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绘画与东方艺术分析

时间:2022-05-09 15:20:47

导语:波洛克绘画与东方艺术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波洛克绘画与东方艺术分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在艺术界的表现为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杰克逊·波洛克作为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更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艺术创作形式独特,为美国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滴画”又叫作“无意识绘画”,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通过研究其无意识绘画,进而了解他的作品,通过作品解读他的艺术思想。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对于自我意识的把握与对具象和抽象的理解,以及画面所展现出来的空间性都是他无意识的流露。正是其无意识绘画独具一格的存在造就了他在抽象表现主义领域的个人魅力,这不仅丰富了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波洛克生平

杰克逊·波洛克1912年1月28日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1956年8月11日因车祸世,享年44岁。他这一生虽然短暂,但在他喜欢的艺术领域留下了恢宏的一笔。波洛克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从小就喜欢艺术,16岁时在洛杉矶手工艺术高中学习绘画,17岁时他在纽约市艺术学生联合学院接受了托马斯·哈特·本顿的艺术教导,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42年,波洛克进入联邦艺术工程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作品。这些不同流派、风格、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对波洛克的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年,波洛克结识了来自德国的艺术家,也是德国“抽象表现主义之父”汉斯·霍夫曼,霍夫曼在当时就用泼洒颜料的方法来创作绘画作品,霍夫曼的泼洒也为波洛克的“滴画”创作提供了新思路。[1]波洛克对绘画艺术创作不懈追求,促使他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尝试着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画家的艺术表现特点相融合,以此来创作新的作品,也就是他后来的“行动绘画”。例如,在他的《第31号》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艺术表现风格间存在的联系。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对绘画创新的坚持,促使波洛克对绘画艺术的探究向更深远的层次发展。杰克逊·波洛克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也使他在美国及世界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时代印迹。

二、波洛克绘画艺术的成因与特点

波洛克的艺术风格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创作灵感受不同地方和不同流派艺术的影响,有美国本土印第安人“滴画”的创作方法,有西班牙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超越现实的幻想,有德国表现主义有机与无机抽象思想,有东方书法的书写性的影响。为了使这些艺术特点在画面上更好地融合,他摒弃了传统绘画的作画方式,以及材料与工具,开始从材料和制作上找突破口,在创作时也努力摆脱手腕、手臂和肩膀等的不灵活行动对于作画的限制。杰克逊·波洛克开创了滴洒的作画技法,打破了西方绘画表现技法的传统作画形式,也突破了传统绘画方式对画家的束缚,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构图思维,突破了画面对客观物体呈现的限制。波洛克绘画的无意识性表现是随意地在画布上泼洒、滴溅、倾倒颜料与其他的物质,通过全身心的动作来表现无法控制的内在意识和行动,这种无意识的作画方式使其绘画作品犹如一张充满激情的迷网。在波洛克的作品里,绘画元素只是表现的工具,线条不再只是准确描绘物体的轮廓,构图也不必遵循黄金分割比,颜色也不再依附物体固有色彩而表现,所有元素只是表达波洛克内心感受的媒介,在波洛克的艺术创作中,无意识滴洒出的点、线、面在有限的画布上随意组合,留下它们独特而绚烂的痕迹。这些不经意间的痕迹纵横交错,形成一种虚幻复杂的环境,像是充满魔力的漩涡想要把受众吸引到迷茫、混乱、虚无、空洞中,这种迷茫、空洞、无意识正是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想要在画面中注入澎湃的生命力。[2]波洛克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摆脱一切束缚,追求精神自由和开放思想。画面中躁动不安的线条,丰富多变的颜色,以及滴洒时引发的偶然效果,使艺术创作从政治、道德的侵扰中净化出来,这也是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自我意识在20世纪上半叶一种新的艺术呈现。波洛克用滴试、泼洒、摔砸等方法来进行创作,他将沙子、玻璃碎片或者其他零星的小东西掺杂在颜料里面,[3]给传统的绘画颜料注入了更多的能量,使它们更有厚重感。因为夹杂了很多东西的缘故,所以在创作时可使颜料在画布上呈现出更多的意想不到效果,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一种艺术创作,这是波洛克绘画实验性的创新之处。“滴画”这种新的表现技法,使他的艺术拥有制作过程中的无意识性,画面呈现上具有无主体物的具体性,以及作品中有一种未完成性的特点。强调艺术的行动性,即艺术创造的过程,也表现在形式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上。这为后来的行动派艺术提供了参考,推动了艺术的多样性发展。

