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的建议

时间:2022-05-09 15:18:18

导语: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的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的建议

如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将不单单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中心,同时还将成为人口、文化的集聚地。众所周知,人类、环境、资源相互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选择哪一条城市发展路径,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是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是人类存在的重要体现,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而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其价值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是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实践活动,不仅离不开法律政策、生态技术的有力支持,更有赖于一种内在的道德文化机制的指引,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价值观[1]。基于此,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进行研究分析。

生态文化

在人类与环境的交互适应中,人类推进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环境的发展不断向可促进人类文明的方向迈进。就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而言,人类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分别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原始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是一种可促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式,表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及价值观。首先,对于生态文化的内涵而言,生态文化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重要体现,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协调关系的重要体现。同时,生态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化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迈进,还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提升,构建起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另外,生态文化还表现出显著的大众性、生态约束性、协调性、科学性等特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见于社会各类事业的建设中,如城市规划建设等,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保障。其次,对于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基础而言,其主要体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其中,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主要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及精神生活规范,具体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强调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配置,以及思想观念的交互、社会活动中的协调合作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将人与自然纳入统一的生态系统中予以观照,并强调实现人的主观性价值与自然的整体性价值的统一。生态城市相关概述生态城市是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城市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的一大主流。就生态城市的概念而言,广义上是指构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为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化观,是遵循生态学原则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通过对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生产、生活方式。狭义上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规划设计,打造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系统性,生态城市建设的系统性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系统,还涉及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统一。二是动态性,生态城市建设的动态性表现在不论是自然生态、城市建设,还是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所提出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等要求,都是在不断发展转变的,所以,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生态动态性重建的过程,还是生态动态性恢复的过程。三是复杂性,生态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自然等不同领域,还涉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并且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也不尽相同。

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文化的根本目的具有统一性,均是为了推动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将生态文化融入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生态文化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方向指引,并为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提供有力指导。生态文化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化形式,要求城市规划应推动生态化生产方式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发展,追求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2]。该种生态价值观,正是城市规划所需秉承的原则及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社会基础。唯有加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方可获得持久的动力源泉,方可切实达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并建立生态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现象,一经确立,便会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稳固性。因此,随着生态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其将指引人们秉持新的生态价值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能够主观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及内在动力。城市生态规划源自人类对城市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的审视,而之所以会出现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人类生态价值观的缺失,以及在发展中未树立明确的生态目标。因而,重新树立生态价值观,抓紧建立、培育生态文化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综上,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意识层面保障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有序开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还是城市生态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城市生态规划不仅要践行生态文化的要求,还应将生态文化规划囊括在内。

生态文化下的城市规划原则

平衡性原则生态文化下的城市规划,应尽可能地减少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要保证区域建设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协调,即注重体现生态建设的层次性。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借助热力电力转化器、太阳能光伏板等设备,采集热能以转化成建筑制冷的动力,供给建筑的日常使用;可借助房屋屋顶的绿化,通过其光合作用将经由风帽散发的室内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依托各式各样复杂精细的循环系统,通过构建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可以进一步达成城市规划的生态平衡[3]。适用性原则城市规划不仅要求对场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要求注重对历史、文化元素的融合应用,并依托生态设计先进技术以保障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辐射性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立足于城市原生态,建立多元化的组团体系,进一步实现地区综合的自由式城市形态,是未来大中型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单元,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设置绿色空间,拓宽城市与自然的接触边界,打造趋于平衡、独立的社会活动综合区,进而实现城市规划的辐射性。循环性原则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决定了城市大致的空间分布及活动形式,在综合考虑城市区域内的生产力布局及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让城市生态系统应用的资源建立起多元化的产业连接,进而构建起可循环的产业结构,以有效减轻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城市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建议

城市土地资源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在近年来众多城市的发展中,土地资源稀缺问题日趋凸显,该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有效规划,为此,一些城市不得不采取植被布置、植被穿插等方式,以推进生态规划建设。而该种规划手段明显难以适应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在城市土地资源规划中,应全面勘测城市空间中现存的土地资源,包括城市中的工业用地、荒废土地等,综合分析不同土地的最合理应用方案,从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土地的施工成本等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好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4]。例如,针对城市中现有的一些遭到污染的工业用地,在厂房拆除后,开展对该部分土地地质地理环境检测、有害物质检测等工作,评定该土地是否可进行再次利用,特别要评定是否可在该土地上开展生态绿化工作。

城市水域资源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在众多城市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自然、非自然的水域资源,诸如河流、湖泊,还有一些城市有更丰富的海滩资源。基于生态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对各种水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经济。在城市水域资源规划中,所需规划的内容主要为水域资源在生态规划中可发挥的作用、水域资源周边环境的优化等,在此基础上有效改善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在城市规划中,为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势必要建设各式各样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一方面,应开展好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诸如对道路绿化,对自然公园、水域公园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另一方面,还应开展好对其他生态设施的规划工作,包括对建筑物、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等,并且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应保证不同设施之间的有效衔接[5]。例如,就自然公园与公共交通系统而言,可通过在公园中规划建设林荫大道的方式,实现两大系统的有效融合,抑或在一些相对复杂的道路上,通过在环路中心规划建设公园,推进道路与绿化环境的有机融合。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拥有丰富水域资源的城市而言,可通过对水域设施的利用实现公园建设,以此提升整个基础设施的运行质量。

城市生态功能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在城市规划中,生态功能规划是尤为重要的一环,生态环境功能涉及多个方面,要想使生态环境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要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生态功能规划可为整个城市生态规划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城市生态功能规划中,对于生态文化的融入,应综合分析城市原本规划中各区域运行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考量是否通过引入生态功能以调节区域运行环境等,进一步建立科学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例如,在城市发展水平研究中,综合分析不同区域运行发展中的空气温湿度、植被生长状况等一系列因素,找出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倘若某区域存在夏季温度偏高,且环境湿度偏低的情况,可建立如下的生态规划方案,即在本区域建设栽种有丰富绿植的公园,并在公园内配置人工湖,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及人工湖的热量吸附功能,以达到降低区域环境温度、提升空气湿度的目的。城市衔接区域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为推进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有机融合,还应开展好对各式各样基础设施衔接区域的规划工作,使城市中的各种硬件设施实现全面整合。具体而言,首先,开展好城市大规模区域的衔接规划工作,如采用交通设施对接、环绕等方法,实现此类区域与系统的有效对接,提升不同大规模区域之间的衔接性[6]。其次,开展好中小规模区域的衔接规划工作,如通过建设小型公园、铺设草坪等方式,提升道路、水域及其他相关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有机融合。总而言之,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推进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的有机融合,确保规划后的城市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城市环境优化需求。在实际城市规划中,应从城市土地资源规划、水域资源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功能规划等城市衔接区域规划方面入手,以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的充分融合,进而切实推动城市规划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彩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04):50-52.

[2]何伟.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浅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智富时代,2018(06):99.

[3]朱璐璇.生态文化视角下城市景观规划探析[J].大观,2019(10):49-50.

[4]张雷.“生态城市”角度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地理,2017(14):108-109.

[5]]周海艳.城市规划的生态化研究——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62.

[6]袁野.城市规划生态化——浅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住宅与房地产,2018(36):211.

作者:王兴为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