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12 10:00:06

导语: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2018年6月~2021年3月,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及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家庭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养育者对幼儿的接纳,给予幼儿安全感,用游戏的方式陪伴和培养幼儿,引导幼儿识别情绪和处理情绪,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由他律到自律,让幼儿懂得尊重与敬畏,都是在家庭中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3~6岁

伍新春(2006)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指出[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及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则对3~6岁心理健康的幼儿的表现给出了具体的要求[2]。笔者认为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建构工程,是幼儿对各种刺激条件和环境的适应及反馈;而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陪伴者要做到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因材施教。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在家庭教育中,以下5个方面对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1无条件接纳,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父母如果能多抱抱孩子、陪伴孩子,能对幼儿无条件接纳、重视、给予足够的安全感[3],给孩子肯定、赞美、认同,用自身作为模范,教导孩子如何处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够被激活,他就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活得快乐而自在。无条件接纳,意味着无论幼儿表现好,还是表现很糟糕,作为家长,都能情绪稳定、平静的和孩子在一起,给他需要的安慰和支持,和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任何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能停下手头的工作、蹲下身来,认真听幼儿说或看着他哭闹、给他一个拥抱。在亲子关系里,所谓的“安全感”,是孩子知道,无论他怎样,陪伴者都是接纳他、爱他的、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这样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就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心面对陌生的人或环境。同时,被无条件接纳的幼儿,也敢于和父母说真话,他知道说错了也没关系,这样孩子能坦然面对父母,无须说谎取悦父母或避免惩罚,这对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健全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换个角度看,“安全感”还指幼儿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各种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他一定能从困难或问题中走出去。这要求父母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给幼儿机会让他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让他力所能及的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收拾书包等,任何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都会增强他的自信心,也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难以做到的是,在幼儿尝试有难度的事情时,陪伴者一定不要在旁边催促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让他不断尝试,在试错中发展幼儿的能力,累积经验,以发展自信。如果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需要求助时,陪伴者再施以援手,在帮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比如拧开一个瓶盖,家长可以假装用了很大的力气,使劲儿拧,最后拧开一点点,再递给孩子说,这个瓶盖实在是太紧了,父母都打不开,你再试试?孩子再接着拧瓶盖,使劲儿一下子打开了,这时候孩子会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父母还需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幼儿是通过观察他人及周围的环境来学习的,对家庭氛围有着非常敏锐的觉察力,加上遗传因素影响,3~6岁的幼儿会认为父母和自己是一个整体,他会希望这是一个稳定的整体。所以,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幼儿渴望也是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萨提亚老人说[4],和谐的家庭关系能跨越年龄的界限,自由的表达彼此的爱意,家庭成员之间无所不谈,可以随意倾吐自己的想法。父母关系好、家庭氛围和谐轻松,孩子会自然得很开心,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当幼儿无法表达害怕时,他就会用一些古怪的行为来呈现。所以,夫妻关系对于幼儿的安全感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爸爸抱妈妈,孩子看到爸爸艰难地把妈妈横着抱起来,就会笑得特别开心还蹦着跳着拍手欢呼。现在也有很多育儿杂志和公众号提出,爸爸对妈妈的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句话,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爱是相互的,爱的氛围尤其能感染幼儿,如果父母两人都能注重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幼儿具备足够的安全感,就能放心的吸收各种有益的营养,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2多用游戏的方式陪伴幼儿,培养乐于合作、乐观的幼儿

《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提出[5]:游戏是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笑、启迪与智慧。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6],乐观的孩子才会充满希望。他也通过实验得出了乐观是可以习得的,积极的解释风格是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积极思维”的重要方法。我们在育儿实践中,尝试着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和培养乐观精神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乐观教育效果,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就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游戏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陪孩子用玩偶游戏(孩子扮演小熊熊,陪伴者扮演小红红狗狗),陪孩子模拟幼儿园的生活。在游戏中帮她解决了被调皮男孩欺负、害怕游泳、生病后不想上幼儿园等一系列成长中的“难题”,让她笑着懂得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或难题,学会积极地面对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中的游戏也很多,比如,孩子最不喜欢洗头,我采用了“蟑螂来了”的游戏,激发她自己想洗头的愿望,积极面对困难。还有,她以前性格急躁,想要喝水了就会急的哇哇大哭要马上喝水,一秒钟也不愿意等,我采用“乌鸦喝水”的游戏让她愿意等一会儿。在各种游戏中,各种自编的有趣动作或歌曲中,孩子变得越来越乐观、积极。她知道,任何不好的(对于当时的她不好的事情)都可以变成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嬉笑、释放、找到愿意配合的动力,让难的事情变得轻松、容易。在各种游戏中,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值得一提的是,在游戏中,家长尤其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艺术,要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解释风格。表扬,需更多的描述事情的本来样子,或赞赏孩子的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批评,则需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并且批评之后需要和幼儿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总结经验教训。3~6岁幼儿也需要成就感让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有把控感,更有自信。很多在我们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往往是他们很在意的。比如:表扬孩子尤其要注重细节的描述,比如小发夹上面的闪片,鞋子上的蝴蝶,跳过了几级台阶,摘了多少片树叶等,越具体的描述,越能让幼儿体验到关注和感受到成就感。那么,在批评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幼儿的错误就给她贴标签,比如偶尔不遵守游戏规则就说幼儿喜欢耍赖,孩子在游戏的时候喜欢赢,就说孩子输不起等。这些“标签”短期看来,不会激发孩子积极的内驱力,长期来看,只会让孩子发展成错误的自我认知。所以,批评的时候我们要针对具体事情,理性让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批评还应注意让孩子明白,批评只是针对做错的事情,与是否爱孩子无关,也就是说,不是批评了就是不爱孩子了,这一点对于幼儿非常重要。

