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19 09:05:44
导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培养侧重于创新能力、实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完成法学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政治理论、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三合一的教学任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时应将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理念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考虑法学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兼顾法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时,教师应以“问题导向”模式引导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情怀,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同步配合,帮助学生逐步接受、形成、坚信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侧重于创新能力、实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重点上对实践教学有较多倾斜,教学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更好地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具备擅长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具备法律应用、开发能力以及可持续的实践能力。在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中,共计回收各专业学生问卷1052份,83.56%的学生认为,法学课程思政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学生并不排斥法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活动,而是认为这是法学课程教学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学课程思政,88.59%的学生认为,能够更加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75.19%的学生认为,更有助于清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3.19%的学生认为,能够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外法律制度。可见,学生是非常认可通过法学课程思政的学习引导,形成理性、全面、客观的法律判断和社会观念建设的。要在法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完成法学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课程规划的战略高度完成政治理论、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三合一的德法兼修的教学任务,在法学课程内围绕政治观念、家国意识、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等价值引领因素,组合法学专业课程内容,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实施,可以充分考虑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总结归纳出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打造吸引学习者的“焦点内容”,促使学习者关注、考虑、认同和接纳,最终成为学习者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
一、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寻找法学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
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应追求在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渗透式的教学效果,即将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理念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接受、形成、坚信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首先,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学学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客观生活实际来理解法律,脱离实际地比较立法目的、单纯地比较法律文本,都不符合法律的社会价值追求。这需要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从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传统差异,文化背景分歧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法律形成的不同制度背景,正确认识到法律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从而建立起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解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法学专业课程中本身就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逐渐理解并掌握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问题。其次,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法律学科中的价值引领解析。法律规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本规范,体现了最基本的是非善恶、法与非法的价值引领。从来就不存在脱离价值引领的法律知识传递,法学学科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法律规范本身去解读背后传递的制度定位,并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相关的法律价值观、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等价值引领。此外,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学科思维方式练习中的思政教学。法学课程的学习,知识性的学习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专业思维方式的养成。法学专业思维需要经过实践教学的练习习得,学生需逐渐具备理性客观的分析能力、事实认定的推演能力、逻辑缜密的法律解释力,这种专业思维的养成过程占专业教学较大的比例。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学习认定权利义务在利益主体间的分配,探讨个案中蕴含的法律价值取向,理解法律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法律概念及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间的守正创新,在思维方式的教学中要同时进行课程思政的阐述和引导。
(二)建立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路径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一定要找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方式,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引导,可以有效地拓展法学专业知识的思想深度,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法律实务活动的社会评价,有助于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可以以德育促进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备坚定的法律职业伦理。专业课程本身就具备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进行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时应按照“知识掌握—价值理解—认知建立”的逻辑思路来进行。学生应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思维方式的学习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法律概念、法律原则的学习是基础学习,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精神,还不能算真正掌握了法律的社会实施标准。在法学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深入挖掘法学专业知识深层次的制度建设、价值观念、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将法学专业知识和应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最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其进行认知建立,树立立法认同和立法自信,理解法律价值冲突中的选择和衡量,使其能够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之间做正确选择[1]。
(三)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的整体配合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最终完成的是某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认知,法学课程也不例外。在进行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同时,要考虑到法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知识体系和思政教学的对接。对于非法学专业的法学课程,要考虑到,法学课程主要是提供给该专业法律规定或相应法律知识的支撑,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意传达的思政内容和该专业主要知识结构的对接,比如金融学专业会学习金融法课程,在金融法课程中,结合法律的角度规范金融运行,从银行法、证券法、互联网法律金融规定等角度,完成金融法课程对专业学习的支撑,同时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合作、金融对外开放等社会时事,解读与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休戚相关的规定,如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金融安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熟知并掌握金融活动的法律规范要求,建立正确职业观和专业操守。对于法学专业的法学课程而言,法学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如果每门课程各自为政,学生只会沉浸在单一知识点的积累中,无法建立起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职业伦理观。因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时,民法不能只考虑民法课程思政的设计,刑法只考虑刑法课程思政的设计,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巩固背景知识,逐步建立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架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梳理的同时,也要建立起思政引导体系,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2]。
