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教学过程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2-05-05 09:14:06
导语:戏剧教育教学过程的构建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戏剧教育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或课程,以创作戏剧文本和表演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戏剧策划和情景体验中达到学习目标与任务。本文结合当今我国大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对戏剧教育教学构建过程、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予以总结,并以创作的戏剧《御酒清泉·霍去病》为例,展开细致剖析,探讨戏剧教育活动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教育戏剧;体验;舞蹈;音乐
一、戏剧《御酒清泉·霍去病》简介
戏剧《御酒清泉·霍去病》由酒泉第五中学“菁菁戏剧社”创作。这部音乐剧一经演出,在校园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不仅成为学校戏剧教育的典型剧目,而且成为学校爱国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该剧以历史文化名城——“酒泉”形成为线索,主要讲述了西汉名将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进军河西,打败匈奴,将御酒倒入泉水与将士共饮的故事。全剧时长20分钟,由“军令”“离别”“阻击”“御酒”四幕及尾声构成,全剧表现了保家卫国,追求和平与自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传递着奉献与担当的时代精神主题,为师生展现了一个闪耀千年的传奇故事。本剧的创作与演出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构建和培养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文化内涵。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戏剧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剧本、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元素,把情感价值观,把相关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1]
二、戏剧教育背景
戏剧教育在欧美国家发展很成熟,部分国家已经列为必修课堂,被认为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国戏剧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作为专门的课堂内容被重视,戏剧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指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性课堂,戏剧教育课程必将在学校艺术课程建设和育人方式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戏剧教育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以创作戏剧文本和表演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戏剧策划和情景参与中完成学习目标与任务。戏剧教育集语言、形体、音乐、舞美等多元素于一身,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延伸到自我发展、独立人格的培养,构建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戏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戏剧元素,在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中,把情感价值观与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从戏剧感受中领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意蕴,使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得到内化。同时戏剧教育又可以和许多学科产生关联,助力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内容的认识。戏剧教育渗透教学时,重点不是表演能力,注重的是过程与参与,让学生参与其中,相互学习,相互成长,有所创新。
三、戏剧教育探讨
(一)戏剧教育目标
完整的戏剧一般采用演绎辩证的方法来进行,主要按说明、动作上升、高潮、结束四大建构发展来进行,让角色人物历经四大阶段过程,来显现事件发展的始末与人物心理状态。戏剧教育过程也一样要有开始、中间、结束等架构,即序幕阶段、探索深化阶段和收场阶段。在排演《御酒清泉·霍去病》时,我们尽量营造本剧中有意义的呈现时刻,如思乡、离别、御敌等情节。如此一来,在教学中自然形成了对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的探索,形成了对故事未来发展的延伸和行动压力。一旦将学生引入到剧情中去,学生能够自然地去经历学习实质内容的主体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如何运用结构,选择适度有意义的切入点,并能做持续和延伸地发展,使学生在深入情节中去探索、发现、讨论、抉择、内化,这才是运用戏剧结构达成教学的真正主要目标。[2]
(二)戏剧教育教学过程构建
1.创作文本在创作历史剧文本时,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处理好剧本的情节,做到有思想性、有艺术性,反映真善美的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风貌,让其具有观赏性与教育性。戏剧教育剧本的编写必须运用艺术手法来凸显某一情节和人物心理冲突,尤其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优秀作品。如在创作戏剧《御酒清泉·霍去病》时,我们以霍去病征战匈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基础,对细小的生活场景进行大胆地想象和虚拟构思。我们把霍去病战前与亲人的离别以及战争场面设计成“双人舞”“多人舞”来表现,在舞蹈中融入武打元素,用舞蹈的形式去表现对亲人的思恋与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故事情节既有男耕女织的小家园,又有保家卫国的大情怀。2.了解故事大意和场景,揣摩人物角色在整体的戏剧活动中,学生对戏剧矛盾与剧情冲突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舞台表演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剧本历史背景深刻解读,了解其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人文地理风貌。其次是引导深入分析具体事件与情节,揣摩人物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入角色,为表演做准备,然后试演,学生找出不足,师生评价,再深入剧本情节,揣摩体会,反复练习,直至师生满意为止。在本剧的排演中,教师给予有益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与心理的运用,即刻就将霍去病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通过戏剧体验与角色互换,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意识也在戏剧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培养。3.排演情节,凸显张力张力是推动戏剧发展和持续活动的一种力量,是某一场景中,参与者对人、物的认知和对人物角色要达成某种目的而引发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情绪反应程度。最高等的张力,是课堂、理念、凸显张力,尽情表演,力求故事的真实与逼真。