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探讨
时间:2022-05-06 15:24:49
导语: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经济转型发展的浪潮,使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剧,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与社会发展衔接不紧密,制约了学生的就业选择,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及其管理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就业导向视角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管理;策略
一、引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引进高质量的人才,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大学生是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目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断层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学生因为专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限,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阻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所学专业与岗位的需求不匹配,自身的专业技能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从就业导向视角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对于改善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数量大带来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都会有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调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各高校毕业生总数超过800万人,而社会远不能提供如此之多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就业岗位有限的背景下,大学生之间就业竞争极为激烈,甚至会引发部分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这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大学生自身素质导致的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的数量及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人才引进的理念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很多单位和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他们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的工作经验多有关注。在目前的各种招聘网站上,可以发现用人单位的具体标准在不断的提高,对应届毕业生也提出了工作经验、吃苦耐劳、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工作经验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清楚的说明,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多数高校毕业生严重缺乏社会阅历,很难适应、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在步入社会之后还采取大学内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方式,这与社会环境出现了格格不入的现象。高校毕业生要想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造成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因为受到日益开放的社会的影响,思想变得更加活跃,其个性也愈加鲜明,其就业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些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学生,在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方面的要求会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而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低的工作不会成为他们的选择。但是,他们忽视了那些工作轻松且待遇高的工作岗位对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即便是毕业于重点名校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立即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具体就是,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工作强度大和待遇低的工作,又无法胜任工作轻松待遇高的工作,就业观念的偏颇,使得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多元化趋势明显
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招聘和使用十分重视,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各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力度,但由于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对于生源的质量失去了应有的重视。这就造成了高校生源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高校学生素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很多高校学生在结束了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大学就完全地放松下来,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方向方面迷失了自己。由于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并体现在在学习和生活中,这都对高校的学生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并在学生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两面性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学生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更加便利。高校通过信息化管理体制,布置和安排学生的管理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这固然有利于高校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经验极为缺乏,网络对于他们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网络上一些涉黑、涉黄和涉毒的不健康信息,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难免会受其影响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三)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多元化的特点日益明显,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另外,校园环境也是对大学生成长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所以,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针对他们的成长环境制定措施,以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力度。
四、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做出准确的定位,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就业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应避免传统思想的干扰,克服眼高手低的弊端,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薪酬待遇做出合理的期望,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有大局观念,对国家的号召要积极响应,到偏远落后地区就业,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健全体制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
在学生管理中,良好的秩序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束缚和制约,而是让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目前,依法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当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针对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科学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而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三)重视学生就业,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
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率当作头等大事,要把国家就业导向中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学生管理中,要树立全面的服务意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对策管理制度,采取激励措施,建立考核体系,将学生就业考核结果与高校经费的拨付挂钩,全方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加大就业指导教师和员工的培训力度,把“全体学生就业”的格局建立起来。要实现学生就业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通过回访往届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模式,并对学校的专业课程做出调整,使其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加大实习培训力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要保持沟通和交流,学校要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深入到高校内与学生展开互动,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使其参加工作后可以快速的融入社会之中,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和学校要合作组织各种招聘会,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支持力度,为优质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得高校毕业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突出人格教育,注重心理健康
为了在管理中促进学生全面就业,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个性鲜明是当代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健全的人格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把充满正能量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抗压能力相对比较脆弱,高校学生群体处于社会人生起步的关键阶段,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力度,由专职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调查并掌握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管理,为他们踏入社会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总结
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也给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创新已经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制度改革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高校管理工作中。要秉持创新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运用现代化学生管理理念,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构建面向社会就业的学生管理体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2]陈珂.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0):758-759.
[3]李函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139.
[4]王欣.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研究[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15(21):1-2.
[5]武梦蓓,周贞云,蔡之澜.高校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协同作用与路径研究———基于社会管理创新下就业协同分析[J].学理论,2014(3):97-98.
[6]回娅冬,常海峰,时兴.完善与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13-116.
[7]武梦蓓,周贞云,蔡之澜.高校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协同作用与路径研究———基于社会管理创新下就业协同分析[J].学理论.
[8]袁颖.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15.
作者:贾东风 赵晖
- 上一篇: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实践
- 下一篇:高职汽修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