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
时间:2022-05-05 09:11:35
导语:谈高校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入手,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并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重视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孝道教育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相比较而言更加久远,且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智慧贡献,形成了饶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前进应运而生,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的意志。我们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在孝道教育方面更要建立起坚强的自信。
一、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
(一)孝道的缘起及形成
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孝文化从孕育到兴盛,到发展成为政治化工具,再到极端化倾向,最后直至现代的变革与重构,历经沧桑沉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在商代的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1]。“孝”,可以解释为人老了,弯腰拄着拐杖很老太的样子。“孝”字,从字形上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作服侍状。也有学者解释为孝是一位少年牵着一位老人在慢慢地走,孝字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长长的胡须。从上面对孝字字形的解释可以看出,孝最基本的释义就是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孝养。另外,纵观各种典籍中对“孝”的描述,总体表达的意思是幼尊长。从对家庭中父母的孝道,延伸到家庭外的孝道,从而扩大到对社会和对国家的效忠。在殷周时代,不仅提倡尊老爱老的习俗,而且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的仪式,周代对老人的眷顾已经体现出孝的品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孝的尊崇已经达到了顶峰。《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产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图》影响也很大。但在孝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孝的苛求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甚至对人们产生了戕害。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部分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孝”,对孝道进行了现代辩护与重建,深入挖掘孝道的时代价值,孝道才得以重新得以重视。
(二)孝道是道德重建的起点
道德是约束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准则和价值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随着现代化日程的加速迈进,道德缺失的现象却从未消失,成为不和谐的音符与时代为伍。“道德沦丧”“道德沙漠”等一个个道德层面的悲剧逐渐显露,道德重建势在必行。道德重建需要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其起点在哪儿?其实在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明确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由孝所产生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入则孝”中就能看到一切的德行都可以从孝中延伸出来。“亲所好,力为具”。这是尽忠、尽力,“忠”也从“孝”衍生出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是廉洁也从“孝”当中衍生出来。“德有伤,贻亲羞”,这是羞耻心也从“孝”里衍生出来的。所以,要想真正成为有德行的人,一定要从“孝”开始。孝道是人们实践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最原始的起点,其本质其实就是爱与奉献。《孝经·广要道章》中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圣治章》中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孔子认为,孝道是实施仁爱的起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又怎么能够热爱他人呢?更何况报效国家?如果孝由小到大,由爱家推而广之去爱社会,爱国家,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纷争,少了许多冲突,而多了一份和谐,多了一份温情。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推己及人的孝道观,也是爱与奉献的最真实表达。
二、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一)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第一,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指导思想具有一致性。文化自信培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发挥文化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对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向上向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完全一致,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本质。第二,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文化自信培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3],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其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大学生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是责任担当的主力军。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人、塑造人,使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合格有用人才。因此,从目标上来看,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二者目标一致,具有同一性。第三,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同源性。文化自信培育就是教育和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了文化的底蕴,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有底气、有骨气。高校思政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通过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从而树立自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样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孝道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切入点
第一,高校孝道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宗旨具有一致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说的是人最大的孝是“使亲尊”,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追求社会价值的认同,这体现出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文化自信培育,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明明德”,守大德,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同中体现“和谐统一”的精髓。第二,高校孝道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要素。中国整个传统文化史可以归结为一部孝文化史,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当其冲就是要通过孝道教育来提升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厚重的孝文化史,是中国人民历经沧桑经历了时代的洗礼而延续下来的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的宝贵财富,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来源。中国人民只有加以批判性地继承,深入挖掘其富有时代价值的优秀品质,让其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同时,通过适当的渠道不仅让其“活起来”,还要融进各种语境,加强学习和宣传,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教文化,让中国孝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以文化自信为基点高校孝道教育实施的逻辑理路
大学是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辨识能力,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和压力,同时又历经了大学的磨炼,即将成为社会大家庭的重要一分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将在此阶段得以巩固。如何从文化自信切入,积极培育学生孝道观,这是大学道德课堂的重要内容。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师德师风会自然地表现和流露出来,这种品德和风气会更多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德行上。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不仅关乎自己,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好的楷模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反之德行差的教师也会将其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教给学生,不仅误了学生,更是毁了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希望。师德师风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教育和培养,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育人初心,坚定责任使命,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发扬光大。很多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因此在该方面就会表现出与教师人格品质格格不入的不正之风,在这种不正之风的熏陶下,教师个人的光辉事业也会戛然而止。同样,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更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考评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纳入进来,师德师风是考量教师的最重要一环,师德师风表现欠缺,工作业绩再好,也不是合格的教师。第二,以实际行动增强孝文化素养。教师的家庭教养是教师德行最明亮的镜子。一个对自己父母和亲人不敬养的教师,何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呢?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从其家庭教养方面窥见一斑。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个孝子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这代表了目前我国国民的孝道品质是积极和向上向好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由于不孝养父母而产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让孝文化自信的光芒永照大地。高校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孝道意识培养,激发自身的孝道情感,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做到知行统一。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层面的理论,它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人际情感,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表达这种情感,而且也只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诠释。因此,小到孝老敬亲,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是孝道的最贴切表现。“孝”贵在践履,贵在实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和孝敬父母的人交往,是因为其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友爱亲人,这样的人品质就是优秀的,因此其道德自然是高尚的。
(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
第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挖掘孝文化资源。课程教学是通过不同的专业教学实现知识的传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思政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并得以逐渐推广开来。课程思政以“三全”大育人格局为根本依据,目的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这一理念下,课程教学要深入挖掘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资源,将家庭伦理、家教、家风等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对于高校实施孝道教育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看到孝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深入挖掘孝文化知识资源,让普通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育人的价值体现出来。第二,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孝道观的情感认同。情感的认同源于对该事物的深刻理解,并从内心深处真心接纳并予以努力坚守和践行。大学生对于孝道的认知和情感,同样也需要情感上的依托、引导和共鸣。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抓住文化自信培育的根和魂,让学生在孝道的知识储备上有所认知,在孝道的情感自觉上有所认同,在孝道的个人意志上有所坚定,在孝道的生活实施上有所践行。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而且还会存在于各种教育方式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的形式或是学生活动的方式等来体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设计活动载体,注重孝文化要素的积极引入,注重文化传承,让孝道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让孝道的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
第一,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觉意识。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新概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必定是文化的主体接受者、传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其又是文化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4]。因此,高校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培养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深刻把握其内涵和要义,了解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本质上接纳、传承和创新,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成为引领新时代文化的主体,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二,引导大学生文化话语体系构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与传播,多样化的、多形态的文化价值理念铺天盖地而来,海量的信息每天都在充斥着社会大众,同样包括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内容,正处于价值观建构时期的大学生就会出现难以辨别的重大问题。如今,青年大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如在文化认知方面出现了理性与功利性两极分化的局面,在文化践行方面出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极分化的局面,在文化态度方面出现了热情与淡漠两极分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文化话语体系,让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元素得以放大,让消极的负能量文化元素得到纠偏,让大学生学会辨别良莠,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让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文化自信建设的主阵地。孝道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自信的培养更是要从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大力开展。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倡高校大力进行孝道教育,这体现了文化自信通过孝道教育的开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高校要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着力加大建设,这不仅对高校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思路,也为高校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四友.重塑传统孝道的人性反思[J].探索与争鸣,2021(8):160-166+180+181.
[2]辛世俊,刘艳芳.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9(5):17-21.
[3]石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13-115.
[4]蒋婷婷.以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逻辑进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8(11):101-106.
作者:赵玉英 徐杨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与交通学院
- 上一篇:传统文化因素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戏剧教育教学过程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