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开展策略

时间:2022-05-07 14:49:13

导语: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开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开展策略

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将德育工作提上了日程。学校教育所倡导的教书育人的理念也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意义。因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除了关注文化知识教学之外,还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落实德育。语文学科本身蕴涵丰富多元的人文因素,有着开展德育不可忽视的优势与功能。本文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借鉴。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活动的主旋律无论何时何地都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关。当今社会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思想也充分说明了实施德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如何以学科教学活动为载体,促进德育思想在课堂上的深入渗透是教师关注的话题。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学科以及教学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担当和责任,积极探究在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顺畅进行以及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多地受到了传统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多地倾向于采用知识灌输的模式实施教学,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吸收,而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的德育内容涉及不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其课堂主体地位也在这种单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受到压制,思维处于禁锢的状态中,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也无从感知,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的较强德育功能和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德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落实新课改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以及科学思想的教育,让学生在这些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促进自身健康个性和良好意志品格的形成。因而开展德育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所在,对贯彻落实新课改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文章不仅语言生动鲜活、人物形象鲜明饱满、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所传递的情感内涵也十分丰富,尽管这些文章在体裁、风格等方面不仅相同,但是都在某种程度上传递着某种情感,是进行德育的有力载体和重要资源。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种类丰富的文章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还能使自身的思想认知得到升华,这对德育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开展是极为有益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德育的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开阔学习视野,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从而实现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以形象濡染为线索,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教材中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完整的人物形象及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化特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论是古代替父出征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在外交活动中随机应变的政治家晏子,还是现当代有着锋利笔触的鲁迅,或其笔下刻画的形形色色的角色等,这些人物是读者一旦想起就能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应以这些人物特征为线索,对德育思想进行有目的的渗透,让学生通过感知这些人物的形象特征,感受背后所传递的道德寓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道德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为例,这是鲁迅笔下较为经典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悲惨经历及其特殊身份的描述,展现了在封建科举制度压迫下文人的悲惨命运。虽然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关,但是他本身的性格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命运的走向,比如,他懒惰又死要面子,不懂变通等,这些都为他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向学生展示人物的性格、所处背景是如何影响人的,并将之作为反面教材实施德育,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该人物的命运,并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思想的渗透。如此,便充分利用好了形象濡染这一线索,促进了学生对教材中所蕴涵德育思想的深刻感知,课堂教学也因此得到补充、完善。

(二)以情感探索为载体,增强学生德育认知

语文学科中本身包含的主题和题材丰富的文章给学科本身增添了诸多色彩,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是学生在深入学习语文课文时所产生的深刻体会和感受。不仅如此,其中蕴涵丰富的情感美因素更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古体文赋所展现出来的抑扬顿挫、音律和谐的韵律美,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来的真挚情感内涵,都值得作为德育因素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渗透。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往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文章中情感因素的深入剖析,将语文教材中展现出来的各种情感美,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这些美的元素的熏陶下,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教学魅力和德育价值也因此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以《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文章运用淡淡的笔墨以及朴实无华的语言对父子之间的点滴小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并通过对“买橘子”这一事件,详尽描述了父子之间的浓厚、真挚深情。对处于心理叛逆期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为载体进行德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讲解以及对文中经典片段的赏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世间看似普通、常见的亲情的可贵之处,激发学生内心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借助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德育思想的深入渗透。如此,便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这一路径,让学生认识到了德育的深刻内涵,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以实践活动为路径,拓展德育范围

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信条决定着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因而将德育范围和内容局限在教材和课堂中的做法是不对的。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多元化特征以及学生具有的求新、求动的活泼心态,也充分说明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和道德素养,在拓展德育范围的同时促进德育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四)以关键词句为基础,提升语言文化厚度

关键词句在语言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学生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化精髓,提高其语言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作为德育基础,不仅能帮助学生更为灵活地掌握文本内容,还使学生在字词句的分析理解中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其语文文化的厚度,促进其人文发展。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心理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深处蕴藏着伟大母爱,教师可以从关键词句中引导其学习与思考,比如,从“悄悄地”一词中可以看出母亲动作的小心谨慎,生怕打扰到“我”,这既是对儿子的一种理解,又表现出母亲对“我”细致入微的关怀与照顾;从“偷偷地”一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我”不放心,从侧面可以体会到母亲沉默而又无私的爱。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与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语言细节中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渺小,加强其心理情感的揣摩与把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并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联想和回忆,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积累的厚度。

(五)以教学备课为引导,深入挖掘德育价值

备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步,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明确德育目标,制定科学方法,将对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备课内容上深挖德育价值,使其形成有条理、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过程,这对学生德育知识的学习和核心价值的掌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德育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具体学情,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渗透原则,保证课堂活动的整体性和组织性。以《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本文以作者的第一视角为叙述主线,以事件的形式体现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自身的人生影响。为深入挖掘德育价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扬和思念之情,培养其勤俭节约、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德,教师在其备课时,可以将“了解文中写了哪些关于母亲的事”“感受这些事件中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精神价值”“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长辈如何影响自己、助力健康成长”等作为学习目标,并以“关于母亲的事件”为德育切入点展开恰当渗透,这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推动效果。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产生联想,避免学生固化思维,同时要创新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重阳节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并为学生讲解重阳节的来历,让学生感受和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学生在明白了如何学习后,依靠教师的引导,一同完成文本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播放古典音乐,渲染气氛,在音乐氛围渲染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底蕴。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论语》能流传到今日。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因为其中有许多知识、道理,能启发后人养成更优秀的素质。之后,带领学生感受《论语》内容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说一说哪些现象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解释。

(六)以故事背景为学点,激励主体认知探索

故事背景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切入点。从故事的背景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心理,更易于把握其中的关键情感,保证德育的渗透效果。同时,以故事背景为德育学习点,还可以拓宽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广度,并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全观的方式了解关系、弄清联系、深化认知,进一步实现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学科育人的任务与使命。以《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情感线索,采取象征手法,歌颂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与灵魂。对此,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学习,如“1941年3月创作”“正处在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战斗”“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等,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通过对故事背景、创作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层次理解,还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精神。

(七)以情感朗读为主题,品味字行之间情感

朗读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体会文字、感知韵律的一种主要途径。有情感的朗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在语言措辞方面的应用意图,领悟其中的文化意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抓住主线、品味情感,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塑造品德,促使其素质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情感朗读中渗透德育,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发音方式,如声音的高低、语气的顿挫、情感的缓急等,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有所收获、有所体悟。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从语言、语法、语气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新闻消息中的关键性语言进行准备表述和清晰播报,并对中心词汇进行“冷静处理”,如“摧枯拉朽”“长江风平浪静”“不到”“即已”“正向”“突破”等,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进一步掌握新闻消息的语言特点,以及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自豪感。

四、结语

总之,开展以德育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活动是顺应新课改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初中语文教师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德育的有效策略,为实现学生后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小艳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