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队伍系统优化模式

时间:2022-05-12 15:00:11

导语:高校档案队伍系统优化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档案队伍系统优化模式

摘要:以系统论为视角,结合系统哲学中的整体优化律、差异协同律和层次转化律等,从高校档案队伍建设的层次、结构、要素的关联性研究着手,提出“培养高校档案队伍的思政大格局,激发高校档案队伍的内外驱动力,系统化架构高校档案队伍体系”,探索建立健全高校档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档案;队伍建设;系统论;档案人才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下最为活跃和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档案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环境、新变化。档案人员身份有了新定位,2015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原“档案业务人员”的提法改为“档案专业人员”,并独立成为一小类。这种改变突出体现了档案的专业技术性。我们势必要形成新思路、新格局,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档案行业的价值需求,促进各项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从国家档案局到地方各级档案部门都在适时地、积极地推进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不断完善职称评审、持续加强教育培训、评选表彰先进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大力提倡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推动建立全国档案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2018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100多名档案专家和30多名领军人才,并将建立全国档案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1]58。新修订的《档案法》增加了“国家加强档案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表述,足见国家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此外,修订后的《档案法》还增设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监督检查”两章,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对档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档案工作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推动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96。世界各国对于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受到政治、历史、文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差异。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几个档案专业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来看,整体上注重信息化、特色化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3-5]。目前,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作为检索项、“高校档案+队伍”为检索关键词,覆盖期刊、博硕士论文等文献,共检索到1986年至今140多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章。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档案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完善进行探索[6-11],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总体来看,档案学界对该主题的关注度还是不够高、主力军较少,相关文献的核心期刊发文量较少;高校对档案人才队伍的重视度不高、人员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等;研究具有片面性,发现的问题相对外在,研究成果大多源于实践经验,缺乏整体统一的系统理论高度,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高水平理论成果。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工作的发展,高校档案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档案队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进程、符合高校人事改革制度、服务高校整体发展等方面的,具备良好素养、多元知识结构和高度综合能力的档案人才队伍。这有利于充分挖掘、发挥档案部门的资源优势,进行系统深度开发利用。鉴于以上分析,现阶段,迫切需要转换高校档案人才建设机制的研究视角、提升研究层次、拓宽研究维度。高校档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经济、人文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体系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激励评价以及管理监督等多个方面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制约。

一、弘扬档案“工匠精神”,培养政治思想大格局

2016年,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该提法一经出现,便在各行各业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时代对于“档案人才”的概念界定,既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人员,也不局限于业内专家、领军人才,而应是具有工匠精神、多元知识结构和高度综合能力的德才兼备创新人才。兰台人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应体现为忠诚于档案事业,注重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内心笃定、崇尚科学的创新钻研精神。另一方面能够将工匠精神融入档案工作,对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以下简称“三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强根基、补短板、促提升”,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锤炼出监督指导、收集鉴定、修复保护、利用服务、开发编研、熟悉馆藏等方面的标兵。

二、激发人才价值实现,形成内外驱动,走特色优势竞争发展道路

1.求主动、重人才,形成内核驱动发展模式。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善于学习和创新各种档案学理论,能意识到高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历史性和战略性,能有效激发管理工作的活力,提升高校档案事业服务整体发展的效能。按照人才价值的实现理论,我们必须首先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工作中主动学习、思变,找创新发展路子以努力夯实自己。在打造高校档案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转化律的第二种形式,即“能动的转化”,注意上下层次关系对层次转化、层次管理、层次决策的影响,激发高校档案人的内核驱动力。2.寻差异、求协同,走特色优势竞争发展道路。同时也需要积极与外部环境接轨,在做好本校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寻找差异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差异协同律是系统发展的动因律和中心律,差异存在于一切的客观系统和思维过程中,“差异”是系统存在、协同发展和整体优化的内在自组织机制。当前,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建设对于高校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双一流”建设指导下的发展内驱力的重塑离不开强有力的高校档案工作支持,而推动档案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就在于档案人才队伍的打造。围绕人才队伍建设涉及的多个方面,找准差异,准确定位,走特色竞争之路,在此基础上协同发展各个要素,最终实现档案队伍建设的整体优化。

