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时间:2022-04-26 09:28:43
导语: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其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在人们幸福生活、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为此,要通过加强宣传、健全法律法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当代价值;具体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用专门的章节进行详细、齐备的阐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一,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者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做到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向前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集合。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有机结合,其本质特征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成果[1]。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在自然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作为主体,能够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一定的条件,必须顺应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不能胡乱改造、任意改造,否则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由于人们一味追求为经济效益,发展社会财富,疯狂的掠夺资源,根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进步与更新,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尊重自然、呵护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馈与赠予。当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候,人类前进的脚步会更加稳健。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高屋建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关系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回答。当某一个地方天空变蓝了,水变绿了,山变青了,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旅游,相应地带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行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势也就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优势。
(三)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共赢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重视国内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注重国际生态环境的建设,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极端天气时常发生、荒漠化、盐碱化加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挑战。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世界才可以彰显出一种和平发展、普遍繁荣、清洁美丽的和谐状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些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当今时代,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越来越高,良好生态环境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使人精神振奋,但一些地区由于人为因素或客观上条件的限制,土壤和河流污染严重,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就我国国情来说,一方面,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资源依赖进口,消耗巨大,造成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走投入少、产出多的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有利于环境保护,更是民心所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幸福、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指出,要面向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科学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理念,形成生态环境关乎个人健康的正确认识。目前来看,我国公民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一定的生态常识,思想自觉还有待提升,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观、系统观、可持续发展观认知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宣传、提高素质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开展生态教育、形成全民参与机制。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全民参与的思想意识比较薄弱,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观念从娃娃抓起,使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必修课范畴内纳入环境课程,通过学习,激发人们对美丽自然环境的向往,培育他们热爱自然的优良品质;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手段,培养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二)健全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法律法规作保障,需要发挥法律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作用,对人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范,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发挥保护环境和协调生态的作用。首先,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立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较晚,改革开放以后,环境保护法规才逐步完备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迫在眉睫,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欠缺和空白急需填补,立法的步伐应该加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有关刑事法律、民事法律、经济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中,渗透有关环境保护的理念。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对约束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建设,可以加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其次,提高生态环保的执法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加大惩处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3]。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要提升,执法能力必须通过自我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强化,要改变随意执法和执法无据的情况发生。最后,进一步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有了完善的法律,加强了执法的力度,还需要司法机关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将会被滥用,通过监督,进一步保证法律的实施,做到公平公正。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相互矛盾的一面,这就需要将二者的关系妥善协调与处理,不能重此轻彼。首先,发展以节约资源、能源为主要方式的循环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漫灌式、粗放型的,在生产要素方面投入多,通过消耗过多的资源来保障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为此,国家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节约为主的循环经济,对一些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多次循环使用,解决资源浪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次,以低碳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的推行,鼓励公司和企业发展一些高科技、无污染的新型产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碳时代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树立高效、低排放为标准的低碳理念,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从小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最后,发展创新经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里面,经济和科技是关键,这为创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的创新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为功,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事业,我们要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辛俊会 单位:中共民勤县委党校
- 上一篇:财会专业服务宿迁经济发展研究
- 下一篇: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