德情感、在导向中增强法治意识,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理性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一)“电车困境”案例
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Foot)于1967年提出的“电车难题”(TrolleyProblem)是典型的“道德两难”案例,历年来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于德育课堂中。该案例的大致内容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到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学生的答案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要拉拉杆,五个无辜的生命不能让疯子杀死;第二种,不能拉拉杆,同样是生命,拉了拉杆会导致另一个人失去生命;第三种,不好判断,要再想想;第四种,想办法让电车停下来,任何人都不会受到伤害。心理学家发现,在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选择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另一个人,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伤害。少数人认为一旦拉拉杆,就要为另一条轨道上的人负部分责任,因此选择不拉拉杆。诚然,这些选择都不存在完全的道德对错。两难之下,我们如何合理地解决困境,这就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新冠肺炎疫情”案例
据英国《每日邮报》援引一位意大利医生的信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呼吸机严重不足,该国将不给60岁以上的患者提供呼吸机。无独有偶,西班牙医护人员称,该国将拔掉65岁以上老人的呼吸机,把机会留给更多的年轻人或有更高社会价值的人。相关消息一经发布便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面对这个“道德两难”问题,医生如何做出合理的抉择?课堂上,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多数同学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放弃对老人的治疗,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医生的做法是不可原谅的。少数同学认为,医生会根据病情做出判断,医生的治疗方案可能有道理。也有个别同学犹豫不决,不好做出判断。这个“道德两难”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除了客观存在的因素,还涉及伦理学的范畴,价值观往往相互冲突,但并不是因为其中一个是错误的,而另一个是对的。冲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要追求的是某一种好的结果,就不能同时追求同样好的另一种结果,即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三、“道德两难”案例的若干思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课标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道德两难”案例也出现在中小学德育教材中。这些常见而又典型的“道德两难”案例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的方法提供了参考价值。在学校教育中,应充分地尊重德育主体,在借助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创设情境的讨论中通过自主探究、共同研讨、自我觉醒,最终实现德育认知水平的提升。在“道德两难”困境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找到清楚的答案和严谨的客观规律。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道德两难”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和选择,得到的就是对于自己而言最好的答案。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最终的选择是自己做出来的,因此必须承担一切后果和责任,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三思而后行”。在学生“三思”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法律、道理、感情”的排序原则。首先,任何选择都要遵循不能违反任何法律和法规的原则;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规律,要做到“道理”上行得通;最后,再考虑个人情感。
四、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两难”案例给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标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让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德育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因为学生正是在这个年龄段逐渐形成了对事物认知、是非判断的评价标准。“道德两难”问题有的是基于合理的情境假设,有的是基于现实的矛盾冲突。教师要想较好地借用“道德两难”案例这一特殊的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到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在准确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现实事件的体会和感悟,促使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实现道德意识的有效觉醒,提升学生利用自身的认知判断合理地、妥善地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为学生道德认知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德育工作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2]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1-93.
[3]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2.
[4]高德胜.道德想象力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9(1):15.
[5]张婧.两难教育法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6).
[6]鲁明.用“道德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J].中小学管理,2010(3).
作者:庄超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依山郡小学
- 上一篇:中医学专业临床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探讨
- 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城区传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