在本剧结尾,当画外音出现“这块让历史名将霍去病血染沙场的地方成为河西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时,一群身着红色服饰的女子袅袅娜娜而来,其中一女子若蝴蝶翻飞,在将士们中间如行云流水般飞过,突然她脚尖踮起,全身旋转,那火红的裙摆在地上滑过,继而缓缓地平躺于地上……这个舞蹈场景的寓意就是用盛开的“红牡丹”来象征霍去病与将士们浴血奋战,血洒疆场的英雄业绩,以此来赞美和讴歌他们伟大的爱国情怀,这种“张力”常常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实施过程达成一个完美的契合,然后让观众的理解、幻想、沉思也参与进来,构成一种参与作者设计的、动态的、奇幻的美感。[3]4.学习场景台词,实施“配音”训练在戏剧中,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与推动剧情的重要手段。戏剧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在剧本创作中,台词是决定戏剧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内容和情节的发展只能靠人物自身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教师要教学生准确发音,注意词组以及句子的语调,尽量模仿地道和标准的戏剧风格和语速,若出现个别重点台词,老师要实施“配音”教学训练,同时要求学生牢牢把握好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真实人物的角度去体会剧情中人物内心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方式与思维特点。5.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环节主要是对排演和演出进行评论以及谈感悟、谈体会。学生在演出后,能了解他人的意见、感受并表达与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改进作品,加深体验并形成人格的内化。艺术评论的使命在于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评论、评判、进而评估,起着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宣传、介绍、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艺术最光辉的价值在于有意义的评论与教育。历史剧《御酒清泉·霍去病》对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创作再演绎,对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进一步重塑与延伸,让英雄们的责任担当与爱国情怀得到进一步诠释。在剧中,霍去病有着自己的爱情追求,但更多的是心存天下,具有民族主义精神,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道义,但这种道义不仅仅简单停留在英雄小群体道义之含义,而是被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大义和人类和平的高度。
四、关于创作的若干思考
(一)寻找戏剧、音乐和舞蹈三者的契合
情感的升华不仅要靠肢体语言,音乐的配合也很重要。剧中,急促的战鼓声响起,眼前是战争来临前的紧张和不安;悠扬的小调传来,舞台上是美满家园的幸福感。与此同时,历史剧《御酒清泉·霍去病》十分重视对霍去病内心世界的描写刻画,加入了霍去病与亲人离别的感情线,全剧始终用柔美和跌宕起伏的音乐来衬托故事的情节,从音乐上打动学生的心灵。霍去病是勇敢的大将军,同时也是感性的普通人,他有血有肉,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爱情,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让霍去病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舞蹈也是本剧情节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第二语言,剧情中的语言无疑是故事发展的主要手段,但人体动态语言往往成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从而使语意的情绪色彩和形象表述更加丰厚饱满,其实,本剧中舞蹈语言较之其同时发生的声音语言更为真实、恰当。不难看出,音乐与舞蹈是戏剧冲突的催化剂,是把戏剧推向高潮的重要媒介,若能找出戏剧、音乐和舞蹈三者的契合点将是一场艺术性与思想性融合的“盛宴”。
(二)融合发展,改变育人评价机制
在以往的育人评价机制上,我们往往轻美育、重智育,唯分数、唯升学论,从而阻断了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机会,致使他们缺少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元素的感知,思维单一,认知薄弱,也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甚至影响健全的人格和品德培养。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只有“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走向远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原动力在于育人评价机制的破冰,在于打破边界壁垒、打通内在联系,实现跨界融合。戏剧教育是唯一吻合学校对“德、智、体、美、劳”五育要求的综合艺术课堂,学生在身体、心理、情绪、语言、动手创作、审美均有发展的机会。只有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改变育人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受融合之美,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戏剧教育无疑在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坚守中国文化,传承民族基因
戏剧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活动的受益者,让每一位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要坚持戏剧教育的文化导向,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学校的戏剧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别于社会流行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戏剧题材需要自觉抵制低俗、暴力等不良风气,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征,与重大历史事件和地方历史资源相结合,全面提高学校戏剧教育教学水平。戏剧教育教学承载着提升学校整体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土壤,带领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精华在学生的心灵中开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个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4]
五、结束语
一部成功的戏剧教育作品不仅需要思想美、文学美、艺术美的文本,更需要教师去深入探索它的教学目标与过程,营造开放式的问题;人格内化是它的终极目标,体验是它的内在精华,音乐、舞蹈是它的灵魂。戏剧创作需要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去发现美和表现美。同时也需要学校教师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戏剧教学内容,并适当开发利用本地的民间戏剧资源,搭建开放的戏剧平台,拓展教育空间,推动学校戏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5]
参考文献:
[1]曾晓强,徐娜.让教育戏剧之花在学生心中蓬勃绽放——浅谈教育戏剧课堂[J].教育革新,2019,(09):29-30.
[2][3]曾晓强.戏剧教育教学实践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05):30-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5]王毅.美育目标导向下学校艺术课堂转变研究[J].甘肃教育,2019,(05):77.
作者:曾鸿斌 曾晓强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酒泉第五中学
- 上一篇:谈高校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
- 下一篇:舞蹈解剖学与科学化训练架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