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现状与优化措施

时间:2022-04-28 08:56:41

导语:人才政策现状与优化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政策现状与优化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城市对人才缺口的补充也越来越重视。各个城市相继发布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为城市建设打下人才基础。文章以W市为例,通过对W市近年来的人才政策的分析,指出在当前人才政策应当从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加大人才自助培育力度等方面进行改善,以期更利于W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人才政策;人才强市;问题分析;优化措施

一、W市人才政策演变及特点

(一)人才政策的演变

W市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人才引进方面的探索,《W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首次提出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人才向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流动,但并未有具体的实施办法;2010年,W市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和人才实际情况推出了《W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发挥W市的科教人才优势,培育、引进大批人才;2011年,《W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暂行办法》和《“黄鹤英才计划”的办法(试行)》推行,其主要目的是吸引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多产业人才,以领军人物带动产业发展,深入人才强市战略;2012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重点引进国际性高层次人才,希望促进W市科技创新发展;2013年,《W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实施办法》从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加快推进W市新型城市化进程;2013年,《W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意见》发布,补齐了W市发展紧缺技能人才;2015年W发布的《关于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髙地的实施意见》《W市“城市合伙人”计划行动方案》和《W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吸引了一批新兴产业人才,加快了W市新兴产业的发展;2016-2017年,W市提出“高——以w市为例技能人才引进办法”“技能兴汉工程”以及“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办法”,吸引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为W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支撑;2017年W市发布《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留住一批青年人才;2019年《关于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W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再次强调吸引高层次人才、行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等,为W市高质量发展助力。随着W市一系列的人才政策的发布,对人才的引进效果明显。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武汉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名第11,且武汉2017-2022年人才净流入均为正值。《2022新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中指出武汉在中高端人才投递选择中排名第五,占比8.02%。由此可以看出,W市在人才招引政策和效果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W市在人才工作上面发布了多种政策法规,涵盖人才层级较广,从青年大学生到海外高层次人才,从高技术技能人才到产业领军人才,引进效果较好。可以说,W的人才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二)政策的特点

第一,重点引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W市对于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越发重视,颁布实施了多项针对高层次人才、创新领域人才和海外人才的相关政策。W市从2001年刚刚提出人才招引至今,一直致力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围绕高层次人才颁布的人才政策在人才政策中占比非常高。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招引对扩大了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国际重要奖项获得者、海外高技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等,希望通过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吸引和培育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在提出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资金奖励和平台支持以及生活保障。W市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后续发展颁布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平台支持、项目支持、津贴补助以及生活方面的保障。第二,人才引进覆盖面广。W市对人才招引覆盖面很广,从层次、行业和年龄覆盖各方面。在招引人才层次方面,不仅仅有针对高层人才的人才政策,如“高端人才集聚工程”“黄鹤英才计划”等,也有针对中层人才和基层人才的人才政策,如“关于实施技能兴汉工程的意见”“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等;在引进人才的行业方面,围绕W市发展进程,从新型产业到技能人才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吸引各行各业人才,填补行业空白,推进W市高质量发展;在年龄方面,对人才的年龄要求一再放宽,对符合人才认定的可以破格招引。W市已经基本建成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和任用,又有一大批优惠政策吸引中高层次人才,留住一批基层青年人才,同时注重补强技术型人才,为多层次人才梯队打下基础。第三,人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W市随后围绕人才招引先后推出“高端人才集聚工程”“黄鹤英才计划”“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3551”计划等政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中心,引进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相关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组织培训学习。同时,W市政府还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培养科研型、创业型、创新型人才,不断打造与W区域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体系。在生活保障方面,W市积极完善人才服务体制和公共服务配套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多方面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保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全方面的生活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招引到任用,W市围绕人才政策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从W现有人才政策的总体情况分析来说,在人才引进、人才后续培养以及人才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日渐完善,逐渐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

二、W市人才政策问题分析

首先,人才政策宣传不足。W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是在政策宣传方面却存在短板。以“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这一政策来说,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这一政策,对这一政策非常了解的高校同学不足2%,大部分都是对政策内容一知半解或完全不了解。这说明了政府政策推广存在短板,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相关人才政策宣讲会开展范围小,宣讲场次较少,参会人数有限制,影响人才政策的宣传效果。同时人才宣讲会集中于W本地,人才政策没有得到更好的外扩,影响力受限。其次,政策的发布过于分散,没有统一的政策发布平台。政府政策宣传的主力军是媒体报道和相关网站。媒体对于人才政策的报道趋于分散化、整体化,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W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等网站中,只能找到部分人才招引政策。相关的官方公众号上面,对于人才政策的总结也不全面。政策发布的分散性势必导致人才政策宣传效果不够理想,缺乏统一的发布和整理平台,势必会降低外来人才对于W市人才政策的了解度。由此可见,缺乏统一的发布平台和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会减少人才政策的受众群体,从而影响到人才招引政策的效果。其次,政策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不少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高学历和高职称方面,人才理念应该被多元化理解,这也是人才政策实施外部环境的重要一部分。第二,需要加强城市整体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才归属感。留住人才除了薪资待遇和扶持力度外,归属感也是重要的一部分。W市在大量人才涌入的情况下,除了给予引进人才必要的生活支持外,当前急需通过提升城市的人文、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优秀人才在W市的归属感。最后,人才培养政策相对较少。W市多项人才政策都是聚焦于引进人才,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政策相对较少。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不相悖,甚至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培养人才。W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教资源,同时也拥有大量的优质大学生资源,可以通过人才培育政策将一部分培育成中、高层次人才,缓解对外招引的压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自主培育的中、高层次人才更具有城市归属感,更留得住。

三、W市人才政策优化措施

(一)加强政策宣传

首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政策制定一经推出就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围绕其中心点,提取重点词汇,着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政策宣传不仅仅可以依靠官方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自媒体、短视频等新方式全方位的展示本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第二、创新政策宣传方式。人才政策宣传不能局限于官网和宣讲会,应该创新宣传手段和渠道,加强点对点的宣传。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制定具有差异化的宣传方式。短视频讲解、图片讲解、专栏讲解等方式都可以对人才政策进行宣传,积极运用线上宣传模式,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政策宣传。最后,积极寻求第三方合作。积极地与国内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专业机构引进人才,宣传人才政策。

(二)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W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没有一个高分答卷,政府需要在区域规划、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加强,打造宜居生活城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优化产业结构。W目前的主要优势仍然集中在重工业产业中,但是,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多的是在新领域。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营造适合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高新产业人才,让高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让长夜发展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因素。第三,营造人才归属感。保障人才留汉之后的生活质量,为人才营造人才软环境,在住房、医疗、交通、子女入学等等各个方面配备齐全,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人才对W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增加人才培养政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W市拥有巨大的潜在人才资源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多。因此可以因地制宜,从W市长远发挥和行业预测情况对未来紧缺型人才和现在短板人才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培养,分层、分步地制订总体人才培养规划。第二,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鼓励高校和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在科研、人才培养的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学生和青年人才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敏,王劲松.透视“1+N”——武汉创新人才政策体系的前前后后[J].中国人才,2013(13):40-42.

[2]柳新元,季冰.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城市人才政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04):1-9.

[3]张群.供需视角下上海科技人才政策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2):26-35.

[4]雷杰,程金鹏,向春芬,史楠楠.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4):188-191.

[5]郭芳,石书玲.天津人才政策现状优化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1):21-23.

[6]郑代良,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研管理,2012,33(09):130-137.

[7]谢迪,王梅斯,熊思.国家中心城市科技人才政策比较及其优化——以汉、蓉、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2(03):108-110.

作者:靳春晓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