二、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较为普及的教学模式,主要思路是建立起任务与学习问题的模式,通过使学习者积极投身到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强调调动学习者自身对问题探究的热情,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了解其背后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问题导向”的模式在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中较为适用,教师要从学习者角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心理状态、价值倾向等因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案例、课程重点或者学生的现实困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通过解决该问题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行收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和共鸣,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然后根据学生初期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比如思路的欠缺、知识储备的不足等,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思路,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相关的法律价值观、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等价值引领,呈现知识框架,并对学生价值观的初步思考进行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再次反思,从而深刻理解法学课程思政的观点,接受并成为思考方式的一部分。例如在刑法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正当防卫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社会热点案例为切入点,先带领学生进行正当防卫构成要件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认定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权力边界在哪里?”“正当防卫制度的设计目的和社会价值是什么?”根据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研讨“于欢案”“昆山反杀案”等同类型案例,并根据这些案例司法文本解答以上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交流和讨论中,逐步厘清正当防卫制度的设计目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鼓励“以正对不正”,对于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的关系有明确认识,形成制度认同、价值认同[3]。
(二)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中法治情怀的培育
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多数为实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直面社会中的基础法律事务,可能是基层执法者、司法者或其他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直面个人、企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身、财产等各种纠纷,因此必须要具备法治情怀,成为全民守法引领者和公正司法捍卫者,才能担负起为人民排忧解纷、建设法治中国的社会责任。首先,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考虑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三效合一。不仅要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在法律专业学习之外,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的预设,并就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能达成的社会效果,分析前因后果。在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比如民情民意、社会接受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充分论证法律实施效果将会产生的社会效果以及未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处理法律事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做到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取得社会评价认同,获得法律实施良好效果。其次,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可在教学方法中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将相反或相近的观点进行对比,强化思政观点的输入。比如,在学习行政法的依法行政时,可以在直线传递方式之外,进行对比式教学,从依法行政展开到对随意行政、不作为行政、越权行政、变通行政对比研讨,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进行建设法治中国思政教学的传递。
(三)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应与学习阶段相符合
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必然会经历初期入门阶段、中期专业学习阶段、后期的专业方向阶段和专业实践阶段。不同的学习阶段,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要求不甚相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应与之相符合,达到相互配合,循序渐进,立德树人的目的。初期入门阶段,多数学生对专业级专业课程茫然无知,但是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时学习的多数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基础观点、基本原则、基本构成要素等专业入门问题,这时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入水到渠成。专业学习阶段主要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开始构建起主要知识体系,已经开始涉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这时在课程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关注案例进行专业知识应用分析和法律思维培养,同时进行国情社情、法律文化的比较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产生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专业方向阶段则是在具备主要专业知识体系的情况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时的学习已经不是建立基础知识体系,而是对具体法律知识应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时的课程思政教学可落实到法律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完善,在具体应用实例中感知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要求,培养其作为一个合格法律人的专业素养。这一阶段的课程思政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法律实务中的全局观念和对案件运行的整体把握,如果练习的实例是案件成例,不仅要求学生分析成例的处理思路,还应要求学生在排除已有结果的前提下,对事实证据充分论证,明确诉讼争议的关键点,讨论分析是否还有其他更恰当的法律适用。专业实践阶段基本上已经进入毕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这时学生重心由单纯的学习开始转向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可能会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选择,这时课程思政主要以推动学生关注社会,具备服务社会、关注社会公益精神为主,使学生一方面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做好服务社会的思想准备。这一阶段在毕业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进一步圆融实务技巧,练习在不同角色之间思路的转变与考量。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法律职业精神有敬仰、有尊崇,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法治观[4]。法学课程本身具备鲜明的专业特点,一方面,法学课程有很强的理论背景和支持;另一方面,法学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作用,这种理论和实践兼备的特点,决定了法学课程思政的特点,既要在理论学习中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引领,又要在实践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因此,法学课程具备天然的思政因素。应用型高校法学教育重视培养实务型人才,应把法律技能训练和职业伦理教育合二为一,在人才培养中,法律职业伦理观念地树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命题[5]。
三、结语
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法兼备的法治人才,必须探索法学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路径。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复合作用,也能弥补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双向协作,使法学课程教学全面、深入,赋予法学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促使课程思政探索进一步深入,全面提升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庆丹,张喆.法学类课程思政“三环导入”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24):78-81.
[2]李爽,李龙.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析[J].法制博览,2020(09):229-230.
[3]俞丹,陈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问题导向”教学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04):35-38.
[4]陈楚庭.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51-53.
[5]邵燕.高校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69-71.
作者:袁泉 胡海春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 上一篇: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下一篇: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不受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