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式教学在政治法律课的运用策略

时间:2022-05-17 09:04:54

导语:研究式教学在政治法律课的运用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式教学在政治法律课的运用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有效落实,政治法律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能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能力,通过将其应用在政治法律课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完善学生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针对研究式教学内涵进行探究,并提出其在法律政治课中的运用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治法律课;研究式教学;运用策略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学校方面越发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而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素养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政治法律课程是学生知法、学法以及用法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思想品质。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普遍较低。而研究式教学作为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将其合理运用在政治法律课中,既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其今后全面发展。

一、研究式教学内涵

研究式教学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学内容从社会活动与学习生活中选取相应的研究专题,并以合作或独立模拟科学研究的形式,实现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式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综合体现多样和统一、规定和开放、自主和指导以及实践和理论有机融合的教育思想。其教学目的是转变传统灌输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自主性的亲身实践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研究式教学具有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教学特点,主要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与其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导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其协作能力与协作精神,达到完善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1]。

二、研究式教学应用原则

(一)目的性

在实施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的是,通过研究相应的内容,要达到何种目的,发挥何种作用。只有明确研究的目的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亲身探究、讨论、实操中,增强政治法律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突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提升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直接为学生选定研究课题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对象,制定研究对策。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其主动性。而作为教师,则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为学生自主探究把握好方向。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当积极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间的契合点,了解、掌握学生的思维,而后灵活转变生活、社会等内容,将其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最终促使学生直接掌握所学知识,而后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部分与全部研究相结合

设计研究式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应当创造条件,灵活地选择符合学生需求与诉求的内容,能够使得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考虑到研究内容、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等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应当综合考量,立足整体和全局,运用更加系统、完善的观念去设计,从而达到逐级推进、层层递进的研究式教学。

(四)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研究式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想要在真正意义上落实教学目标,则必须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只有通过学生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都必须适应全体学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果,从而助力学生主动去构建新知识,并自主参与到讨论、研究中。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先明确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明确,做到绝对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教师也应当树立一个信念,即“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从而推动个性化教学。

(五)积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

研究式教学的开展,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与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相互配合。例如,情景教学法、综合实践法、生活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等。开展多种研究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探究环境,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政治法律教学有效性。

(六)科学性和教育性

政治法律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较强的知识性,无论是政治还是法律,其教育性特点最为突出,这也决定了研究式教学的设计应当发挥这种教育性。事实上,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为保障,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的内容须是科学的,与此同时,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也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在教育性原则方面,主要指的就是研究活动,应当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同时,也应当凸显出寓教育于研究活动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政治法律课有效实施研究式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性、教育性原则,在明确教育目的、把握好方向基础上,真正意义上将思想性、科学性高效融合。

三、研究式教学在政治法律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筛选问题与确立课题

在政治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合理运用研究式教学筛选教学问题,确立相应的课题,以此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问题是开展研究式教学的载体,而选题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问题通常需要结合教学知识、实践及技能等方面,但从全新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则需学生转变自身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想象。因此,在政治法律课堂教学中采取研究式教学的主要任务便是选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由教师确立选题的主课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自身的子课题,也可由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共同选择教学课题。课题的选取需注重结合政治法律课程的特点,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教材知识,应依据学生学习水平与教学需求,选取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政治法律课的鲜活性与课题内容的开放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此外,政治法律课题的提出需创设相应的课题情境,借助讲座、旅游、参观等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以科学合理的背景知识铺垫,调动学生讨论探究的动力,使其能通过研究式教学提出教学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某个班级的学生跟随旅行公司前往某地区旅游,但因恶劣天气不能够完成原定旅程,当学生要求旅行公司赔偿时,公司依据合同中的“若出现不可抗力因素所导致旅游无法顺利开展,本公司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条款,拒绝了学生要求。政治法律课程教师可以此提出教学相关课题:“不可抗力真的可以成为旅行公司完全拒绝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吗?”该课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引起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有助于达到确立课题的效果和目的。

(二)开展实践体验

在政治法律课确立研究问题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解决教学问题,以实践体验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高。首先,学生可通过查阅书刊、节目访谈、网络等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了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找寻具有价值意义的文献,学生必须先明确课题性质与课题范围,确立搜寻方向,并掌握检索文献资源的方式。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知识面较窄,研究学生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了解如何检索资料,因此,政治法律课程教师需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帮助学生查阅资料,为其指导相关查阅方向,必要时给学生列出详细的查阅书目,以此使学生能快速开展研究式学习。其次,研究探讨是为了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归纳分析,取精去糟,去伪求真,从中发掘对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若存在多数学生较为感兴趣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教师还可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开展研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有效解决课题问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政治法律课堂中,还可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以相互讨论、课堂辩论、自由发言等开拓学生思维与思路,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观点。在此过程中,政治法律课程教师需把握课堂研究的实时情况,对学生进行巧妙引导,使其能明确自身思路,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以上文旅游问题中不可抗力问题为例,教师在提出该研究课题时,可先引导学生从我国《民法典》中找寻相关条文,使其在搜寻中了解到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规定了不可抗力为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不能预见的客观情况。由此可知,不可抗力的发生主要分为全部免除责任、部分免除责任以及延期履行不能免除责任三种情形。因此,教师可就免责情形产生的条件有效深化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启发学生共同交流,激发其研究欲望,使学生能深入研究不可抗力概念的实际运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

四、政治法律课中研究式教学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注重研究氛围营造

政治法律虽然属于基础性知识,但当中大量的理论性、学术性知识非常抽象,大部分学生很难及时掌握、学习。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为学生课堂学习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探究、讨论兴趣。当学生处于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自然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政治法律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事先在课前制作相关的课件、微视频等,而后在导入新课前,向学生展示出来,借此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引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呈现社会大众关注的现象、借学生视角去看待现实问题等等,可以是图片、音频,也可以是视频,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很好地提升兴趣,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活跃,从而进一步提升研究式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研究式教学的开展主要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此,有必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亲近,进而缓解以往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这对促进学生政治法律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时,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放下身段,以一种参与者、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群体中。同时,对于互动积极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认可,提出表扬、鼓励,使得学生感受到自身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更加积极地与教师互动。不仅如此,在课下,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方式,与学生平等沟通,久而久之,学生自愿和教师交流,表达心声,这对开展政治法律研究式教学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教师也能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有效落实教育任务和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质量。[3]

(三)教师应加强引导

政治法律课程中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存在难度,即便是通过研究式学习,部分学生依然无法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阅历、经历有限。对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时,要注重引导,而不是一劳永逸,只有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定位上,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收益,增进研究学习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合作学习小组方式,结合学生学习、理解、接受情况,合理划分不同小组,而后为不同小组布置不同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政治法律知识,去逐步落实任务,从课题确定到设计、分工以及实践全过程中,教师都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发挥出教师的指引性作用。综上所述,在政治法律课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不仅能转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因此,政治法律教师需以合理的方式,在教学中采取研究式教学筛选问题、确立课题并进行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促使素质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从而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加凤.中职政治法律课堂的教学[J].教师,2017(12):20.

[2]陆玉维.中职政治法律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初探[J].华夏教师,2015(7):78.

[3]吴如涛,朱扬,陶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刍议——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

作者:田红叶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