三、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架构高校档案队伍体系

1.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各职能部门协同化发展。整体优化律指出,系统的优化受到多维多极的、立体复杂的网络合力动因的影响,由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固有的差异性和运动的不平衡性所决定。整体优化具有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方向和总趋势。当系统内部各要素和谐、相互作用系数最大、组合方式最合理时,系统整体将会呈现最佳状态。所以,在高校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初,就要将档案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深入到单位各环节。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将档案工作纳入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各环节形成的文件积累转化,形成档案工作网络,保障档案工作体系运转顺畅,积极促进档案管理与其他工作的同步发展,实现档案工作全面网络化覆盖、横纵向协同、专兼职协调联动的专业化档案队伍体系。2.完善用人机制,储备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各行各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全国档案人才会议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工程。要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明确高校档案人才队伍的准入标准,畅通队伍发展通道,保证档案队伍的相对稳定,对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合理配置,实现对人才的吸引、储备与培养。提升创新能力,找准定位和特色,紧跟前沿,立足自身发展需求,组建档案课题研究团队,从内部挖掘培养孵化自己人才的同时,也要大力引进人才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平台基地建设,加强档案继续教育,增强科研意识,助力高校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高校、地方转型发展。3.构建良性化、动态化高校档案队伍评价体系。最新的《关于深化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档案专业人员分为“工匠型”和“学术型”两类,并进行分类评价。对从事档案业务工作的“工匠型”人员,着重考察其工作业绩,突出其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创新方法的能力。对于主要从事档案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员,着重考察其研究能力,突出其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和应用效果。2018年,李明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置档案职业资格的提案。建议设置档案职业资格,将其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并建立档案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这不仅丰富了档案人才队伍评价体系的内涵建设,也对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16。事实上,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档案工作的专业化要求,推进高校档案队伍建设,我们需要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业绩,研究在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中落实分类评价实施标准,科学制订并量化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考核责任制等动态考核管理机制,落实人才队伍培养监控指标。

四、总结

本文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从根本上挖掘各类高校档案队伍建设困境的根源,将高校档案队伍建设置于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构建符合高校特色发展战略和档案战略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优化模式,积极地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档案队伍建设的系统化优化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提出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为目的,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三基建设”,强基础、找短板、搞提升。突出“人的价值”,激励其内涵式发展的同时,通过高校内外横纵对比,寻求差异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走特色优势竞争的发展道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实施人才兴档、人才强档战略,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校档案人才队伍,促进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高校档案队伍作为一支兼具育人功能、易于接受先进理念、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的特色群体,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展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探明其档案工作实践的可行度和贯通度,拓宽档案学创新发展内涵的维度,继而揭示档案学发展规律和内在驱动力,丰富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枝.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档案管理人员[J].山东档案,2019(5).

[2]赵爱国,樊树娟.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高校档案工作的定位与功能浅探[J].档案学通讯,2018(2).

[3]马仁杰,王露尧,费燕.美国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2015(23):1,4-5.

[4]张黎,郭敏.国外高校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特点及启示———以美、加、澳10所高校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6

[5]马双双.国外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英、美、加、澳高校为例[J].浙江档案,2017(5):19-22.

[6]李扬.高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浅议[J].档案时空,2015(12):33-35.

[7]陈秀云.优化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J].兰台世界,2017(18):33-35.

[8]杨红霞.加强高校档案队伍建设[J].档案管理,2013(3):93.

[9]潘玉民.科学发展观与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J].档案学通讯,2004(5):7-11.

[10]李新宇.培养多样性人才增强档案工作软实力[J].档案学研究,2014(4):76-78.

[11]王协舟,姜春宇.专业认证思想与实践对档案学人才培养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17(1):85-90.

[12]孙昊.全国政协委员李明华建议打造适应新时代的档案人才队伍[J].中国档案,2018(3).

作者:张霞 刘琳 王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