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与路径

时间:2022-05-11 14:36:37

导语: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与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与路径

[摘要]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其中德技双优的工匠人才更是核心所在。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校园文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为载体,构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体系,实行“感、学、练、验”四位一体,多举措共同打造德技双优的工匠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匠人才;探究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规划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德技双优的工匠人才更是核心所在。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专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德技双优的工匠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培养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的重要意义

(一)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的培养是顺应制造业转型

升级背景下的内在需求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球制造业正在掀起一轮技术革命。整个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商业服务模式都面临重大调整,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革新力度,在制造业领域开展竞争。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投身到制造业大军中,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应具备扎实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创新奉献、爱岗敬业等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并且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才能支撑起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提升。

(二)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的培养是引领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契合。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将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学生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德技并修的培养会帮助他们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树立职业敬畏感、秉持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从而有力助推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制造类专业技能培养与品德培育融合现状

(一)人才培养重技能、轻德育

当前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虽然广泛强调要注重工匠精神培养,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把德技并修理解为技能至上,在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制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制定专门的德育培养方案,也没有将工匠精神与当前的教学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只是在相关课程中顺便提及。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也局限于表面,不能深层次理解其内涵,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没有落到教学各环节的实处。

(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熏陶不浓

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好的校园文化能放松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3]。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精神理念,其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熏陶。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工匠精神培育仅停留在张贴宣传标语、名人画像方面,关于工匠精神的讲座、实践体验、素质拓展还远远不够,学生对于这些只是看在眼里却没有铭记心中,没有充分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深度力度不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特征,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少不了企业的参与。当前各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积极的合作,但合作过程中往往出现院校“一头热”的情况,企业参与的深度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单一、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相脱节,自然也无法领会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的成效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机制来反馈,现行的评价体系还是聚焦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技能培养方面,没有过多涉及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更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工匠精神评价机制。如何将对职业素养、思政素质的评价有机渗透融入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性评价中,如何科学地设置具体评价指标,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的可操作性,是当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

三、高职制造类专业工匠人才德技并修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总体工作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德技并修是体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只有建立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和实施路径,才能将这一要求落在实处。具体来说,需要发挥学校、教师、企业的协同育人作用,以“感、学、练、验”为路径培育德技双优的工匠人才。“感”是通过校园里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学”是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不断塑造品德和积累技能。“练”是通过学校的实习实训,模拟机械制造类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准工厂环境中提升技能与素养。“验”是学生最终到校企合作的制造类企业中检验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感、学、练、验”四位一体,多举措共同打造德技双优的工匠人才。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德技并修育人体系提供支撑

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既反映学校的“软实力”,又是衡量育人效果的“硬指标”。文化育人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精神与素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特别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专家劳模进校园宣讲、工匠精神论坛研讨、职业教育征文、微视频等,提高学生对职业和工匠精神的认同。此外,学校也应积极引入企业的工匠文化,校企合作在校园环境里积极打造企业文化长廊、企业家风采展示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实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熏陶,提升文化育人的作用与成效。

(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发挥德技并修育人主渠道作用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龙头,制造业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近年来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深度结合,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相应地,也要求专业结合市场发展对人才的相关需求,对传统的学科专业建设予以调整,使其符合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并且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需要的时代匠人。对于制造类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与大国重器、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除了凸显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价值引领,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和德育元素,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发挥专业课程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中的育人功能。以本人教授的金属切削机床课程为例,车床的传动系统和车床主要部件的结构是课程的重难点。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教学地点从传统教室转换到金工实训室,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岗位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将原本割裂的传动路线和部件结构内容融合在一起,加入实训操作。通过运用虚拟仿真、小组PK、拖曳游戏、直播教师规范操作视频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分组教学时,分别以“长征组”“延安组”“工匠组”和“劳模组”来命名,旨在使学生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发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模和工匠精神,将课程育人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整个实施过程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最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政育人内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德技并修育人体系提供保障

制造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供与制造类专业相适应的具有一定职业环境的实训条件。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引入企业建设项目和行业建设标准,将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生技能训练营、技能提升工作坊[4];结合制造类专业特点,成立3D打印、机械创新、数控加工、智能机器人等兴趣社团,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技能提升以及项目孵化。学生通过技能实践,参与到一线的工作中,帮助其更好地认识未来的工作,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促进职业精神培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优化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德技并修育人体系构建成效

高职制造类专业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都会进入企业,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寻求优化和完善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构建德技并修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减少浮于表面的环节,深入落实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明确相互间的地位,制定清晰的规章政策,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争取利益最大化,保证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经济共同良性发展。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现代学徒制是正在全面推广的一种模式。现代学徒制紧紧围绕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从标准体系建设、双导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培养。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在对人才的培养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把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发挥考核评价制度作用,构建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德技并修育人工作的成效需要由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既要发挥考评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又要调动师生在教与学方面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5]。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无论是校内的专职教师还是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的实训教师,以及企业中的兼职教师,都要纳入考评。鼓励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强的校内教师与企业中的一线生产技术能手协同组建育人队伍,以培养德技并修工匠人才为目标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建设一支既有温度又有高度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过程化考核转变,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设置思政评价模块,赋予一定的分值。利用各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全过程地评价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6]。通过行之有效的评价反馈,不断完善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满足行业的基本需求,但从业者工匠精神的不足仍是制造业深度发展的掣肘[7]。因此,高职院校应联合企业及各方面的共同力量,构建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使制造类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步提升,教师也从课堂走向生产、从学校走向社会,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与育人能力,为机械制造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燕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大观,2019(8):175-177.

[2]张吉炎,张中伟.论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9(22):68-69.

[3]李爱红.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机制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5-27.

[4]刘引涛.崛起职业教育的灵魂:工匠精神[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48.

[5]常彦.新时代立德树人引领下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4-26.

[6]鲁晨琪.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德技并修“双引擎”育人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2019(8):91-93.

[7]张楠,高海.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路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09-113.

作者:蒋强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