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学生图像感知能力分析

时间:2022-05-16 09:13:49

导语:小学美术与学生图像感知能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美术与学生图像感知能力分析

摘要:所谓图像感知能力,是指生命个体借助自身多维感官,面对直观图片或者事物获取情感体验的基本能力和意识。教师可以从内容、策略、评价等不同的角度,基于学生原始认知与教学要求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不断发展。

关键词:欣赏维度;图像感知;赏析能力;美术素养

图像感知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小培养学生图像感知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升美术素养。从认知心理角度看,图像感知能力的形成不仅关涉生命个体的观察意识,而且与审美、理解、体验和想象能力密切相关,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其图像感知能力的发展绝非易事,需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炼过程。

一、基于课程本质属性,解构图像感知能力

要培养图像感知能力,首先要接收图像信息并形成基本感受。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为例,学生基于自身的主观体验,用选择性的视角解读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不被作品外显出来的内容干扰,能够透过图像表层直抵作品内核,彰显自身的品析和鉴赏能力。这样的过程原本就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和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鉴赏方法并形成内在体验,逐步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个角度看,美术教学就不再以引领学生解读所有的美术作品为核心任务,也不以使学生获取多少信息和知识为己任,而侧重于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为形成自身的独特感知做好铺垫。其次,形成理性分析图像的基本能力。美术作品作为具有鲜明美感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是感性体验的产物,更是人们思想认知、情感体验的寄托,融入了创作者对事物、生活、人生的理解。因此,学生感知美术图像时就不能局限于感受作品内在的情感,同时也需要观察作品的表现形式,理性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加立体、深入地感知作品的深层内涵。在这一维度上,教师引领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欣赏美术作品,就能顺理成章地使图像感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与飞跃,最终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不断发展。

二、依循认知规律,提高图像感知能力

图像是鲜明的视觉性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最为基础的是使其学会“看图”。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凭借原始理解感知图像,而要着力指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材对很多作品的解读,只是从一般性的大众视野出发,形成的结论也是相对常规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作品的基本认知。其实,美术作品理解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1]。因此,教师要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出发,搭建学生各抒己见的平台,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呵护和尊重学生内在的独特体验。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而需要积极开拓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借助手工、绘画等实践活动,与图像内容形成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图像感知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实践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自由发挥的意识、善于联想的习惯,使其形成图像感知能力。对于图像感知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停留在学生“看到了什么”这样肤浅的层面上,而要让学生能够感受作品的丰富意蕴。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美术作品散发的独特魅力是多元、立体的,除了体现创作者的感知与心境,在较大程度上也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和区域特征有着紧密联系。换言之,时代、地域、文化决定了作品,不存在独立于时代的作品。因此,指导学生训练图像感知能力时,教师不能单一地从欣赏作品入手,而要在传授学生观察、欣赏作品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收集资料、调查走访、实践体验等多种方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包括其中的一些轶事,这些都是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的重要支撑。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走进作品内部的平台。从看图到体悟情感,并不意味着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可以告一段落,学生将自己的感知体验说出来,本身也是读图的一种形式,更是培养图像感知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形成了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之后,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强化与提升自己的认知。为此,在学生形成了欣赏作品的内在感受之后,教师就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口头表达与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欲望。教师可以从中加以点拨和引领,并配合蕴含理论的专业评论,适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真正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

三、遴选多样教学方式,训练图像感知能力

借助图像感知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不仅要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且需要把握好“怎么做”的问题。首先,营造鲜活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认知阶段,他们对于形象的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只有顺应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对学生图像感知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地高效落实。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策略、技巧的选择,但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的认知体验为核心,将学生的情感、感受引入学生的认知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直接、生硬地向学生布置任务,而需要巧妙地围绕教学内容,营造鲜活可感的情境,借助场景的鲜活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美术作品相关的素材和资源,如相关的实物、音频等,以直观的材料营造真实的场景,从而为学生唤醒动力、激活思维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和氛围,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从而打通连接美术欣赏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训练图像感知能力的同时,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并热爱生活。其次,借助合理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学内容开展深度对话的过程,但这种对话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漫谈,而是紧扣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关的话题展开的。鉴于此,教师需要精心构建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针对美术欣赏课的特点和培养图像感知能力的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将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作为起点,真正凸显问题具有的导向效能,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联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问题既要具有引导性的特征,又不能过于生硬与直接,而要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全面的感知,进而使其在富有层级性的问题链中循序渐进地探索作品内涵,逐步接近作品的主题。当然,设置问题时不能走向极端。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并不需要经过探究或者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这就失去了训练的价值;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容易在无从着手的状态下失去动力和自信。因此,教师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起点出发,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经验的融汇,真正推动学生图像感知能力的发展。最后,强化小组合作。图像感知能力的训练不能脱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实践,但如果一味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学生所得也往往有限。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享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赏析成果和感受,在内化中拓展自身的认知,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融通,最终助推个人素养全面发展。

四、设置多维评价体系,提升图像感知能力

受固有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新授环节,如该新授什么、怎么新授,而对新授之后的评价则关注较少。事实上,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甄别优劣、判断高下,而且对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对于美术欣赏课而言,教师要从过程和结果的双元视角,建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本身就应该拥有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利,实现自我评价也应该是其中之义。因此,教师需要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针对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的运用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反思,从而借助评价梳理自己的得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提供支撑。其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单纯的个人评价容易使学生局限在“死胡同”里。基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评价。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情和思维特点,将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异质归类的方式划分小组,从而利用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和对相同作品形成的不同解读与感受,实现小组成员的互补。这样,学生就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由此,学生就不再将思维局限在原本的层面上,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最后,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部分教师对评价有错误的认知,即只针对最终的结果,如对作品的赏析是否正确,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路径并不能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评价能够甄别优劣,但教师不能以甄别优劣作为最终的落脚点,评价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始终围绕着学生最终的图像感知成果进行评价,而更需要聚焦于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能否将知识融入自身赏析的过程,从而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弊端。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设置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要求,引领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体现学习过程和最终的成果,在评价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过程和方法的运用维度上,更好地推动学生欣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美术是一门感知美、悦纳美、创造美的课程,需要学生对视觉图像有敏锐的感知,因此,提升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和品鉴是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图像感知意识。教师需要从内容研制、策略选择以及评价推动等不同的维度展开图像感知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嫘儡.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图像解读能力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120-121.

[2]黄莹.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8(33):87.

作者:李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