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用
时间:2022-05-20 11:03:51
导语:大数据技术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赋予了新的发展契机。把握大数据技术“类型多、密度低、时效高”的特性,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受众精准结合,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全面化覆盖与精准化干预是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新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用,应理清思路完善教育工作体系,优化结构调整教育工作团队,把握特点丰富教育工作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用
迈入信息化时代,世界正悄然无息地从现象转化为数据为我们所感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感性层面,越来越多的现象开始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赋予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十四亿人民的艰苦奋斗下中国这艘航空母舰正驶向世界的中央,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受到其他国家的冲击。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民族复兴接班人的重任,同时高校又是知识高度密集、思想充分活跃、信息技术发达的前沿阵地[1],在当下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大数据技术突破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束缚空前发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安全的堡垒和武器作用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数据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存储、传递和处理的最基本形式。在数据存储技术发展的初期,数据的大量产生制造了不少难题甚至被视作数字垃圾,九十年代初期部分工程师也尝试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利用起来,但是受当时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限制最终悻悻离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存储技术还是计算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数据也被视若珍宝。研究发现大量数据建模分析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预判,且预判结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大数据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并不断应用到生活、医疗、学习、科研等各个方面,以一种星火燎原的趋势改变我们的生活。大数据技术的强势崛起和迅猛发展为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大数据充实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大数据的最高计量单位已经从MB升级至DB,教育数据正以指数型增长趋势被保留下来供以借鉴,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了更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知识解析,学生在完成小组作业和课外实践时也有了更全面的素材库,教与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充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说教内容和陈旧的知识案例,大数据技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中外典故、著名景点等多元的、动态的知识融入传统教学内容,颠覆了传统高校意识性安全教育的古典刻板形象。互联网平台的构建推动了多元数据的共享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引领师生思想的作用。2.多元的教育形式是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平台。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教育平台不断被拓宽,从90年代的论坛到21世纪初期的QQ、微信,再到近几年使用频繁的微博、抖音等等,数不胜数的软件、平台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大家可以在各个平台畅所欲言。这些平台不仅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还可以通过后期数据的追溯了解到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思想动态。授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参考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及形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效果。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VR引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取代了传统枯燥的说教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力。近年来线上课程发展迅猛,“雨课堂”“微课”等平台相继推出实时线上课堂、课程回放、经典课程等功能,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刺激教师寻找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汲取知识的能力[2]。大数据推动了多元教育形式的发展,催化师生的主观创造力和知识攫取能力。3.个性的因材施教是良好教育效果的保障,大数据精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是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青年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经验主义教学,仅通过教材案例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活动,经验充足的教师或许能够把握一般学生的思想状态,但多数情况下忽略了学生思想的差异化,很难做到精准化分析、差异化教学。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为学生提供更加满足个人需求的差异化服务,也能协助教师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状态,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供教师参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效果。另外,依托大数据技术的预测性可以利用大量学生数据进行建模,宏观方向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趋势,对于个别学生的危机进行提前预警、有效干预。大数据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处理和计算,解决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差异化问题。
(二)大数据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大数据冲淡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导致海量数据在线共享成为不争的事实。陡增的数据稀释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学生接收到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频率和内容都大打折扣,教育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相较于单调枯燥的教育内容,丰富生动、良莠杂糅的虚拟世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而随着海量的信息涌入互联网,管理员很难做到对共享的内容逐项检查,青年学生又缺乏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抵抗能力,很容易深陷在网络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引的青年学生流连忘返,在不知不觉间学生的喜好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数据的量级大、范围广特点也就决定了网络平台的内容监管成本高、范围小、力度很难把控,近年来海外不法分子常常抓住网络平台监管力度差、范围小的特点,发布不良信息和言论,试图诱骗和腐蚀青年学生。大数据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提出了挑战。2.大数据打乱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的格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翻转课堂”的理念逐步为师生所追捧,传统的理论宣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需求,学生需要一种突破传统课堂的教育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也不安于“被教育者”这个角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导致教育工作者传授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数据的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平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从传统的课堂转移到各个交流、娱乐平台,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目光更多的转移至各个网络平台。大数据分散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造成了困扰。3.大数据提高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要求。大数据的发展颠覆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理念,提高了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导致海量内容涌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案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用个性新鲜的案例、完整的知识体系来吸引学生。教育形式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分散至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阵地的丰富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清楚学生的交流平台和兴趣热点,将教育场景迁移到学生感兴趣的平台,或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通过构造教育热点方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大数据的发展进一步反映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对于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不足、对于学生兴趣点的敏感不够、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欠缺等问题。只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方向才能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大数据的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门槛越来越高。
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研究大数据技术的学者越来越多,大数据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也愈发宽广,大数据+精准思政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13年国家统计局与十余家互联网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国内大数据技术迎来了井喷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加速推进,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583亿元。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大数据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部分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逐渐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必将为该领域带来一场变革,他们开始尝试突破固有思维与技术,尝试互联网思维思考意识形态问题,探索大数据技术解决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难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针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大数据中心逐步建立。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携手共青团广东省委针对广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第一家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上海第一家高校思政大数据研究中心;随后苏、鲁、浙、闽等地纷纷建立起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数据中心。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意识形态领域的融合逐步深入,配套的相关政策规定也在逐渐完善,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得到了初步发展。
