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超声医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2 16:09:42
导语: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超声医学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然后分析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重要性,接着从教学形式与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六方面阐述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实践,最后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级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五年级进入临床实习,并构建了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三阶段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注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号召,促使医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具体教学形式为低年级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早期走进医院,以观摩医院各科室日常工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同时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讲授医学发展史、各种医疗制度等,从而让医学生提前感知医疗卫生职业,及早树立医患沟通、人文关怀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最终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换言之,“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之一,更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1]。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各学科关系紧密,且整体性极强。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超声医师需要与患者密切接触,需要与临床各部门进行沟通,更需要注重技术的传承,因此超声教学任务变得日益重要。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教学中,超声医学教学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超声医学技术的概念与检查范畴[2],实地观摩并体验超声工作室的工作开展,了解超声科的重要性及其与临床各科室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为其日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一、“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简述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面向所有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授课形式为医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深入临床,走进医院,在各科室医生的指导下,以观摩医院各科室日常工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3]。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早期临床实践,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临床一线工作,熟悉医院运行情况、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掌握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从医学生视角对医生、医院、病人、疾病等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初步接触医生职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实现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早期融合,又能实现学习过程与职业实践的早期沟通。
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超声科在医院不属于一线科室,而是作为临床的辅助科室存在,同时临床各科医师对于部分疾病的诊断甚至治疗都需要超声检查技术为其提供诊断依据,如对于在普外科住院的胆囊结石患者,在手术前必须进行超声检查,以证实胆囊结石存在与否、结石大小、数量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由此可见,作为辅助科室的超声科在医院各科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中,仅在医学影像学这门课程中涉及部分超声医学内容,且教学内容有限、课时少,因此造成临床专业医学生对超声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教学中,超声医学作为医疗辅助技术内容,需要学生了解超声医学技术的概念与范畴,以及与临床的关系,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各辅助科室工作的开展情况,从而提升其对医学的大体框架结构的了解。
三、“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实践
(一)教学形式与目标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的教学目标为提高低年级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了解程度,教学形式为学生通过亲临超声科观摩、体验,了解超声检查的相关流程、超声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检查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超声科与临床各科室的紧密联系及超声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其以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为线下教学,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医学生开设,教学以零距离接触临床为基础,选取患者就诊做超声检查为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实践体验、课堂讨论及课后小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实现知识的获得、责任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模块:第一模块是从患者角度谈超声检查的就诊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到超声不仅是对疾病的检验,更是日常常规体检的手段之一;第二模块是基于医生的角度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包括超声图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检查项目类别及其对应的检查前准备事项等,让学生了解超声检查的作用;第三模块为课堂讨论及课后任务,其中课后任务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反馈课堂情况。
