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2-05-06 09:28:45

导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教育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县学校紧紧围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有力推动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当代人们价值意识取向多元化的趋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制约阻碍因素日益增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在详细了解县域内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在深入分析目前制约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有效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家庭和社会“重智育轻德育”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部分学生家长盲目追求和提高升学率,社会对教育和学校的评价往往也单纯从教学成绩去考量,忽视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德育活动的重要性没有被普遍广泛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校自然而然的就将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工作当成了软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

从教育现状看,部分中小学都缺乏专业的思政课教师,且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兼任其他多个学科教学、班主任等工作任务,专门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少。同时,部分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对党的政治理论认知不足,自身理论素质不高,对不同学段、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理解不深透,开展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没有创新,方法单一,灌输式说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网络、媒体上的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导致部分中小学生思想更加活跃、丰富与复杂。但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或说教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师生间沟通交流少,深层次的问题探究少,教育理论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

(四)实践活动育人成效不明显,忽视活动本身思政教育功能

实践证明,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并结合活动内容或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育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也更明显。但目前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更多侧重活动本身,对活动的育人功能挖掘不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行动力、创新力体现不足,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预设和生成不协调,育人效果不明显。

(五)家校社共育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

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各类信息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往往注重了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间的相互配合不充分、不协调,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根据县情实际和课程设置标准,严格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按照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要求,深度挖掘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各学段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相互衔接,层次结构、难易程度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如结合县域实际,深度研究挖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先进事迹,创新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并通过融合教学、专题讲座、研学实践等,不断充实思政课内容,为思政课课程资源开发打好基础。2.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从规范配备制度、健全准入制度、建立退出机制等方面入手,按照不同学段师资配备要求,选优配强配齐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研究制订思政课教师中长期培训发展规划,完善教师轮训考核制度,通过组织开展思政专题讲座、上思政示范课和观摩课、研讨会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集中精力开展专项培训,定期选派中小学德育骨干、班主任或少队辅导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网络培训、研修培训及跟班学习、跟岗实践,强化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德育网络平台”,着力培养思政课骨干教师和“种子”教师。3.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把主动链接现实生活、主题课堂探究、亲身互动体验、思想文化共鸣、注重理论实践、互动研讨交流等方式作为思政课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探索创新阵地体验、实践体验、网络课堂互动体验教学等教育方式,增强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完善思政课骨干教师巡回授课、交流评课、教学研讨、说课听课等机制,定期开展优质课评选、集体备课、精品微课展示及典型案例和优秀论文征集等教科研活动。探索并加强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短视频、情景教学、智慧教室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络新课堂。如充分利用县域内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文化影视城等社会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创新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方式,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二)持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

1.持之以恒加强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是青少年做人和健康成长的根本,是奠基人生的基石,对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和特点,突出重点,分层施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开展“三爱”“三节”“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运用好校园文化橱窗、校园广播、书报栏等宣传教育媒介,并与主题宣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创建、文明道德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从小深深扎根青少年心田。2.常抓不懈开展专题教育从各学段学生特点入手,常态化组织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仪、生态环境文明、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以及法治、禁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专项警示教育。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制度,在中小学建设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随时为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服务,定期举办家校共育心理健康辅导专题讲座或宣传教育公益活动,为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搭建良好平台,奠定坚实基础。3.创新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在我国传统节日、纪念日、节庆日以及未成年人入队、入团、成人毕业仪式、开学和毕业典礼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开展内容深刻、主题鲜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市县级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动员开展省市县级文明校园、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创评活动。结合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将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感受历史文化遗迹等主题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总体计划,有序组织开展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三)实践育人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1.体艺实践培养韧劲将学校体艺教育作为不断加强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精心谋划推进传统体育、艺术等进校园活动,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校园体育足球运动会、跳绳比赛、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展示、艺术展演展示等活动,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学校体艺内涵发展专题观摩,推动学校形成体艺教育内涵发展特色,让每一名在校学生健身运动有专业技能,娱乐修身有艺术特长,生活生存有良好的品德和阳光的心态。2.劳动实践磨炼心智将劳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活动项目开展、基地设施建设等工作纳入中小学学期和学年活动计划,组织开展以劳动教育实践为主题的学生实践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农村学校及其他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开辟专门区域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研学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在学校常规实践活动中重点增加各类劳动教育项目,为广大学生充分享受劳动实践乐趣、展示劳动教育成果搭建多元化平台。创新设立劳动实践周,每月创新设立劳动实践日,组织不同学段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技能培训比赛、创意种植、“劳动实践之星”和“我是心灵手巧小达人”评选及“亲子同劳动”等主题活动。在学校组织军训期间,组织师生学工、学农,开展传统刺绣、剪纸、风筝制作、创意工艺品编织等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实践活动,开展民主管理农业试验田、蔬菜基地种植、田间除尘锄草等职业劳动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劳动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3.红色实践锤炼品质将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及实践贯穿红色实践活动全过程,依托县域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红色记忆博物馆、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共唱美好家园”等为主题的课本剧展演,“我向党旗敬个礼、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及红色歌咏比赛、绘画作品展示、红色研学旅行、红色传统文化教育等系列宣传活动,并通过定期举行红色主题升旗仪式、参观教育实践基地、传唱红色教育歌曲、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形式,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及“四史”宣传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四)着力促进家校社会共育

1.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在各中小学探索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同时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分年级成立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联合工作组,工作组由学校分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专兼职思政课骨干教师组成,并定期开展分析研究。结合不同年龄、学段学生实际,健全完善家校共育服务工作机制,每学期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畅通家校共育信息沟通渠道,通过钉钉等多种信息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信息沟通无缝对接,逐步完善联合工作组对家庭教育的工作指导机制,有效促进家庭、家长协同配合学校切实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作,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从整体上有效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2.健全社会共育体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共育成长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与县级群团组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社区村社的沟通协调及交流合作力度,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净化辖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空间。开展农村学困生、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困难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和随迁家庭子女,以及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适龄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学生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服务工作,对特殊困难群体中小学生组织开展“一对一”志愿结对帮扶和免费上门送学助教、线上志愿服务、爱心企业捐助、经济困难救助等公益活动,搭建新型社会育人服务平台,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3.形成共建共育网络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实际和心理、生理特点,持续加强中小学法治宣传和遵纪守法教育,健全完善中小学校园法制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机制,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进校园主题教育和青少年法律知识宣讲竞赛比赛活动,定期或不定期摸排各类“问题学生”,“一对一”组建成立学生问题矫治工作小组,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帮扶矫治措施,及时帮助纠正不良行为。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开展“手拉手”等道德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邪教和封建迷信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计划。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有效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行动,阻止教唆胁迫、引诱指使未成年人从事各种不良文化活动进行牟利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阵地和场所建设,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依托社区党团活动阵地、“青年之家”“爱心课堂”“七彩小屋”及其他社区、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总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放眼学生终身发展,立足不同学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更有质量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作者:刘天喜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