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

时间:2022-05-19 15:15:16

导语: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

摘要:“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动其他育人体系良性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新时代的管理育人工作,不能简单地将管理服务与之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地从管理职能出发思考,而应充分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党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为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党治”统筹协调促发展,“法治”治权治校稳秩序,“德治”感化教化养德行,“技治”科学快捷提效能,“共治”自治为基强共管。此外,高校应抓好管理育人的三个关键因素,即管理者的选任与使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科技智能的管理设施及系统等,逐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校治理格局,在管理中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管理育人;学校管理;治理模式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动其他育人体系高质量、高效能运转的基础与保障。

一、管理育人“五治”模式探索

新时代的“管理育人”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中逐步体现和实现育人作用。其中,共建是前提,共治是过程,共享是目标。因此,实现“管理育人”要有平等互惠包容聚合的价值理念、共商共建共管共情的机制体制、大数据研判下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统筹、清晰流畅的管理边界和流程,以及生生、师生和家校协作意识及关系的深化等。简而言之,即构建党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为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为实现管理育人提供保障、提质增效[4-6]。

(一)“党治”育人,统筹协调促发展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党治”,强调党的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组织的核心领导力[7-9]。“党治”育人,重在党对学校的领导、决策、组织、执行、督导等方面领导有方,能够为教书育人提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应具备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领导力、行动力、人性化等特点,通过组织领导、意识形态教育、先锋模范、党建带群团等环节实现育人目标。高校各院系、部门及其教职员工组成了具有一定分工和权责的育人组织,各自承担的育人侧重点与其管理职能密切相关,如学校领导层的管理重点在于谋划有路、引领有方、执行有力,其育人侧重点体现在领导智慧、行事风格中。管理者通过思想引领、理论讲述、工作作风、环境塑造等形式,将价值观念、处世作风等传递给广大师生员工,从有形教育与无形感化两方面进行融合育人。各职能部门的育人侧重点与其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方式、价值体现、作风修养等息息相关。各育人组织间又相互联动,通过树立先锋模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师生共同育人,如党建带业务、党建带群团,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活跃群众、凝聚群众、激励群众等方式,教育感化群众,使之思想与行动统一。要确保“党治”的稳定发展,须有“法治”做日常治理保障、“德治”做个体行为规范和顶层设计考量、“技治”做精准便捷服务和科学研判决策、“共治”做多方融合基础和共同发展支撑。

(二)“法治”育人,治权治校稳秩序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法治”,主要指扎实开展依法治校,即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并能制定科学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正确运用法定职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法治”育人,重在通过法治,为学校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平台,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引导广大师生崇善尚德、规范做人、踏实做事,激励师生敬业笃学。“法治”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权[10-11]。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准确把握权力的行使范围和程度,要在权力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共同达到组织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规章制度的效力。制度的制定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应充分体现方向性、规范性、科学性及人性化等特点,突出办学及价值导向,强调有法可依、细节严谨、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发展、分类分级管理等规律,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办学特色、容错机制、师生需求等人性化需求规划制度。制度的执行要突出严肃性、程序性,维护制度刚性。新时代的“法治”要以“德治”为前提,将“德治”贯穿始终。“法”的制定,需要用“德”的思维思考始末,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法”能否顺利推行,取决于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执行力度、能力作风等综合素质;更要看用法之人的“德望”,德望越高,被管理者越易服从、遵从。“技治”强有力地为“法治”提供了过程监管和数据支撑;“共治”与“法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院有序快速发展。

(三)“德治”育人,感化教化养德行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德治”,核心思想即以师生为本,得师生之心,聚师生之力,最终实现育人于自觉、自治的目的。“德治”是管理者以自身为出发点,教化和感化学生群体的过程,感化为主、教化为辅[12-14],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体现。“德治”是管理中最容易由“管理者”直接影响“育人”的环节。其影响因素多为管理者个人,主要包括道德情操、教育理念和观念、管理能力、综合素养等,同时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德行修养、工作作风,有德治的价值观念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可能成为具有较高道德威望、能够以德服人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德治理念至关重要,只有深植以人为本的德治理念,不断探索服务于师生、取信于师生的德治措施,才能不断强化道德约束,激发德治能量,促进学校道德文化价值发展,有效保障管理的良性循环。“德治”的实施需有“法治”做支撑保障,“法治”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臆断,使单纯的“人治”上升为系统的“德治”[15]。

