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修专业双循环育人模式与实践

时间:2022-05-06 08:55:49

导语:中职汽修专业双循环育人模式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汽修专业双循环育人模式与实践

摘要:“双循环”育人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运行机制,更好地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双循环”育人模式的实施依靠产教融合项目。作为项目实施的双主体,校企双方共同负责产教融合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双循环”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双循环育人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促进产教融合的开展,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意见与措施,要求各地各校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着我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形式的转型升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职业教育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也越发显得不可替代。然而,职业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着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无法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产教供需的双向对接困难等问题。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培养高技能人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双循环”育人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双循环”育人模式的内涵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企业是经济生产的主体,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具体外在形式,校企合作的深度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成效。校企合作的含义为“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挖掘两者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发挥各自的优势而进行活动的过程”。因此,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互动双赢,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双循环”育人模式是为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能人才而实施的产教融合新型育人模式(见图1)。所谓“双循环”,即专业实践教学循环和企业生产循环,校企寻找各自的利益点,并将之作为循环的中心,实现共赢。汽修专业“双循环”育人模式以完成维修车辆来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企业在提供待修车辆的同时,委派企业师傅协助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车辆维修工作及质量验收,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学校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指派专职教师在企业师傅的协助下指导学生完成车辆维修,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这种生产与教学紧密合作的“双循环”育人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了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

二、“双循环”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双循环”育人模式是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育人形式的创新,以校企共同利益为基础,合作双方在资源、优势方面共享互补,并通过文化制度融合、师资队伍共培、课程教学共定、生产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双循环”育人模式的基础是要有坚实和深入的校企合作。在“双循环”中,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双方资源相互转化和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产教循环系统。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途径是创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各方价值诉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以需求对接促成价值交换;另一方面,完善价值交换的顶层设计,搭建价值交换平台,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上的各方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2]。为此,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划出一块教育用地,由合作单位投资兴建对外营业的品牌4S店,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享,使得合作双方目标相近。校企通过参与专业规划,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对于企业来说,其能够较快获得预期的经济收益;对学校专业来说,有企业的加持,其能够较快实现专业发展,由此取得了“1+1>2”的效果。

三、“双循环”育人模式的管理架构

“双循环”育人模式的实施依靠产教融合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项目工作组,其管理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首先,汽修专业与校园品牌4S店售后车间组建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管理权隶属于学校。其次,由利益共同体演变为可执行的产教融合项目工作组,确保合作双方紧密且深入地开展各项合作,产生良好的合作效应。于企业来说,能够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于学校来说,推进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对接,提升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由学校校长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项目领导小组作为本项目的责任部门,总体负责产教融合项目发展方向,解决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企业的价值观、管理方式与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需要有高效务实的协调方式。由校企双方成员共同组成的产教融合项目工作组(下简称项目工作组),协商解决生产与教学中存在的矛盾,确保校企双方的利益。项目工作组的主要作用是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分析“双循环”育人模式当前的教学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开发新的课程项目,以及做好教学规划并落实相关责任与任务。项目工作组实行例会制度,原则上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例会,也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随时发起协商会议,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企业。项目工作组日常工作由汽修专业负责人和企业售后车间主管对接协调。企业售后车间主管根据每月生产计划,为实践教学安排维修车辆和企业师傅。汽修专业负责人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协同任课教师制订每月的教学计划,根据车辆维修项目的不确定性,灵活安排课程项目,确保生产任务与教学任务的一致性。同时,为确保维修质量和生产效率,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师傅协助任课教师完成实践教学,并对已修车辆进行竣工验收,交付客户。学校相关责任部门,如教学管理中心、产教融合中心对项目推进、实施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有效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成果,实现合作双方产出效益最大化。实行项目工作组管理模式,便于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使校企双方按照共同的目标开展生产教学,有效推进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管、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联系,有效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双循环”育人模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构建相对独立的活页式项目教学单元

通过查阅汽车服务企业日常维修工作记录,以及对相关岗位技术难易程度和操作工艺复杂性的研究,确定了机电、钣喷岗位各40项典型工作任务,约占日常维修工作的85%。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以1天为单位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编写活页式教材和工作页,实现当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匹配。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两个学期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并通过4个月的教学轮换和考核,完成学生的技能提升。

(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依据企业提供的真实维修任务和实际工作流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信息咨询、计划制订、做出决策、任务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展示教学流程,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并选取主要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增强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充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三)采用真实与模拟相结合的技能强化训练方式

企业提供的维修车辆既可以作为真实教学案例,又可以作为技能训练的教学设备和成果评价的作品,但企业所提供的维修车辆在数量上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满足技能强化训练的需求。为此,实训中心准备了与企业同类品牌车型的实训教学车辆,通过模拟故障,让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关键技能。图3为维修车辆承接流程。

(四)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质量评价,应该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评价,主要依据应包括到岗率、教师评价和师傅评价。教师评价应关注车辆维修过程考核,师傅评价主要针对车辆维修质量。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师傅评价,都应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学校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企业考核则侧重维修质量和方法创新等。除此之外,还需建立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学校需组织家长、行业专家参与评价,通过他们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五、“双循环”育人模式实践成效

自汽修专业实施“双循环”育人模式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8.4%。近几年,有10人次获得国家级技能比赛奖项,有近100名毕业生相继成为各4S店企业技术骨干。在课程建设方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省市级课题奖7项,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双循环”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被省内外相关院校广泛关注,10余所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参考文献

[1]邹宏,伊宏伟,王福娟.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33.

[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作者:姚兴禄 方明 单位: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