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时间:2022-05-09 15:42:49
导语:五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俗美术有着悠久的中国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今许多民俗美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的民俗美术种类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这对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和资源浪费。“五谷艺术”就是民俗美术的一种。针对河北农业大学关于“五谷艺术”所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对民俗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对“五谷艺术”创新展开思考。
关键词:“五谷艺术”;民俗美术;民间艺术
民俗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美术。古人通过民俗美术来表达自身的愿望与信仰,因此,民俗美术也最能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另外,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美术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中,也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能够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五谷艺术”属民间艺术的一种,最初起源于盛唐,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很成熟了。关于粮食画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五谷艺术”的寓意是庆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但“五谷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代表着美好寓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但是如今许多民间艺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的艺术种类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这对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和资源浪费。作为21世纪的知识分子,应力所能及地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使民俗美术能良性地传承发展下去,发挥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民俗美术发展现状
(一)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举全国之力为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现代化而奋斗。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经济而轻文化现象。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方便、快捷。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民俗美术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的问题。
(二)现代化的冲击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但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生存竞争也日趋激烈。功利性成为多数人生活的轴心。在发展进程中,一些地区为了建设更多的高大建筑,选择丢弃传统的建筑样式,甚至对雕塑、壁画等民俗艺术品进行了毁坏。而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更没有“闲心”与“闲情”探寻生活中的诗意,这也使得民俗美术发展陷入了困境。
(三)资金投入不足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现阶段,很多地区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问题,对当地民俗艺术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关于民俗美术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由于资金短缺,许多地区缺乏高素质的民俗艺术研究团队,导致在出现问题时,无法快速、专业地对受损的民俗美术作品进行抢救。同时,缺少专业性的策略规划,使得民俗美术保护工作进展缓慢。通过对民俗美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艺术种类无法适应当代的发展节奏,它们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且针对文化发展来说,其不能简单地用“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冰冷的法则来定性。历史是有温度的,文化是有温度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前走,而是应该对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保护民俗美术,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利用群众文化建设的优势,将民俗美术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使二者实现共同提升与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二、民俗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五谷艺术”实践研究为例,对民俗美术的传承发展进行案例分析。
(一)注重理论研究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为了将民俗美术充分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向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群众对地方民俗美术的认识。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对当地民俗美术传承的重点内容加以挖掘、梳理,从中提取出最能够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元素,为后续的相关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如果单纯地从民间角度展开理论研究,那么研究工作的进展相对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如果在高等院校的加持下,依托于广大的优秀师生资源力量,理论研究工作的步伐无疑会加快很多。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艺术研讨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等,为“五谷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本身又附带一定的传播价值,能够为“五谷艺术”的发展贡献一定的积极力量。
(二)打造文化品牌
如果要让民俗艺术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力与活力,必须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迎合当代人民大众的喜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内的“粮画小镇”展览了许多相关的民俗工艺品,致力于通过新奇有趣味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依靠学科建设,创立了“禾农工坊”“创意市集”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建设的相关工作,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开展“五谷艺术”的传播工作,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形式上的创新。同时,开展了“五谷艺术”的专项实践,其中的许多学生作品被放在馆陶县内的“粮画小镇”进行展览,曾多次参赛获得奖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活动使“五谷艺术”得以传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地方特色,扩大了民俗美术的传播范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五谷艺术”。
(三)开展相关活动