3教幼儿识别情绪、逐步学会妥善处理情绪,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打好基础

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明确指出[7],3岁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期,4岁幼儿已基本获得了该能力,幼儿的情绪也包含了快乐、痛苦、惧怕、愤怒、羞愧、嫉妒等各种心理体验。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还在发展中,表达能力和体察能力相比要弱许多,也就是说,幼儿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幼儿往往用哭闹、不当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消极或否定情绪。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幼儿识别情绪、帮助幼儿说出情绪(表达)、发泄情绪或者帮助幼儿找到改善情绪的活动或方法,幼儿就能逐渐学会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尝试平静的有效沟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3个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情绪识别和处理能力:①绘本认知。和幼儿一起读情绪相关的绘本,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菲菲生气了》《南瓜汤》等,选择绘本的时候要针对幼儿现阶段的行为状态,读完后可以适当复盘幼儿的某些类似行为,提出问题让他思考和回答,效果会更好。比如我给女儿读《菲菲生气了》是她那几天喜欢生气时打奶奶,那几天她也正好刚开始用颜料和刷子画画,于是我把买了许久的这本书从办公室带回家,读了之后和她讨论:如果生气了怎么办呢?父母有时候也很生气。我女儿自己提出,以后她生气了就跺脚,父母生气了就倒数五个数。这两个方法我们用了三年多了,非常管用。孩子自己会记得和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诺。每次我叫她做什么她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中时,只要我倒数五个数,她总是能积极响应。②情绪头像识别。幼儿园里每天早上都会给孩子们情绪的头像,教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情绪,用动作表示情绪。情绪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每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每种情绪都是被接纳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和孩子讨论一下,遇到这些不同的情绪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一定能给你想象不到的答案和绝妙的方法。③家长处理自己情绪的示范作用。3~6岁的幼儿不可避免地会常常惹父母生气,或者失望(比如某次说好了只吃一颗糖,她自己有找理由多吃了一颗)等,每次遇见这样的事情,我会明确告诉孩子我的情绪,然后说出自己下一步准备怎么做。提前和幼儿打招呼,让她知道怎样做就会有怎样的后果,而且父母柔和而坚定的坚持执行承诺,这样幼儿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家长一定要做到自己能情绪稳定、坚定。孩子会从父母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方法中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在育儿过程中,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每个年龄段的冲突都不同,幼儿阶段的亲子冲突主要表现在家长与幼儿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上的过度对立或不一致。在冲突中,幼儿会有很多负面情绪需要处理。在他们的负面情绪比较明显时,绘画、允许她哭一会儿、拥抱着什么也不说、到大自然走一走,是几种很好的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允许和接纳幼儿的负面情绪,给幼儿时间、空间和无声的陪伴或拥抱,本身就是很好的情绪处理示范。阿尔修勒也认为绘画是一种心理投射,绘画能反映出幼儿情绪和心理状况,同时也是情绪的宣泄方式[8]。