(三)教学团队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教学团队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以下简称“我院”)4位资深临床教师组成,包括正高级职称教师1位、副高级职称教师1位、中级职称教师2位。临床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均从事超声诊断和治疗工作,熟练掌握各种类别的超声检查诊断技术,并且还通过培训课程对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统一认识。(四)教学资源“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参考教材为《医学影像学》和《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则围绕课堂主题,充分应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设备及教学模具。另外,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授课大纲、授课重点、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翻转课堂的设计。翻转课堂于2007年由萨尔曼首次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前置到课堂以外,而把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问题探讨和任务解决放在课内的一种教学模式[4]。我国于2011年开始出现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5]。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临床医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在当代医学生教育过程中,以微课为基础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实施[6]。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是临床医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课时较少。以我院2020—2021学年上学期的“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为例,该学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共32学时,其中超声医学部分仅有1学时。短短的1学时,要保证让医学生在超声科实地观摩,教师就必须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并采用最新的网络工具———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只有在课前通过钉钉教学平台自学微课内容,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课中才能在现场操作实践中进行深入体会。笔者所在的超声教学组课前制作的微课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超声医学的发展史、超声的基本概念及成像原理等;②超声检查具体项目,也就是超声能做哪些部位的检查;③各种超声检查项目适应证、禁忌证等,即不同超声项目检查前的不同准备,如腹部超声检测需空腹、经腹部妇科超声要求患者喝水憋尿等。2.课堂设计———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运用。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获得知识和态度的学习方式。经典体验式学习理论由哈佛大学戴维·库伯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7]。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经过探索和实践,且鉴于课堂教学地点在我院超声医学中心,本教学组提出了一套适合临床医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该体验式学习模式以医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开展身份互换模式体验,即课堂中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有10人左右,使其分别从两个角度即病人的角度和医生的角度进行观摩体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体验观摩患者部分。一组学生扮演患者角色,即在分诊处、患者等候区以患者角度观摩体会患者预约、登记、提供信息登记、被告知有无检查禁忌、注意事项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做好相应部位的检查前的准备。通过课前小视频及现场观摩,学生都能够明白哪些超声项目需要做什么准备及如何准备。如进行上腹部超声检查时,为了防止胆囊收缩及气体干扰,患者需空腹;进行下腹超声部检查如膀胱的检查及膀胱后方的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时,需要喝水憋尿;等等。同时,在学生体验患者候诊时出现的小插曲,如等候患者较多,也让学生明白了等待需要有耐心,无特殊紧急情况下需等到确认呼叫自己时再进入检查室。进入超声检查室时,学生还观摩了患者体位的摆放及如何与医生沟通交流并配合医生。患者体验步骤的最后一步是检查完毕领取超声报告。第二,体验观摩医生部分。另一组学生扮演医生角色,站在医生的角度观摩体验。首先是前台如何做好医生助理,给患者交代检查注意事项并叫非危急患者耐心等待;在超声检查室内,观摩体验超声医生如何接诊患者,而接诊患者的首要事项就是核对患者信息,这是医疗核心制度的首要制度,学生由此可体会到医生的严谨态度。然后就是如何询问病史并做到与患者的友好沟通,让学生了解医生如何对患者做到人文关怀。同时,在诊室内通过教师对超声检查仪器设备的现场介绍及演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感,进一步了解了超声成像的原理、相关注意事项及其原因。医生角度体验的最后一步是图文报告的书写,由此学生可进一步体验到核对患者登记信息及图像信息、查看图像、出具报告、报告发放等流程的重要性。第三,两组学生在结束时互换位置交叉体验,即先前体验患者的小组与体验医生的小组互换角色进行观摩体验。3.课堂讨论及课后任务———PBL教学方法的运用。PBL教学方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8]。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导向实施启发式教育,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11]。具体来说,本教学组在课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超声引导问题,如“超声医学科对临床的诊疗活动有帮助吗?超声医学科有哪些工作岗位?各岗位之间是如何联系和协调的?超声科的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哪些检查项目需要特殊的准备?”。在课前教学工作会议及课前备课准备中,教学组将这些问题设置成课堂讨论内容及课后作业并打印出来,之后在课堂一开始就将上述打印的内容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后面的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有的放矢。所有的观摩体验结束后,学生以4~5人为一组,分组讨论课前设计问题、课前观看微课的疑难问题,以及观摩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则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超声科工作日常、超声科与临床科室的密切关系、超声检查患者的诊疗过程、超声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等。而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教学组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地方明白了,哪些地方没有弄清楚,以此进行改进,从而促进下一届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中教师要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2]。基于低年级医学生无医院工作经历、对医院整体状况一无所知、不知晓医生的工作状态、不清楚患者疾苦等情况,学校要及早开设临床课程,使低年级医学生接触临床常规工作、经历医生与患者诊治过程,让其了解医院文化,直观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基本诊疗流程,进而提高学生对医院整体的认知。学生近距离接触临床工作,可及早对医生职业产生感性认识,加深对医生职业的理解,领会医生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提前感受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学生亲身体验超声科医生日常工作的忙碌,了解超声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为其日后作为临床医生更好地与超声科医生配合,解决患者疾病问题提供了思路。学生有机会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就能体会患者的痛苦,如腹部超声检查需空腹,而糖尿病患者饥饿时会低血糖。另外,腔内超声检查涉及患者隐私,而教师的处理方式会使学生了解到要尊重患者隐私。这些情况都会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关爱患者、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等,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由此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另外,学生还要观摩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超声检查病人多,等候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会抱怨,这时医生要安抚病人、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学生也要适时抓住机会,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锻炼。
