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落地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16 16:26:30
导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落地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也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面对冲击,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但现有的改革更多的是站在方向性探索的角度,缺乏对具体课程落地的思考。文章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从校企合作制定教学大纲、联合编写教材、共同开发案例与数据、强化师资培训与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探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的落地方案,希望能够对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落地支持。
【关键词】产教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课程落地;会计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会计行业中。围绕新技术与会计行业的渗透融合,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大数据对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会计人才培养转型等方面的影响。秦荣生(2015)认为“互联网+”能够提高会计服务水平和效率,改善会计服务企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催生会计教学新形态,给古老而厚重的会计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应里孟(2018)研究认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背景下,“互联网+会计”平台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自动化处理平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中立性和可比性,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带来了新的发展。张林等(2015)提出在大数据浪潮下,企业应重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会计职能向管理决策转型,培养管理会计型专业人才。在大数据对会计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学者意识到会计的真正转型要从教育变革开始。王爱国(2021)认为,智能会计是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智能会计专业建设是会计智能化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和制度性工作。程平、纪薇(2018)基于大数据技术与会计专业的深度融合,提出会计教育改革应该引入ISD模型,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谢诗蕾(2020)提出了信息化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采取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聘请实务导师、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等措施。还有学者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建议。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站在方向性的高度,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型、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大框架内容进行探讨,尚未深入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方式、师资建设、教材开发与教学资源获取、实务教学等具体落地内容,难以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意见。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的落地方案,希望能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实施提供针对性的方案参考。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冲击下,高校普遍意识到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应该进行改革转型,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落地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复合人才培养改革起步。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未来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会计业务特征对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将发生转变。为了应对这一冲击,从部属院校到地方院校,纷纷设立了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智能财务等创新班,尝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的复合人才培养改革。(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具体课程缺乏落地条件。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转型始于2018年前后,到目前为止大多还处于方案或架构设计阶段,现有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具体交叉融合专业课程还没有到开设阶段,对于具体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专业课的融合以及师资建设等落地性的探索还比较缺乏。由于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获取或借鉴,缺少大纲和教材,这类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如何与会计专业课程相融合,数据、案例以及合格的课程师资如何获取等方面都还是一片空白,少数开设了类似课程的高校,也很少有丰富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并且现有的师资要么是会计专业出身,不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法,要么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懂工具方法,不懂会计专业知识,能够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的师资较为匮乏,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无法充分应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刘国城、董必荣,2017)。(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方面的企业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从实务界兴起,行业组织快速响应。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针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会计的融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如2016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工作中,采用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促进了技术与财务的嵌入融合迈向新的台阶(程平、王文怡,2018)。一些互联网平台类企业以及一些监管机构和财务服务类企业也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落地的学习渠道。借助于产教融合,可以快速助力这类课程的开设。
三、课程落地中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通过将高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相关技术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赋予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渠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在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会计融合的理论参考较少的情况下,产教融合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落地实现的必要途径。(一)借助产教融合使课程顺利落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强调高校人才培养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但是在现实中一些专业或者课程建设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现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可以借鉴。但在实际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会计的融合实践先于理论,这类课程离开产教融合很难成功开设。具体而言,企业的财会工作较早地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且冲击程度较大,因此企业有动力在这方面做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高校目前是被实践倒逼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改革,具体的课程设置内容、数据和案例以及合格师资几乎都是空白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走产教融合道路,向企业学习,双方融合互动,才能推动人才培养转型的实施。此外,以往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理论原理和计算机工具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以及应用大数据工具方法进行决策判断的能力,而这些培养要求仅仅在课堂上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借助于产教融合,通过教师和学生走出去,企业走进来,频繁地互动交流,再用所学理论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二)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教育和产业双升级。