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课程思政教育路径
时间:2022-05-09 15:12:20
导语:地域文化资源课程思政教育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价值。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源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反过来又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创新和传承。为实现地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育载体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地域文化育人的应用实践中,本研究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为课程思政样板,深入挖掘学校属地慈溪的地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该课程的内容作深度契合植入,探讨实践“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为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和普及推广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慈溪
一、“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双向关系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域人类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既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居、方言口音、地方传说等显性文化,也包括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等隐性文化。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区域内所有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长期处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浸润在当地的文化中,必然也会形成地域化的特色,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其地域化特色也更加鲜明。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思想资源、源头活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反过来又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
(一)地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源泉
中国疆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我国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流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无形的、内在的文化资源。对于生活在某一地区中的群体而言,地域文化对他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发挥着培育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构建精神家园等重要功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地域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磨砺淬炼,积淀下来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饱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地方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凝结而成的聪明智慧、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包含着优秀的文化美德。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这些丰富的素材案例对于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本地生源较多的地方性高校学生,具有天然的文化接近性,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其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更易于被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唤起听众的情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
(二)思政教育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动力
地域文化多元丰富绚丽,流传至今亦裹挟着“枯朽”和“糟粕”,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地方高校承担着地域文化传播的重任,高校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深刻地认识地域文化,冷静客观地思考,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和选择,保留其精华,去除其渣滓,并选择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地域文化的精华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地域文化还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与时代融合,才能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地域文化的传播,正是一种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教师从地域文化中整理出优质的成分,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再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传递给大学生。高校教师的主观选择与受教育大学生的认知差异,都会赋予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意义。思政教育活动双方对地域文化从认识、选择、认同、接纳,到自觉实现内、外化转化,并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已悄然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孕育了新的文化变革。
二、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地域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要实现如盐入水般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育载体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开发校本课程,抓住主渠道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抓牢课堂这一主渠道。不论是思政理论课或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均可通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整理和提炼并形成案例,将其有针对性地编入教材教案、走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让理论更接地气。
(二)挖掘精选典型,讲好榜样故事
通过挖掘地方上的优秀典型人物,对标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课堂,引发学生共鸣。在榜样类型的选择上,应尽量寻找在区域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岗位技术能手。榜样的来源,应尽可能与学生有较强关联性,如校企合作的企业、优秀校友等。要尽可能深挖榜样人物背后的故事,突出激励性,体现时代性,同时尽可能贴近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新媒体
在课堂上,教师要克服“单向灌输”的弊病,多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表达。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运用穿插教学法、对话教学法、LPC教学法等。教学案例可以充分借力新媒体手段,采取图片、视频、音乐、直播等多样化的形式。
(四)创设教育环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各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在楼宇建筑、公共空间布置等物理环境建设中充分吸收地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组织和开展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地方名人、企业家等典型人物进校园做讲座、开报告会,举办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展览等,使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感知更加立体、全面、深入。(五)拓展教育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依托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地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还可以通过校政企合作,与地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如地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定期开展实践活动。
三、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案例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大科院”)地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宁波慈溪市,其中的移民文化,造就了兼容并蓄、善于开拓的精神;围垦文化中“沧海变桑田”的创业史锤炼出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青瓷文化塑造了能商善贾、精工细作的精神。这些地域文化精神是地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为宁大科院创新创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课。课程确立了六大课程思政目标。
(一)甄选特色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
慈溪市位列全国百强县第六,县域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活跃,企业发展模式富含地域特色。慈溪当地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去芜存菁,保留先进性,体现时代性,根据其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及与专业的匹配度,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拓展教学内容。同时,课程还开发编写了地域文化辅助读本。
(二)打造个性榜样案例,激发情感共鸣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创业者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促进了民营企业茁壮成长,带动了慈溪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公牛集团阮立平、沁园集团叶建荣、天生密封件励行根等众多杰出企业家。将本土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在课程中适时与学生分享,能够激发听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无形中树立了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榜样。如,在创业部分第一讲《创业概述》中,引入沁园集团叶建荣从零起步带领公司成为全球水处理技术领航企业的艰苦创业故事。以叶建荣的创业故事为导入,授课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国家的“双创”战略、创新理论,把创新创业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融为一体,强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思想。
(三)思政元素视频化,强化互动参与
地域文化植入课程的形式可以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视频素材,制作成主题鲜明的短视频,并运用贴近大学生喜好的叙事方式、剪辑技巧强化重点内容,深化传播效果。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穿插短视频,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课后,教师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布置地域文化相关的话题讨论作业。面对屏幕,学生更加敢于自我表达,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促进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播放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或调整教学安排。
(四)营造慈商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品质
宁大科院自2019年迁建慈溪办学,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几年间获得社会捐赠逾1亿元。与此同时,慈溪企业家的理念、精神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与慈溪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公牛学院”“慈星智能产业学院”“新海学院”“小家电新电商学院”等产业学院以及“长华班”“力玄班”“方太班”等产业班。与本地的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浙江力玄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慈溪市金喜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方太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投入近8000万元开展实验室建设,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实践平台,邀请慈溪企业家进校园,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开办主题讲座、沙龙、研讨会等等。不仅如此,宁大科院还把慈商文化以命名、简介牌、景墙等物质标识的形态呈现在校园的楼宇、广场、道路、校园景观、创新创业基地等场所,构筑起地域特色文化教育的时空场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五)融入第二课堂建设,注重知行合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受教育学生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实地感知和了解慈溪地域特色文化。如,暑假期间组织开展“走进慈溪企业,聚焦名企担当”教学实践项目,学生深入慈溪的各行各业,了解企业家的奋斗故事。调研结束后,学生分组撰写职业人物访谈报告、行业观察报告。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增进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和提高了综合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充分发挥比赛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在备赛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域特色中发现社会真实需求、发掘真实课题,把实践项目转化成实际效益。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速度,也使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结语
地域文化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资源库,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来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立足不同学科专业,创新课程话语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目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成为地方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自迁建慈溪办学以来,全面融入地方,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作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秀实践案例,也为其他地方高校如何通过挖掘地域文化,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宋超
- 上一篇: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导入路径
- 下一篇:楚商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