(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已经小有所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应用已具备初步应用的理论基础,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大数据”为关键词共检索出96736条文献;而以“意识形态安全”为关键词共检索出51001条文献;而同时以“大数据”“意识形态安全”为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出1545条文献。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初具规模。2007年Web版易班平台上线,经过七年的发展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热捧,一时成为最受欢迎的校园社交生活一体化平台;2019年1月1日,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该平台一经面世就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成为了学生学习、娱乐的阵地之一,同时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支持[3],截止2021年4月注册量已突破一亿;除了在学生社交、学习方面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也为教育系统舆情监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例如广西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就通过对社交平台上的大数据进行抓取,通过对敏感词词汇分析实时监测平台舆情发生、分析舆情走向、发出舆情预警。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应用区域更宽阔、层次更复杂、效果更显著。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首先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组成结构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目前教学研究队伍还是以传统的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为主体,研究方向普遍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于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概念上,极少能够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缺乏具有工科背景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或者文理兼备的教育工作团队。其次是学生信息数据的收集过程不规范,隐私泄漏严重。大数据技术强大功能的前提是“数据”,大数据需要记录学生身份背景、位置轨迹、社交关系、思想动态等隐私数据,其中大部分数据是被相关平台或公司直接无差异记录,在数据存储和发送过程中极易造成隐私泄露。在数据获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部分企业兜售信息获取数据红利严重侵犯学生隐私。高校的信息化程度良莠不齐,大数据技术需要的数据很难完整获取。大多数高校缺乏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对于数据的记录形式五花八门,在后期数据清理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麻烦。大数据技术在带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一)理清思路,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体系大数据技术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辅助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人类应该理智看待大数据技术。拒绝对大数据的“神话”与“盲从”,高校应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契机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变革,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助手,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变革,保护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祖国安全完整。大数据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产物,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相关技术开发、应用、维护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建立健全相关技术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技术的开发、测试、应用过程限制在规则的牢笼内,也是大数据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变革的前提。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人确保大数据技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良性发展有备无患。利用党团组织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区域划分,采用宣传部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理论支撑、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基层领导者,将每一名党团同志作为先锋,统一部署,集中行动,多面开花,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形式丰富多彩,研究行之有效。
(二)优化结构,调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团队
在大数据技术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的前提下,足额、足优配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全方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行之有效的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4]。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的配备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尤甚,思政教师忙于授课、辅导员徘徊于各式各样的表格、材料中。无暇思考与布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疲于应付。充足的人手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提,以招聘专职教师、辅导员为主,聘任研究生、任课教师、管理人员为辅,配齐、配全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5]。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专业,一方面需要更多具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入,另一方面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可以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和知识普及,当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应主动以互联网的思维思考当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基于此才能在当前背景下提前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开展工作。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学习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等工科思维,剧本基础的知识,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邀请大数据、网络安全领域专家进行知识普及,定期组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参观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等一线阵地[6],帮助他们树立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技术,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特点精准出击、对症下药。另外持续学习是保持一支队伍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把握特点,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应用
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关联性强等特点[7],深度理解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方能丰富其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大数据的大容量、多种类是能够实现精准预测的基础,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规范化收集、存储与训练,在高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提前谋划、及早布局,以绝对的高度规划确保各个模块建设的统一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大数据技术的速度快体现在运算速率快、更新换代快。运算速度快意味着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处理运算,在相同环境数据集的大小先与运算结果呈正相关。更新速度快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创新的精神,对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较为了解且能够对未来技术走向有一定的预判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结合,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好更快发展[8]。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因果关系作为思维导向,但研究中发现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关联,现在的研究水平很难准确表述其关联关系,而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反复训练拟合出最佳数据模型来表述诸多因素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更多利用数据间的关联关系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另外,在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应用的同时应注意数据的伦理性,合法获取、尊重隐私、科学研究[9]。只有真正了解大数据技术的特点,不断调整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大数据技术才有可能真正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林.切实拓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数据研究向度[EB/OL].
[2]杨柳.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升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李珊珊.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4):28-32.
[5]王亚兵,雷浩.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3):92-94.
[6]邓国峰,庞智.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06):12-16.
[7]李怀杰,吴满意,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75-79.
[8]周福战,牟霖.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和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4):146-151.
[9]卢建有,臧宏.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67-70.
作者:成浩 黄晓焕
-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及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 下一篇: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精品范文
10大数据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