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彰显美育功能探讨

时间:2022-04-25 15:06:49

导语:高中音乐鉴赏课彰显美育功能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音乐鉴赏课彰显美育功能探讨

【摘要】“美育”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理念。高中音乐鉴赏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彰显美育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特点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中音乐课堂彰显美育功能的策略:明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准确把握音乐课程目标、合理使用教材及相关素材、教学过程追求艺术美感。

【关键词】美育功能;高中音乐;鉴赏课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提出“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主张“审美性”是音乐的价值所在,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品质的感受力的发展”[1]。此后,审美教育思想不仅成为美国音乐教育的主流思想,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美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在我国,审美教育亦是重中之重。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美育上的体现是:第一,树立“以美育人”的教育宗旨;第二,明确“审美性”原则是课程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把“审美感知”能力排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这是“审美性”原则的延伸和细化;第四,坚持“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2]。这说明,新课标是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美育”要求的。高中音乐课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音乐鉴赏作为其中的必修模块,是高中音乐教育彰显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通过鉴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美育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分析——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例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例,其在“美育”视域下体现出以下三大特点:1.重视聆听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审美教育的起点。教材的第一单元标题就是“学会聆听”,开篇即点明了教材基调——重视聆听。聆听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质”上。纵观教材,每单元的主题都有针对性,如第二单元“民歌”,第四单元“京剧”,十三单元“爵士乐”等[3]。与之相比,第一单元的“音乐与人生”主题更具概括性,选曲范围涵盖中外声乐和器乐作品,通过对比同一主题音乐在不同角度和维度上的差异性,引导学生通过浅层的听觉感知,上升到深层次对作品内核进行“鉴赏”,从而形成完整的审美能力,为学会聆听做足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聆听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量”上。教材中每单元之首的“欣赏”模块,选取了大量经典曲目,为学生感知音乐作品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积累乐曲欣赏经验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2.音乐为本结构上,教材每单元均由“欣赏”模块开启,从音乐本体切入,这突出了“音乐本体”的重要地位,也符合新课标“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内容上,教材是紧紧围绕音乐本体进行编配的。每单元由“欣赏”“知识”“拓展与探究”三大模块组成,从“欣赏”模块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开始,经由“知识”模块介绍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风格特点等相关知识点,最后“拓展与探究”模块围绕音乐作品探讨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音乐知识与文化,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欣赏”“知识”“拓展与探究”三个模块围绕着章节主题环环相扣,从音乐本体的不同角度着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内容丰富从纵向来看,教材以中西方音乐史为主线,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其中,第二至第四单元是我国民族音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扩展到民族器乐和京剧;第五至第十三单元,内容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国外音乐,其中,西方音乐按照西方音乐史排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第十四到十八单元的内容,则按照中国音乐史排序,每一时代选取一到两名代表性人物,例如学堂乐歌的沈心工与李叔同,抗战时期的聂耳与冼星海等,突出作品的时代特点。从横向来看,本教材的选曲类型丰富:按地域划分,包含中国民族音乐和亚、非、拉、欧美等地音乐;按体裁划分,包含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按照类型划分,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等。这完美契合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民族性”与“多元性”的要求,为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分析

虽然教材符合美育要求,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无法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主要是因为高中音乐鉴赏课长期存在以下问题:1.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不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从1950版“双基”到2017版“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发展的过程,落实到具体教学实施中,即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一些教师尚未扭转思想,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他们在教学设计中习惯性使用“知道、理解、掌握、运用”等词汇描述教学目标,而没有意识到,音乐课堂是让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于“美育”的特殊性,音乐课堂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一味采用讲授法等“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解音乐理论,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感到枯燥乏味,体会不到音乐的艺术美,这样又何谈“美育”呢?2.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不足第一,学校方面。面对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学校和班主任都普遍重视文化课,导致音乐课的生存空间常常被其他应试课程挤压。第二,家长方面。学生家长对音乐课的态度轻慢,要么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没必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使得音乐课成为尴尬的“边缘课程”;要么功利性地追求考级、考证书,湮灭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得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无从谈起。第三,教师方面。教师自身对美育重视不足,由于深受“双基”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上过于注重音乐理论的讲解,忽视了聆听感知与情感体验对美育的重要意义。3.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问题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理念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对核心素养和美育的概念也不甚了解,在音乐鉴赏课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技能上,有些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对教材的内容一知半解,课前也未做充分准备,致使课堂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第三,思想上,还有些教师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和单一,容易让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厌倦感。

