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时间:2022-05-15 08:55:29
导语: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各种风险层出不穷。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环节复杂等原因,容易受外部环境及供应链内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改进建议,以期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分析与科学预防,进一步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信用风险
融资难、融资贵是长久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顽疾,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立足于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实际交易,围绕核心企业,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对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担保、保险、理财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近几年,我国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供应链金融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深化,虚假融资、恶意骗贷、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事件也在陆续发生,供应链金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都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2020年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达到13,110亿美元,增长率达35%。我国供应链金融从2001年左右开始,历经20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1](如图1所示)供应链金融已经受到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高度关注,各类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鼓励和指引供应链金融发展,以期助力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一般针对中小企业,在真实贸易背景下将资金流与供应链管理有效整合,依托核心客户,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尤其是可以帮助供应链上的弱势企业获得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各领域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但是,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关风险也频频爆发,如上海钢贸案、诺亚财富踩雷事件、闽兴药业骗贷案等等。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及主要模式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但是,依然缺乏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供应链金融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二、供应链金融潜在风险分析
与传统融资模式不同,供应链金融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涉及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化,环节更多,甚至是跨行业、跨区域,因此,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政策及法律风险
从整体上看,供应链金融属于一种较新的金融产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在政策和法律方面还存在着部分空白。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完善,新的金融信贷产品在不断地发展和推广,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到的市场范畴在不断地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新的信贷产品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或者相关政策的管理和规范,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多纠纷,特别是涉及到法律纠纷,相关主体在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时,就会出现诸多的困难。目前,我国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典》的合同编、物权编,还有《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与越来越复杂的供应链金融主体以及不断创新的业务模式相比较,尚不足以涵盖全部业务,在实践操作中面临诸多漏洞,不可避免地产生法律纠纷和风险。比如,动产浮动抵押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常见形式,但就其相关法律法规来说,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还有,在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相关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在债权到期时无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产生经济纠纷。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为诸多市场要素的波动,造成金融产品的收益或价值存在不稳定性。目前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及利率风险。我国现在尚未形成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在定价方式上,供应链金融通常采用与传统贷款方式类似的固定利率,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和调整,银行并不能及时进行调整,相对滞后的调整则要承担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2]此外,有很多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到国际市场交易,在国际贸易融资实务中,本地货币与国际货币在兑换过程中都将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价格风险,最主要的是在存货融资的基本模式中,作为质押物的价格波动给银行等带来的风险。众所周知,商品价格波动是市场的正常现象,市场价格是还款持续性的重要保证,假如抵押物品由于市场价格下跌,就会导致企业产生较大的损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利息偿付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一方在合同到期时并未履行合同中的义务而导致资金的损失,信用风险是限制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核心企业作为龙头和抓手,对上下游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形成的运行模式。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主体众多,使得运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征。首先,要关注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一般都居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优势地位,承担着整合资金、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效益以及信息可获得性等角度考虑,通过对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级别及供应链整体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分析,在此基础上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授信。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因为发展前景和经营状况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发生了信用风险,就会造成沿供应链条影响到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从而影响到整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稳定。其次,上下游企业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供应链金融业务一直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管理机制来降低银企之间的信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但作为资金直接承贷方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资产实力薄弱、研发水平偏低、生产经营不稳定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同时,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步扩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业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不仅受自身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业务交易质量、上下游关联企业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于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来说,其信息不及时公开、信息系统建设尚不健全。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本应独立于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之外,但由于没有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能力和条件,而且能够掌握的信息又仅限于在金融机构中登记的相关企业的信息,因此,造成作为出资方的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很多企业故意夸大其销售收入,利用空壳公司或关联企业制作虚假的财务报表,从而达到骗取出资方资金的目的。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变更资金投向。融资企业并未将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的资金用于投资指定的用途,而是投资于其他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如果出现了投资失败,就会造成融资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从而破坏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转,进而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极大的破坏,进而造成贷出资金的金融机构遭受到较大的金融风险。