(四)“技治”育人,科学快捷提效能

高校管理育人的“技治”,是指在党治、法治、德治的思想和管理下,通过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手段,推进日常管理流程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数据采集智能化、决策机制科学化,从而达到精准育人的目标。“技治”不断推动着和谐“共治”,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符合国家对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的要求要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技治将学校各部分管理孤岛相互联通,促使点状工作转变为线状工作甚至是面状工作,各类决策也相应从业务需求转变为数据驱动,为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2.提供高效快捷服务“技治”将机械化、流程化的工作,学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设计为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配合自助端口或终端机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化解了基层工作矛盾,解放了基层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3.促进学生优质发展技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评价反馈等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链环,同时又与学校教学、服务相关联,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线,环环相扣、螺旋上升。4.充分发挥预警作用技治可以实现校园各方面大数据的关联及共享,深入挖掘与分析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学生团体及个人等各个群体,涉及社会、校园、教育、学习、生活、管理等各方面领域的动态监督和预警,以供管理者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防措施。高质量的“技治”需有“党治”做前提,做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人财物的基础支撑;“技治”需有“法治”做保障,确保技术智能在法律规范及规矩流程下运行,避免管理漏洞。

(五)“共治”育人,自治为基强共管

管理育人中的“共治”是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的,是师生、家校、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是学校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共治”育人,强调基层的自治和协同共管。自治主要强调学生及学生团体通过自己管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科学技术、学会思考学习、学会创新发展,这也是“共治”的基础。协同共管重在通过多角色全方位参与育人全过程,扩充育人渠道和时长,丰富育人内容,协同发挥育人作用[16]。自治应注重德行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在法治的支撑保障下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自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及人际交往间的矛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性和创造性[17]。协同共管要有较为完善的协作机制体制和宽松的工作学习交流环境,突出民主与激励,是在自治基础上的相互促进与监督。推进“共治”需有“党治”的组织领导、“法治”的支撑保障、“技治”的智能支持以及“德治”的引导强化,更要强化基层自治和协同共管,不断激发基层活力。

二、管理育人“五治”模式关键因素

根据管理育人“五位一体”模式所示,要实现管理育人目标,需要有“党治”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法治”的规范引导、维护秩序,“德治”的感化教化、涵养价值,“技治”的科学准确、高效快捷以及“共治”的协同共管、民主激励。高校要做好管理育人,应把握顶层设计与规划、过程实施与保障、结果反馈与完善等环节,关键因素是管理者、规章制度、现代化管理设施及系统。管理者是管理育人的首要因素,特别是首要领导。首要领导的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忠诚担当、胸襟情怀决定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价值文化,只有选任和培养原则正确、立场坚定、心怀教育的管理者,才能把握好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向,做好引导教育工作。管理者的道德情操、能力作风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创业热情和执行担当。管理者,特别是中层干部关系着具体任务的执行,是上传下达、组织落实的中坚力量,只有选任和培养出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管理干部,才能树立良好的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工作风气。管理者如有缺位,则可能直接导致办学管理的混乱与偏失,直接影响到育人方向和整体质量。其次,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即“法治”,是长治久安、良性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智能的现代化设施及系统,即“技治”,是高效管理、精准育人的保障。二者如有缺失,可能导致管理出现主观臆断和低效能,进而影响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达奇.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J].秘书工作,2020(10):46-47.

[2]陈一新.市域社会治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结合[N].枣庄普法,2019-07-27.

[3]周海燕,卞谢瑜.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5-63.

[4]陆孟兰.“德”“法”并重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管理[J].管理宝典,2020(09):96-97+124.

[5]邱惠妍,周文静,张军平.“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管理育人建设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0(28):8-10.

[6]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J].山东高等教育,2015(03):5-13.

[7]黎波.学校治理优化的机制探索与思考[J].教育管理研究,2017:23-25.

[8]张瑾.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的转型[J].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2):108-109.

[9]吴青松.“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5):135-136.

[10]张福明,李威,许文丽,等.“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2):188.

[11]陈孟增.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院系网络育人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3):101-103.

[12]郭民.“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101-103.

[13]王丽,朱平.“三全育人”协同和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展望———以新华学院对“五特”学生的心理育人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6):38-41.

[14]丛发滋,刘新海,张金泉.按切入,活化“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应用———鲁东大学生科院“三全育人”理念践行及其启示[J].大学时代(下半月学术教育版),2006(11):66-67.

[15]陈冠锋.“三全育人”背景下“五位一体”双创育人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4):113-114.

[16]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8-70.

[17]郭民.“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101-103.

作者:张雪梅 单位: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