三、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彰显美育功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历次课程改革推动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经历了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的演变。从被动的“欣赏”发展到主动的“鉴赏”,是“以人为本”教学观的最好体现[4]。因此,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避免大量使用讲授法,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使用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参与式教学法,多用鼓励与提问的方式,创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通过观察、思考、谈论来探究音乐作品,这些教学法既切合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问》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中的四个“问”设置问题,通过分析四个“问”,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歌词背后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准确把握音乐课程目标

在历次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程目标常在“愉悦”与“双基”之间徘徊。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度”,取决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如过度重视“育人”,大量灌输音乐理论,使得课堂毫无美感,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或是过于注重“娱人”,只播放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识谱技能都未掌握。教材中的“欣赏”模块与“知识”模块在内容上是平衡的,教学中也应平衡“娱人”与“育人”的关系,兼顾审美体验和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爱上音乐。例如,在学习《海岛冰轮初转腾》时,由于学生对这首选自《贵妃醉酒》的唱段比较陌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李玉刚版《新贵妃醉酒》导入,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后,再引入京剧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兼顾了“愉悦”与“双基”,还符合新旧知识迁移的认知规律。

(三)合理驾驭教材及相关素材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都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掌握好教材内容及素材,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音乐教师的挑战和任务。例如,《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这一单元,复调的难度很大,可以通过绘制旋律线条的方式,方便学生理解;《鼓乐铿锵》这一章节,可以运用王安国编创的以民间打击乐曲为摹本的声势动作,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更生动活泼。

(四)教学过程追求艺术美感

美育即美感教育,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应追求美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美”的展现,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1.内容美音乐是美的艺术,教学内容应追求艺术美。教师应根据教材,挑选美的素材、编排美的动作、设计美的活动,让教学过程充满艺术美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2.语言美教师作为“美育”的主导者,应兼顾语言美,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和艺术性,运用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文字,将音乐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表达时的神态、动作,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表情语气、形象生动的形体动作和极具特色的个人魅力来增强表现力。3.氛围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得体的着装、优雅的举止、柔美的语言来营造美的氛围[5]。例如,在《高亢的西北腔》这一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配上豪迈的西北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领略到西北民歌的独特魅力。4.形式美聆听是音乐鉴赏课堂的核心,形式美则是学生愿意聆听的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音频、视频、示范演唱、示范演奏等多种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盛宴一般的享受。例如,在欣赏《沂蒙山小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亲自演唱,让学生近距离领略民歌的魅力;在学习《高山流水志家国》时,教师可以带上古琴,通过亲自弹奏,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韵味。5.情感美审美情感是美育的重中之重,一般通过音响、音色、节奏、力度等要素表现出来,而这些音乐要素都是直接作用于听觉系统的。教师可以运用演示法、欣赏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来提升聆听效果,通过有效聆听和反复聆听,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例如,在欣赏《懂你》时,教师运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多媒体营造以母爱为主题的情境,再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激发对母亲的回忆和感悟。另外,情感体验是“涵养美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探寻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层的审美体验,从情感中升华主题,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例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教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中两位小姐妹与严寒风雪搏斗、保卫集体财产时的心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主要任务。要想在课堂上更好地彰显美育功能,音乐教师应在自身上下功夫,在课标上下功夫,在教材上下功夫,还要当好课堂上艺术美的“引路人”和“播种者”,为学生播下一颗“美”的种子,以美动人,以美育人。

参考文献:

[1]覃江梅.从〈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版本述评雷默审美音乐教育哲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138-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董繁.论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彰显美育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20,(04):11-12.

作者:王凯悦 杨春林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