在产教融合的方式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借助于产教融合,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务操作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这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会计渗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力量。同时,在产教融合方式下,学生不再进行纯理论学习,而是能够接触到技术与会计融合的实务性操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会计融合的相关实践操作,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根据此种模式进行教学,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为企业定制培养专业人才,企业能够节约对就业人员进行大数据相关培训的成本,从而用较低的成本获得符合企业标准的人力资源。此外,协调好高校与企业、行业、产业之间的关系,将会计教育与大数据会计实践挂钩,能够培养大数据时代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缓解高校教学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脱节的现象,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产教融合下课程落地的关键问题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要进行产教融合,关键的问题是要确定合适的合作产业对象以及结合合作企业的经验和资源获取数据,整合成能用于教学的高质量大数据案例。(一)确定合适的合作产业对象。合作对象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落地的效果,也会影响合作的稳定和持久性。由于个体企业大数据资源有限,并且缺乏长久全面合作的动力,所以产教融合应该选取具有较多客户数量、积累了较多的大数据资源并且很多客户企业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走在前列的财务软件服务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并且这类企业也有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的教育类财务软件业务,有动力寻求高校的合作和支持,双方互惠互利,可以在这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持久性的产教融合。(二)大数据资源和案例的获取。目前开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缺乏案例和数据,导致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应该与具备资源和经验的企业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合作,获取脱敏的企业大数据信息,并针对部分优秀企业进行调研访谈,汲取企业进行大数据与会计融合的经验,合作开发高质量大数据应用案例。
五、课程落地的实施策略
产教融合下,首先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大纲,开发教材,并且与企业密切合作获得可供教学和实习使用的数据和案例,再进行师资培训和学生实训,形成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在循环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最后实现课程的顺利落地。(一)校企合作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已有高校开设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授课的内容和方式不明确,只能根据教师的理解授课,讲授的内容及侧重点千差万别,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鉴于目前企业在大数据与会计融合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课程落地的第一步就是高校要向企业学习,筛选代表性企业访谈学习,全面了解典型企业如何进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会计融合,以及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标准,以此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对于制定的教学大纲需要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反复沟通,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与完善,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二)校企合作编写课程教材。确定了教学大纲之后,接下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校企合作编写课程教材。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曾指出,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教材。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理论前沿具有深刻的了解,但普遍对大数据与会计课程的融合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吸纳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参与教材开发,对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提供指导和建议,必要时可以具体负责一些章节的编写。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教材才能够真正贴合企业实际场景和需求。(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需要的案例和数据。高校在大数据资源方面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掣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不可或缺,对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与应用也十分重要。目前单靠高校自身的资源,很难获取常规数据库以外的其他数据资源,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案例数据。因此,高校需要通过与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服务商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等在内的产业对象密切合作,借鉴其丰富的大数据资源,经过脱敏和进一步加工,生成可供教学和实习使用的数据和案例。(四)产教融合强化课程师资培训及学生实习实训。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考虑引入具有会计、计算机、数学或统计交叉专业的教师,但这种专业的交叉融合更多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完成。因此,在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建设方面,也需要强化产教融合。首先,产教融合可以给高校教师更多的机会学习企业大数据与会计结合的应用,使教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次,可以请企业的一线专家进课堂,给学生讲授大数据与会计结合的最新应用场景,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应用开发尝试,也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后,产教融合可以把企业实际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带到学校,由教师带领学生尝试解决,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应用能力的过程。(五)形成良性循环。产教融合下,从课程大纲到教材、到数据案例、再到师资培训,进而回到课程大纲和教材,形成了一个闭环的良性循环。借助于产教融合,从校企合作确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开发案例和数据、师资培训,上述过程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循环,并且经过一个课程周期,能够从中发现教学大纲、教材、数据案例或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起点去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讲授,这样一轮一轮地不断修改、完善和升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建设就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结语
面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冲击,高校普遍意识到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应该进行改革转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计”类课程的开设刻不容缓。产教融合能够缓解目前课程的落地困境,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数据与案例的获取以及师生的实践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充分地服务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实施,实现课程的有效落地。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20-24.
[2]应里孟.“互联网+会计”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新发展[J].财会月刊,2018,(07):23-29.
[3]张林,丁鑫,谷丰.“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08):93-95.
[4]王爱国.智能会计专业建设的若干框架思考[J].商业会计,2021,(10):4-8.
[5]程平,纪薇.基于ISD的“互联网+会计”MPAcc课程教学设计——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8,(24):33-37.
[6]谢诗蕾.探索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J].财会月刊,2020,(01):81-85.
[7]刘国城,董必荣.“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困境与变革[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4(01):102-109.
[8]程平,王文怡.基于RPA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费用报销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8,(13):146-151.
作者:王建业 林丹琪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 上一篇:初中写景游记类文言文对比教学研究
- 下一篇:传统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屏柜分析
精品范文
10大数据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