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19 15:12:13

导语:智慧校园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智慧校园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导向,培养本科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高校的职责,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教学由于文理分科教学造成学生人文底蕴与科学探索精神的兼顾缺失、重视教忽视学生的学、缺乏社会参与等问题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通过智慧校园环境赋能教学,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融合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环境与资源,形成支架式教学模式,连接课内与课外,整合跨领域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借助线上线下教学渠道来筑牢学生文化基础、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以及增加社会参与机会。

【关键词】核心素养;支架式教学;智慧校园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指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后,中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9月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理性思维、乐学善学、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内学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不仅包括核心素养的内涵、本质及哲学渊源等理论探讨,还针对中小学各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研究,研究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化学、物理等学科素养研究,同时也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及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发展开展了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目前而言,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研究从数量、维度和成果等方面来看,中小学教育阶段比大学本科阶段的核心素养研究更为丰富。相比较,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而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同,开设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具有相对差异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中国进入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式变化,其价值引领和导向意义不言而喻。由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才正式提出,因此针对大学本科阶段学生还需从新环境来深入理解与实践核心素养。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本科生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重点探索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一)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到社会参与三方面共同推进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领域,重在强调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来看,文化基础是连接低阶认知和高阶认知的桥梁。在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意识、知识、技能等低阶认知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思维、原理和方法等高阶认知。文化基础不仅是个体了解社会的基础,还是展现、传播、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并且随着革命、建设、改革、全面发展地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基于不断生成的中国文化涵养,坚持文化基础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的重点是要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和总结反思,具有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等信息意识。从本科学生的发展来看,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还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基于互联网的支持形成包括信息素养、网络资源的应用和评价等学习意识。而健康生活包括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其重点包括了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是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从社会、国家和全球视角出发,阐述了个人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以及国际理解三方面的责任。而实践创新从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为基本要点,阐述了实践劳动的态度、习惯、技能以及生活创造,发现并解决问题,技术应用的价值等。社会参与涵盖了从个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既有思想意识也有实践创造,有助于拓展社会参与的内涵,明确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对个体的参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的相互推进与配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的差异,各学段的具体表现要求不同。现阶段本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应借助多元化的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资源、技术手段、评价方法上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何让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有效的在线自主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在课前完成关于学习主题的低阶认知,通过识记人文知识、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在教师的支架式引导下,在课中课后基于学习内容进一步开展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认知活动,并通过创客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等进行社会参与式学习以培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当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并为学生的潜在发展区做好预设准备,离不开教师的支架式教学引导。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策略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构主义视角下,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逐步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流程,即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通过渐进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素质。潜在发展区可以理解为在跨越了最近发展区之后,学习者有可能独自完成的学习。基于学生的现有实际发展区,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维度拓展最近发展区,进而实现进入潜在发展区的突破。在此过程中,教师搭建的教学支架十分关键。从表现形式来看,教学支架分为隐性支架和显性支架。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氛围以及班级凝聚力是隐性教学支架,而教师运用的教学物理载体,包括教学设备、资源以及考核评价等是显性支架。显性支架与隐性支架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转换,为学生提供渐进式的支架支持,不断推向潜在发展区。教师通过教学设备的硬资源、课程师资的软资源以及互联网的活资源为学生提供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兴趣支架、启发思考的问题支架、指导学习的建议支架、提供工具手段辅助学习的工具支架以及引导学习的方法支架等,以学习资源、问题启发、讨论对话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不同的学习进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在学习支架的支持下,学生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教师同伴进行互动,知识由“点、线、面”拓展到“知识网”。随着学习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深入,教师支架不断减少,学习者逐步养成独特的认知风格,实现从基本概念到知识体系再到认知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学习,由低阶学习提升到高阶学习。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对于本科教育,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善用新时代高校教育新基建的成果,从教师主导、学习环境构建、资源技术应用、师生互动等要素提供支架式指导和帮助,培养适应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构成多元化教学支架,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新教育理念、新教学目标、新教学环境以及新教学手段的变化。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构建依据

本研究拟以某高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通过高中时期的培养具备了根据语言、文字进行假设、演绎和推理的能力。通过前期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提交的练习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已对本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同时通过调查发现,研究对象全都具有智能手机并且所使用的智能手机能够正常运行网络学习平台。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主要是师生对某个主题进行学习、交流、练习和评价,不仅保证了师生进行同步教学、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也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然而,传统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运用不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加上部分学生运用智能终端缺乏引导,沉迷于游戏,没有形成正确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基础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培养造成了影响。智慧校园环境下,以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支持应用软件全覆盖,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学习环境,实现师生教学全方位服务,并通过数据的积累、治理和挖掘分析,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开展导学、测学、助学、互学、促学等教学流程。面对面教学和智慧校园环境二者优势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技术支持和及时反馈评价的智慧学习环境。

(二)模式构建

为挖掘支架式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本研究根据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构建了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覆盖了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包括了任务支架、情境支架、导向支架、工具支架、方法支架等各种支架。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实践应用和认知高度需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支架也需相应调整。本研究主要以大二年级为例,学生经过大一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基础,但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其重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筑牢理论基础,同时运用互联网手段和资源,采用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社会见习、支教、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参与。

(三)模式阐释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研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首先,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资源和问题,提供明确的任务支架,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积淀人文知识、认识方法和实践手段。课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通过提问、视频、互动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并抛出学习锚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兴趣支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点燃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在智慧教学环境之下,学生运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网络探索,在课前低阶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对学习主题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批判和质疑。为了不断完善独立探索的学习效果,学生将进行协作学习和对话讨论。协作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对概念形成全面的理解,完善固化、陈旧、欠缺的知识结构,解决学习疑问,进行反思总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协作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估,小组评价引导学生对知识和社会责任的理解,进一步升华认识和思考。课外,通过实践参与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拓展,升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从而逐步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结语

智慧教学环境创新应用符合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顺应了学生学习需求,也解决了传统教学弊端,不仅优化了教学流程、整合了教学资源,同时融合了教师支架式支持,为学生文化基础积累、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增加社会参与机会提供了平台。核心素养导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教学情境,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前提,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改变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教学开展,实现教育新基建背景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实践,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落地落实,并为学生积累文化基础、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增加社会参与的机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

[2]庞敬文,唐烨伟,钟绍春,王晓晗.创客教育支持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69-73+95.

[3]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4]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美)特里·汤普森.《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M].王牧华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李美林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