4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孩子懂得尊重与敬畏

从儿童道德发展的角度看,3~6岁的幼儿还处于低级发展水平;从身心发展看,幼儿的前额叶皮层发展不完善导致自我控制力低,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强。所以习惯的培养、教导他懂得规则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依靠他律来学习社会行为。给幼儿立界限,孩子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和健康的心理。陈鹤琴[9]也提出,小孩子必须有服从的习惯,服从的这些规则,而这些规则,应由成人训练而来,幼儿有了服从的习惯,才能不自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懂得尊重他人与敬畏法律、法规或自然法则。比如,在幼儿园必须听从老师的安排,不可随意跑来跑去;在高铁或飞机上,不可以大声喊叫或把IPad开很大声音等。养育者在训练3~6岁幼儿的规则意识时,尤其要注意好好诱导他,不可以用威胁的方法,如打骂、恐吓强迫他服从。因为威胁的方法,只能一时奏效,并且还可能导致幼儿对不应该怕的东西也怕了起来;更不可用溺爱的方法让他服从,这样的孩子,长大会成为一个任性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吸引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然后鼓励和赞赏,这样孩子会更愿意积极合作,慢慢习得规则。在孩子违反了规则时,在提前说好的情况下,父母要坚决执行正确的行为,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心软纵容。任何一种违反规则、或不顾及他人安宁的行为,在幼儿最初出现错误行为时,都要坚定的制止,“慎于始”,注重把先入为主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幼儿,让他习的规矩,懂得尊重别人、遵守规则,是孩子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有着健康心理状态的人。5父母的语言,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与人交流,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具有双向功能,即表达自我,吸收他人语言带来的信息,完成信息传递和沟通。《父母的语言》提到[10],儿童早期接受的语言对塑造大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幼儿最亲近的养育者,他们的语言多寡、语言的丰富性、语言的方式和语言反馈的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少有父母意识到,语言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说出去的话,表达的意思;另一个是幼儿在听到我们的语言后产生的想法(内部语言),乃至引起的行动(外部语言)。幼儿是有着其特殊年龄段的思维能力的人,是有着自己思维方式的独立的人,从这个角度看,父母的语言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父母的语言的多寡和丰富性对于幼儿心理健康起到了奠基作用。幼儿接触到的语言词汇量越大、越丰富,幼儿的大脑发育越完善,对心理健康越有积极的作用。比如,父母在和幼儿交流时,尽可能使用完整的句子清晰表达,尽可能用丰富的口语和书面词汇,明确的下达任务等,对于幼儿的行为能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能让幼儿更清楚地知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做得怎么样,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幼儿能更好地与成人合作,对周围的环境有更好地把控感(也更具有安全感),同时,幼儿能够学习父母语言的表达方式,能在幼儿的身心发展基础上最好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能与人沟通、协调最终找到和解的方案,这样幼儿就无需用哭闹表达。我们经常会遇到,在不同环境下幼儿在歇斯底里的哭喊,父母对孩子进行着拉拽或者置之不理,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境,笔者都会为这样的幼儿感到遗憾,他们的父母应该是不能与幼儿用语言沟通,导致幼儿的想法不被理解,不被批准的同时又没有第二和解方案,幼儿往往真的是很生气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不满,只能用哭闹的方式。由此看来,在有着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幼儿,更能够清楚的用语言表达,能更好地与成人沟通,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父母的语言的技巧性也对3~6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父母鼓励的语言、赞赏的语言总是能得到幼儿更好的合作,但批评与指正也不可避免,父母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机用恰当的语言技巧与幼儿交流,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创造机会让幼儿把总是做错的事情偶尔做对一次,然后大力地、具体地表扬,这样幼儿就能记得正确的该如何做并且乐意去做。在必须批评的时候,先肯定幼儿做得好的部分,再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如何才是更好的呢?幼儿往往能够自我修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而且颇具成就感。用提问的方式和幼儿沟通,用一个接一个的抽丝剥茧般的问题,让幼儿简单的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幼儿往往已经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很好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父母语言反馈时的态度,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间接促进作用。语言反馈的态度包括说话时的声调、语气、声音大小强弱、表情、体态等。3~6岁幼儿有着天然的敏感,他们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成人的这些态度并做出相应的回应(或直接被影响)。温暖、柔和、带着笑意、蹲下来有耐心地和幼儿说话,能让幼儿舒适的接收信息以及平等的自如表达沟通;反之,如果父母总是情绪不佳、吼着和幼儿说话,或者在幼儿“不听话”时大发脾气言辞犀利,幼儿已战战兢兢,极度缺乏安全感了,怎么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语言环境是指长期营造的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一时的情绪不好。父母真实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失望、不满、愤怒等情绪也很重要。父母语言反馈时的态度将对幼儿造成显而易见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父母的语言的态度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良好的语言反馈态度能大力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次研究仅从父母养育的角度出发浅析如何从家庭教育出发培养3~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简而言之,养育者要在陪伴3~6岁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帮助儿童发展乐观、积极的心理习惯;引导孩子识别、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父母要善于用积极的语言,促进孩子良好的表达与沟通,为健康健全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个性,把每一次孩子犯错都当作教育的契机,耐心、积极的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林文采,伍娜.心理营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4]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5]劳伦斯.科恩.游戏力[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

[6]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洪莉.教出乐观的孩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7]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8]严虎.儿童绘画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9]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达娜·萨斯金德,贝丝·萨斯金德,莱斯利·勒万特-萨斯金德,等.父母的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作者:黎长春 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