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

时间:2022-05-22 08:35:17

导语: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

摘要:“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都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但是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匹配不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管理服务中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网络阵地中安全运营防护力度不强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建设需求,从顶层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提高信息化能力,建设智能化、生态化、人本化的智慧校园,服务于人才培养。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双高计划”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历网络设施起步、数字校园基础搭建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三个阶段。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或即将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提升阶段。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校园”的构想。随着国家推荐性标准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出台,智慧校园有了明确的定义:智慧校园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1]。依据这一标准,各类学校开始研究、设计并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智慧校园,“双高计划”的实施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指导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依托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2]。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发布,提出要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十三五”建设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3]。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着重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4]。此后,全国各省份在地方发布的关于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中都将“提升信息化水平”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其核心也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5]。“双高计划”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可以看出,建成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进一步优化和升华。智慧校园建设不仅引领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而且支撑着“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教育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第二,智慧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打造舒适美观、先进智能的新一代智慧教育场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帮助校园管理者作出更科学的决策,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可以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三,智慧校园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双高计划”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生,以目标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治理水平等多维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能够加快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融合“大、云、移、物、智”技术[6],围绕着顶层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建设,但是也面临着匹配不佳、融合不深、价值挖掘不足、防护力度不强等问题,影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发展的方向。

(一)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匹配不佳

智慧校园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综合系统。《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中提出,总体架构采用“一终端+两体系+三平层”的模式进行设计与部署[1],但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不同特点,不同类型教育下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仅停留在信息系统、业务平台的集约建设阶段,未考虑如何深层次推进产教融合、如何更好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等问题。这说明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与学校实际需求不够吻合。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

“双高计划”中,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一改革发展任务的核心就是通过植入新技术元素,打造教育新模式,形成信息新空间。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当下教学模式已发生改变,“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会成为常态,但是在智慧校园实际建设过程中,支撑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环境、数字化资源、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尚未达到相应标准。多媒体教室设施陈旧、老化,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不足,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师生的信息能力水平难以匹配新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形成“会建不会用”或“建好用不好”的局面,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管理服务中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资源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资产。大部分高职院校虽已认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但已建的信息系统存在“重功能、轻数据”的情况,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只是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未能在主题库、指标库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数据效能,难以辅助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并且没有针对问题数据建立有效核对机制,问题数据不断沉积之后又会严重影响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更无法实现数据治校的目标。另外,跨部门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交互程度不高,难以支撑学校常态化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7]。

三、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也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商院”)是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商科院校,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本文以无锡商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

(一)突出特色、融入校园,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要服务学校和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总体建设框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立足实际,融入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时空环境。无锡商院的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创新、融合、共享、服务”的工作理念,明确了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城市的顶层设计。1.升级校园基础设施打造高速、泛在、绿色、安全的校园智慧环境。整体升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主干网“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建设安全数据中心,搭建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统一建设,按需分配。借助无线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高清摄像头等基础设施,加强交通、能源、安防、监控等智能化发展。2.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校史馆、文化长廊、教育场馆基于GIS全域覆盖,形成有内涵、有特色的浸润式校园环境。非遗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场所结合数字3D博物馆,形成环境互联互通、全员参与的美育课堂,提升美育的育人效果。精神文化宣传融合新媒体,形成“一网、两微、多平台”智慧宣传矩阵,打造原创网络文化作品,营造清朗网络环境。3.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基于数字化革命和商业变革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理念,无锡商院跳出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新商科多元化办学资源,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着重打造全域学习模式的智能化实践环境,形成实践性教学与改革、应用创新与服务、技术研发与推广、产业培育与孵化深度融合的“产教研创”新型教育生态体系[8]。与无锡重点发展的数字营销、跨境电商、云财务、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产业同步升级,建设人才综合能力提升基地、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职业能力培训与鉴定中心等,服务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二)技术赋能、资源共享,深度融入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工作在于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无锡商院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课堂等方面进行技术赋能。1.打造智能型教学环境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现代化教学环境成为传统多媒体教室改造与升级的主流样式。尤其是互动研讨型智慧教室,它改变了传统教室形态,配备灵活移动桌椅、多屏交互一体机、全自动高清录播平台、集控平台等,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师生营造“处处可书写、处处可研讨”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服务中心基于可视化大屏环境,运用“云+端”巡课平台、远程指挥调度软件等,实现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用户的统一调配和高效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AR、VR技术引入场景建设,构建多种虚拟场景仿真中心。2.建设数字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建设,持续推进“两平台、三课、一库”工程,引导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主动思考课程改革方案,鼓励教师人人进平台、建空间。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校—市—省—国家”四级递进的精品在线课程体系,以“互联网+”精品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来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智慧学习岛”以“教学重构、智慧学习”为目的,划出课程资源区、编辑制作区、互动讨论区、学习交流区四个区域,实现云技术直播和录播、远程互动教学课堂现代化、优质课程资源制作专业化、虚拟场景精品视频录制自动化。3.打造智慧课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新形态,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植入课堂,融合“互联网+移动+教学”的互动教学模式,打造智慧课堂。借力“商院e学堂”“智慧职教”等网络学习平台,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对接教务管理数据,汇总、分析教师课堂行为数据,给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推送最直观的数据结果。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现“教学、管理、评价”一体化。以“全过程、大数据”支持学习测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以“轻技术”提升教学体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三)融合驱动、服务创新,推动数据价值应用