(六)考核方式
超声医学部分教学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三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比为60%。终结性考核为2项任务导向内容,包括个人完成任务和小组完成任务,并通过钉钉在线教育平台发布和收集。个人完成任务是在以下2项中任选1项:“①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超声检查项目,书写一篇原创性的科普文章,图文并茂;②围绕某一解剖部位或某一疾病进行5分钟的检查指导意见汇报,自行录制视频上传。”个人任务成绩占比为20%。团队任务可在以下2项中任选1项完成:“①创作超声宣传小节目,节目表现形式不限,可以现场展示或录制上传节目视频。②选择一个大学生关注的超声检查问题进行主题研究探索,并选择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汇报。原创性作品要提供参考文献,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团队任务成绩占比为20%。
四、“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反思
(一)学生满意度反思
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就是通过扫二维码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这种问卷方式,超声教学组可以及时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希望“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加入哪些专题内容,以及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意见等,以促进教师完善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入科观摩基本情况、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评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评价等。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0.67%(68/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必要,有92.00%(69/75)的学生愿意再到超声科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的整体教学评价为“优”。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多增加超声声像图信息的内容展示等。通过以上调查结果,超声教学组对该部分教学总结如下:“①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增加了学生对超声医生的职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对超声医学的学习兴趣。②教学设置是合理的,加强了学生对超声检查诊疗流程的了解。③指导教师的授课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对超声医学学习的兴趣及积极程度上。通过学生的意见我们后期还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教学内容。”
(二)教学成果反思
2020—2021年第一学期我院“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首次开课,授课对象为第一学年的“5+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05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部分学生课堂出勤率为100%。“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课后任务部分,学生共完成科普文章94篇,文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并完成微型演讲视频11个。从选题看,妇科超声检查部分55份,腹部超声检查部分36份,心血管检查部分14份,说明学生对这几部分的关注度比较高。团队任务中学生分组完成情景视频5个,题材包括上腹部超声检查空腹的宣传知识、下腹部超声检查需膀胱充盈的宣传知识及小儿超声检查的宣传。从作品完成情况来看,情节大部分源自生活,且学生能够提供参考文献,注重科学性,作品优良率达85%。而团队研究性报告因时间较短还未收到。通过学生课后作业,我们发现学生的知识需求主要还是在检查内容及图像识别方面,这些需求的发现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并将问题导向与需求相衔接。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后续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相关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置反思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形式以实践观摩体验学习为主,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导入及PBL教学法(即问题导入法)导入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后任务的发布及收集的线上互动活动的开展。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增加并延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且课后任务中的作品创作也是课堂外的一种实践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线下实践课及课后实践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探索和传播日常超声检查注意事项的责任感,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及提升。
五、结语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之一,更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13-15]。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的超声医学教学部分又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其学习形式与毕业前的实习、见习不同,低年级医学生在早期进入超声医学视野,观摩超声医学的日常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接触其常规工作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其完成由高中生向医学生的思维转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兴趣点、人文素质及职业责任感[16]。“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超声医学观摩学习中,医学生可较早地发现超声医生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回到课堂上,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结合观摩学习遇见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能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另一方面,为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医学生全方面发展。“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特征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体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学生经培训后参加某些专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概言之,“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的超声医学教学还需要教师在医学教育改革中逐步摸索,形成制度和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师生医学教育的新理念,并且全面推广和实施。
作者:邹海蓉 王惠 钟毓 谢敏 张志君 高悬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超声科
- 上一篇:花卉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途径
- 下一篇:高校管理质量保证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