民俗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为了进一步做好民俗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当地的传统节会进行充分的统计与调查,并且选择相关主题的民俗美术作品在节会上展示,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因此,可以鼓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间艺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共同进行民俗美术相关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另外,由于民间艺人具有专业性与基层性特点,站在民间艺人的角度对群众文化活动提出建议,能够最大限度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河北农业大学在2020年国庆假期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的作品展览,利用节日旅游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五谷艺术”,领略其独特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民俗美术的传承。
(四)挖掘民俗艺人
民俗美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为民间艺人建立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例如举办民俗文化展、全民才艺比赛等一系列相关活动,鼓励文艺爱好者参与,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艺人展示自我,这也有利于更多的民俗艺术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开展的“五谷艺术”专项实践活动,通过对“五谷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大量的民俗美术爱好者,为“五谷艺术”积蓄了众多的人才后备力量,也使得“五谷艺术”的发展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五)建立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管理,以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具备足够的素材。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现有的民俗美术作品加以保管与维护,防止作品损坏。此外,应该加强对相关民间艺人的激励,引导民间艺人进行新作品的创作。另外,应该不断选拔能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俗美术作品,保证民俗美术的活力。馆陶县内的“粮画小镇”是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完成建设的,有着相应完善的管理机制。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也有着自己的艺术研讨专题小组,使得一切工作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粮画小镇”立足民俗艺术,服务“三农”,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旅游产业链,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直观地看到了民俗美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这样既起到了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作用,又助力了“美丽乡村,文化助农”建设,响应了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号召。“五谷艺术”的发展模式是民俗美术在当代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对其他相关民俗美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对于从事民俗美术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来说,“五谷艺术”的发展模式有着很大的值得借鉴的意义。
三、民俗美术的创新发展
以上这些是民俗美术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在形式上的一系列创新,接下来回归作品本身,从作品自身角度探讨一下民俗美术创新的必要性。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关于民俗美术的创新,笔者在此把一些思考提出来以供参考。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浪潮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但笔者觉得在民俗美术中提出“创新”这一概念,略显不理性,是对传统的妄自菲薄,有浮躁、急功近利之嫌。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民俗美术来说,“旧瓶”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起来更有魅力;“旧酒”经过时间的沉淀,闻起来也更醇香。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科技发达,比古人见得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完全有创新的优势、条件和可能。但实际上,见多确实可以识广,但未必能识深。古人的很多艺术论述在当今依然适用,也依然能够指导着实践。另外,在当今艺术界理论环境的影响下,创新的民俗美术必然会带着一定的精英性。继法国艺术家杜尚的《喷泉》以及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之后,当代艺术走进人们视线,向人们提出“何为艺术”的问题,将问题从“什么是艺术”转换到“是什么使某物被看作艺术”,使我们将思路从艺术的本质转换到艺术品的资格或身份。美国当代哲学家和美学家阿瑟·丹托(ArthurDanto,1924—2013年)在《艺术界》一文中认为,某物成为艺术品的关键,不在于该物的品质,而在于该物是否能够置入“艺术界”之中。这里的“艺术界”指的是由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构成的“理论氛围”。换句话说,某物是否成为艺术,不单是由该物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更大的艺术圈子决定的,这个圈子包含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批评家。丹托主张“阐释构成艺术品”。当代艺术作品特别依赖于阐释。在阐释中,呈现于观者眼前的物质材料和表象才会生发出意义,正是这一意义赋予其“艺术品”的资格。在这种艺术理论氛围下对民俗美术进行创新,难免会使得创新后的民俗美术带着一股精英性,产生冷漠、孤傲的气质,远离了民俗美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特色,只剩下“现代”,而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最重要的是文化不同于科技。科技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步向前迈就可以取得巨大进步,而文化需要不断地回望传统,与传统建立联结。对于文化来说,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为我们的作品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的源泉。我们应该先对民俗艺术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对于濒临失传的民俗艺术来说,首先要做到传承。只有做好传承工作,才能使其之后的创作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存在。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讲道:“隋至唐初,山水画进展很快。文人一从事绘画,便闹分裂,绘画队伍分为两派———民间画工和士大夫画家。实则士大夫画家有很多‘创造’是从民间画工那里来的。民间画工的创造往往是经士大夫画家的加工提高,又加以传播而方形成流派。”又以宋代米芾的“落茄法”和“论者多以‘水墨渲淡’法始于王维”为例,对士大夫画家的“创造”与民间画工的关系进行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民间画工的创造不受时人重视,虽在民间传用,但终未形成流派。一旦被文人看中,加工提高,以之为法,便在画坛上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使得笔者想到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把民俗美术创新提到一定的学术高度,那么民俗美术的创新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可能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2]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江涛.观念中的水墨(2009—2019)[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20.
[4]魏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思考[J].文化月刊,2016(10):120-121.
[5]田玉辉.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J].流行色,2020(7):142-143.
作者:汤振龙
- 上一篇:建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 下一篇: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