(五)操作风险
供应链业务涉及的主体普遍较多,结构关系相对复杂,并且当前我国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环节多,有的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的修正,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大面积存在各种操作风险。例如,在预付类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如果协议签署时核查不严,出现法律要件缺失,或者没有面签、面盖,对方可能对印章签字提出异议而导致不能追偿的情况发生。应收类供应链融资中也存在质押登记无效的操作风险。众所周知,应收账款质押担保融资需要去中登网办理质押登记,但登记时中登网主要进行形式审查,登记内容由出质人自行填写,质权人虽然提交了双方签订的协议,但登记机关只对登记要素的完备性进行审查,对于合同内容的真实性、主体合法性等不再进行实质审查。因此,在实际业务中经常发生登记的应收账款不真实,从而使金融机构失去优先受偿权。对此,要求相关业务流程规范明确、操作人员在办理登记时能严格按流程操作,认真核对、核查票据及合同是否真实合理,避免因操作不当带来风险。
(六)供应链自身存在的风险
众所周知,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供应链产生的,所以,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供应链本身。第一,我们要把链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整个链条会失去造血功能。倘若整个链条创造的利润不足以支撑利息,最终的结局只有崩盘。第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要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畅运转,需要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与管理。各环节通过紧密配合与协调,发挥各自优势,以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要实现供应链的有效管理,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低效的供应链管理可能引发供应链风险失控。第三,从供应链上各企业具体运营情况来看,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也至关重要。因为供应链条的传导性,一旦某个企业经营情况恶化,不能正常运转,资金流和信息流发生断裂,供应链金融也会随之崩塌。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为了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贵、慢、烦”的问题,业务实践中必须要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及时预防和有效管控。
(一)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电子票据基础规范和法律制度,有效避免因各种电子信息安全造成的法律纠纷和诉讼风险。另一方面,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法律问题,在此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债权质押的债务人对抗条件及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第三者对抗条件。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合同编、物权编已经对动产抵押进行了规范,需严格实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且网上公示制度也在持续推进中,但由于需要区分浮动抵押和一般抵押,像库存这样的浮动抵押权就相对处于劣势。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不断消除法律上的此种优劣差异问题。比如,通过信息公示或制度变更后,即可承认库存的优势地位,提高库存在供应链金融中作为抵押品的有效性。总之,只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确保供应链金融的合理运行和有效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多维风险评价体系
目前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传递性等特点,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多维数据评价体系。传统的企业风险评估是基于财务报表,通过考察企业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来评估企业风险的大小,这些数据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非财务数据的影响关注较少,且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及不断完善,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分析效率显著提高,电表、水表、煤气表、物流信息、工商信息、纳税信息、渉诉信息等指标可以为评估企业信用风险提供更客观的多维数据。[3]
(三)加大对供应链金融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强化供应链金融市场准入规则,从源头上保证参与的企业机构资质都能达到标准要求,杜绝资质不足的各种金融机构混入供应链金融市场。二是制定严格的监管政策,建立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与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对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进行定期考核,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严重者予以淘汰,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行业本身合法规范运行,特别是要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和公约,形成行业统一的标准和惯例。
(四)强化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不断赋能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推进了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以外,最主要的还是提升了整个供应链条的信用传导和风险管控效率。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必须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才能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机整合形成闭环,降低金融风险,实现最终的低成本融资。采用大数据分析与比对,基本上可以做到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订单数量、物流信息、财务数据、研发投入、工资水平等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定位判断与分析,得到的结果将会更加客观、真实,可以有效帮助供应链金融业务系列链条中的各类企业合规合理地规避金融风险,同时,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嵌入可以解决信任关系风险,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保障交易安全。将基础资产对应的交易数据上链,从源头确保资产的真实性,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可靠。上链后的数据不可篡改,资产可追溯,从而防止欺诈行为。此外,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还可以更准确地描绘核心客户及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基于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评价,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4]
(五)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供应链体系需要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供应商进行有机组合,并且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不断进行自身创新。一是供应链要不断引入先进的数据收集及处理技术,及时敏锐地捕捉生产波动和市场需求等各类信息,对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和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有效竞争力。二是要注意协调供应链中供应商、生产商等主体的利益,形成以竞争合作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各参与成员都以获得一致的利益为前提,通过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紧密的战略共赢关系,并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分析定位,使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企业利润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各种风险层出不穷。与传统信贷模式相比,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更具复杂性。因此,在工作实践中,金融机构、供应链相关企业、监管部门等都需要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案,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和精准性的防控,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通过管理和优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共创融合发展、共生共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薛小飞.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J].浙江金融,2019(5).
[2]李光荣,官银学,黄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框架与管理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
[3]王竹君,杨灿.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下的风险变化及防控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
[4]陈倩.金融科技助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21(1).
作者:赵成凤 单位:山东省投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上一篇: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常见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公立医院全成本系统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