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突破高职院校校园管理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能源与环境管控的智能化。无锡商院优化并完善各类管理平台,普及业务应用,统一支撑平台,打破业务边界,重塑管理流程,拓展管理者管理的广度,同时将数据变成有效资产,提高服务师生的精度。1.构建完整的应用体系整体搭建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一大基础,以教师幸福发展中心、学生成长成才中心为两个统领,涵盖教育教学、感知服务、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覆盖教务、学工、人事、科研、安防、节能等多个系统的应用体系结构框架,为全校师生提供最广泛、最方便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智慧商院综合服务平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统一数据,整合原有业务数据资源,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交换通道,建立信息标准规范,实现多个应用系统单点登录。2.设计师生“时光记录表”用大数据打造智慧校园的“大脑”,对软硬件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抽取、转换、清洗、入库、分类统计、挖掘分析、决策支持等,释放更多的数据价值。无锡商院“时光记录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按照时间轴,展示学生个人信息、学籍信息、课程信息、考试信息、活动信息、奖惩信息、消费信息、毕业信息等数据,实现学生成长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教师幸福发展为重点,按照时间轴,展示教师个人信息、人事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政治面貌信息,实现教师发展全过程管理。3.推进大数据诊改工作运用教育大数据支撑学校诊改工作自动化和常态化,以学校发展规划中的目标链和标准链为基础、核心业务为主线、辅助业务为支持,梳理诊改工作流程,分析服务诊改的功能需求,确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指标,理清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与管理系统、业务应用之间的质量依存关系,结合监测点,自动推送过程数据,做到内控管理与师生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精准治校。

(四)全局感知、纵深防御,提升网络安全运营防护力

高职院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要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守好网络安全阵地,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更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1.打造网络清朗空间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注意“防”“控”并举,把握主动权,营造和谐的网络交流环境。定期举行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入舆情监测服务,规范信息审核发布程序,做好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持续深入开展“净网”专项行动,自检自查网站安全,清查突发事件、敏感事件信息,提升应对负面信息的能力。2.构建安全运营防御体系校园网络安全应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以安全技术为支撑,以态势感知为落实手段,构建智能网络安全运营防御体系。通过加大关键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校园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增强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培训力度,提升各类突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对新型网络安全威胁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由静态防御向动态防御、由分散防御向协同防御的转变。3.强化安全规范建设高职院校应注重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责任落地见效。制定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安全协议、日常管理细则以及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形成安全保障体系、运维服务体系、监控运行体系等,确保智慧校园网络及信息系统稳定、安全地运行。四、结语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双高计划”中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之一,也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达到建设标准的必要条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探索新时代建设智慧校园的新路径、新方法。另外,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应在组织、制度、资金、监督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校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全面负责“双高计划”中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任务的规划管理,信息化部门负责子任务分解、实施、协调、跟踪、检查等,以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来推动学校智慧校园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年度报告等配套管理制度,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多方力量投入,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并对智慧校园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

作者:李引 陈敏锋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