三、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形式

波洛克的这种“无意识”绘画语言诞生于美国社会较为特殊的时期,而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引起了画坛强烈的震动,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实验性和颠覆性。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把波洛克的艺术创作称为“行动绘画”,这是因为画家在这里所呈现的已经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画布成了画家表现的场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4]他所开创的“滴画”表现形式,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也就是说他的创作过程也是他创作作品的一部分。波洛克在前期学习绘画时,尝试创作过一系列带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风格的作品,但都不属于他的风格,在经过对不同艺术的学习后开始慢慢探索创新,最终探索出一个在油画布上滴和洒“颜料”的绘画技法,并在画面构图上下功夫,力图突破传统构图,经过试验最终呈现出一种震撼的“满幅”式构图。对于这种“抽象”绘画的“满幅”式构图,通过赏析波洛克与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他们都使用近似的“满幅”构图来呈现作品,康定斯基的画面有往中心靠拢的趋势,而波洛克则没有明显的边界。[5]这是因为波洛克的作画方式与传统绘画不一样,在他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在不断地进行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能把颜料滴洒到画面之外,这也是他的作品构图形式“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传统绘画中,人们往往不会对绘画材料和绘画方式做过多的研究,而是将重点放在画面最终呈现的效果上。在波洛克绘画的早期,在他的作品中能辨认出画面中有杯子、火苗、桌子、椅子等生活中的事物,有时也会出现人的胳膊、手、眼睛、嘴巴等客观人物肢体结构。例如1938年的《TheFlame》、1942年的《StenographicFigure》,这一时期波洛克在创作上,仍旧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就像大多数艺术家创作时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事物的本来属性抽离统一,加上自己的情感,最终呈现到画面上,供观众欣赏。在波洛克绘画的中后期,例如1947年,他不再满足于模仿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创作,波洛克创造了适合自己又个性张扬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滴画法”。[6]1950年的《One:Number31》就是最好的说明,画面中只有错综复杂的点,以及看起来惊悸躁动的彩色线,几乎无明显体块的面等的存在。这一转变表明,他在绘画中的象征性、规律性,甚至意识性,都逐渐弱化了,这也标志着波洛克绘画走向成熟。波洛克在画布上进行绘画形式探索,试图摆脱欧洲的绘画模式,将油画颜料调稀或直接在颜料里面加一些小东西作画。他在画布上用笔或勺等工具进行滴洒制作。他在创作《第19号》这个件作品时,直接把画布平铺在地上,而不是将其固定在画框上,然后用笔和颜料一笔一笔地描绘,而是运用笔、刷子、针管、油漆、颜料、沙子、枯枝、烟灰等工具,在画布四周来回走动,随着手中的物品随意地掉落滴洒在画布上,形成无数条长短不一线和粗细不同的点。[7]波洛克用这种作画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表现了美国人在战后混乱与迷茫中的实现生活,开放与自由的思想。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当时精神自由的重要象征。波洛克的创作似乎在探寻着什么,因为在这种“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的无意识绘画过程中,当他慢慢抽离了“自我”时,他的作品似乎在传达着他对现实社会的欲望和诉求。这一时期他的画作中,具象的事物和空间透视以及描绘的笔触都是不存在的,只有躁动不安的线和大小不一的点,它们层层交叠一直延伸到画布外。透过错综复杂的线条能够看到画布上的沉静底色,而这些多彩的线条和点与单纯的底色相互辉映,在画布上碰撞出了许多偶然性的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形状各异,如同一位充满激情的舞者,与波洛克作画时的姿态十分相似。通过对他作品的了解,可以说波洛克对点、线和面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它们充满偶然性与张力,在无意识的行动中滴洒出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画面。[8]

四、波洛克“无意识”绘画与东方艺术

波洛克“无意识”的“滴画”造就了画面上点、线、面“无意识”的碰撞,正因为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让作品表达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东方也有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也多是讲究画面上点、线、面的安排,他就是吴冠中先生。虽然画面构成元素多有相似,但不同的是,波洛克画面的点、线、面是没有刻意安排布局的,而是遵循绘画的过程,在滴绘的过程中随意它以什么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或点、或线、或面,最后呈现出富有激情的抽象表现画面,这是波洛克艺术成熟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吴冠中的艺术创作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了西方不同时期艺术的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因此,画面虽然是点、线、面构成,但是不同于波洛克的“无意识性”,吴冠中画面是经过构思安排的结果,虽然多是用油画工具来表现,但多是中国绘画题材内容,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艺术创作,这也是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作品总能看出具象事物的原因。[9]而对于波洛克的滴绘艺术,我国国画大家张大千的泼彩艺术在创作形式上有些许相似之处。虽然画面内容大不一样,但是给人视觉带来的享受是一样的,“满幅”式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不同颜色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给观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同时也引人思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10]波洛克独特“无意识”的“滴画”不仅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影响着全世界更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以此为现代艺术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受到欢迎,促使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被更多人了解,广大艺术家也开始加入“行动绘画”行列,不断探寻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以此成为一种自己的绘画风格。

五、结语

通过对杰克逊·波洛克“无意识”的“滴画”艺术的学习,了解到艺术家个人语言的形成,不仅要善于学习,也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并且不怕“错”。波洛克开创的“滴画法”为布面油画和综合材料绘画注入了新的能量,也为绘画艺术表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突破了绘画表现中传统的形式,使得美国突破了欧洲艺术标准,成为美国自由精神的艺术象征。他用行动绘画推动美国现代艺术发展,同时也为现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晨蕾,候昀.浅谈波洛克的无意识绘画[J].风景名胜,2019(07):62-64.

[2]张志杰.浅谈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J].明日风尚,2020(06):90-91.

[3][5]李开晟,武非.从抽象形式谈波洛克绘画实验性的创新[J].包装与设计,2020(02):98-99.

[4]孙刚.现当代艺术赏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143.

[6]钱晓品,高俊峰.研究杰克逊·波洛克“滴画法”的独特性[J].明日风尚,2018(02):149.

[7]舒洁.吴冠中《苏醒》与波洛克《第19号》绘画语言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30-31.

[8]朱梓维.浅析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8(17):29.

[9]崔琦.波洛克与吴冠中绘画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10]李玉明.张大千泼彩画与波洛克滴彩画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8.

作者:吴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