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武术教学评价认知理路
时间:2022-04-25 15:01:11
导语:体育专业武术教学评价认知理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技术动作规格、知识体系完整,并且受到行业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以武术教学评价为主要内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与归纳,从教育评价视角进行分析,进而满足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理论构建需要。认为:做好授课教师评价的多元化、学习过程要素评价的多元化,关照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武德内容评价的多元化,对评价流程进行灵活应用,体现武术课程的元评价是主要内容。
关键词:师范类体育专业;武术教学;评价;多元化;路径
1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的研判与监督
评价是对实施过程的反馈,是对事物价值高低的判断。将评价应用于教育是以不同个体为中心,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得到正确的反馈而做出的判断。[1]以相应的教育标准和目标为前提,通过对评价手段不同应用,对参与教学或的不同要素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反馈。从体育教学目标出发,以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动作技能习得、体育知识体系的完善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进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仅是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合作态度、意志品质、探索精神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针对以往任课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以至于学校和家长均可以实现沟通与互动,进而成为评价的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实现对体育教学的及时反馈。
2师范院校武术教学评价特点
2.1师范院校武术教学评价内容的丰富性
随着教育理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体育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正在成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拳种有丰富性、理论体系抽象化、动作特点差异化等特点。在不同体育院校针对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形成客观、合理的高效评价方法与手段是促进武术学习成为学生未来体育参与的手段和武术传播从高校教育走向普通大众积极参与的重要路径。从教育学理论要求对教学评价有之前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武术内容的丰富性特点表现出了武术教学评价的复杂性特点。[2]武术内容的丰富性要求评价过程不能以基础的动作学习为主,而学习态度、掌握程度、认知能力、进步幅度等方面应当成为评价的要点。
2.2师范院校武术教学评价需要突出重点
传统武术是有庞杂的理论构成,但是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将其进行细化。诸如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重要阶段能够根据武术传播需要而凝练出具体可行的武术分段传播教育体系的实践内容。如果能够在整个教育阶段对在学学生进行传播,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路径。现阶段武术在高校的教学与评价着重以技术动作为主,而武术德育、美育、功法、哲学等内容涉及少之又少。[3]并非是技术动作不重要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去技术动作之外的武术内容并没有得到重视,而技术动作的教学和体操、健美操教学单纯的以“形”为,动作本身的来源和技法特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教学和评价的重视。
2.3武术教学评价不可避免的主观干扰
作为育人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与学有着复杂的过程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武术教与学的过程和其它室内课程相比较而言,如果有了相应的技术动作储备,则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会因为参与者的学习时间、教授的老师、学习的拳种等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差异,如何在诸多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中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成为武术教师教学评价的难点所在。由于受到奥运竞赛项目评分的精确化,我国传统武术中的“韵味”之间形成了悖论。如果完全借鉴体操动作进行成绩评定,势必对武术动作的风格产生制约,少了传统武术的灵动。[4]如果没有相应具体细则进行规范化,在进行教学和传授过程中缺少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如是武术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关键所在。
3师范院校武术专业课程评价不足
3.1对授课教师的单向度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现阶段诸多方法是将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评优评先、教师绩效考核等强制性条件为基础,以此来监督和评价教师教学。与教师直接利益想关联的评价手段固然有效,但是对于新进教师、职称评定参与程度低、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而言,这种但向度的强制评价方式并不一定是有效评价手段。部分高校除了应用以上诸多评价方式以外,还采用了学生对教师评价采用电子问卷和“通信员”等,由部分学生以抽样问卷调查的单向度评价方式进行“一票否决”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平均分进行了分段,以此来区别教师教学评价与反馈。两种评价方式显然不够客观,尤其是涉及到体育课程的不同项目而言,没有有提及丝毫的差异性,显然是评价手段单一造成的反馈偏差。
3.2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在教育评价理论中主要是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价的手段为主。但是,在实际评价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多数教师是以学生技术动作质量的层次为主要参考,而实际的教学态度、学生进步幅度、学生情感意志的表现等等评价指标的关注程度明显存在不足。作为一名武术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学生个性特点日趋明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德行化育”的关系趋于消失,课堂之上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可以理解为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优势愈发明显之后,整个教育系统在提升地位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自身言行、品德、学时等为人要素的关注。
3.3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不足
河南省作为武术强省,在武术教学和民间传播方面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少林拳和太极拳是河南省发展相对成熟的拳种,政府通过多种方法来推广两个拳种,从而广泛的参与群体。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教学两个拳种也同样广泛。因为少林拳和太极拳存在不同门派和不同的套路演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供其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十分丰富。对于少林拳而言,作为一个技术流派有着丰富的拳械体系,可分为小红拳、大红拳、罗汉拳、炮拳、七星拳,以及器械、对练、气功等内容。如此大量的同一拳种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少林拳种文化的学习同时有效传播武术文化,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构成不足以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要素。
4师范院校武术教学评价路径选择
4.1授课教师评价的多元化
课程评价诸多要素中,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的教评,更应当是同行之间的互评和第一负责领导和学校教务等多多元结合的综合评价。学生教评、同行互评、第一负责领导的客观评价可以是绩效评价的主要构成,每年进行一次的系统评价。教务系统通过学生的成绩评定、教学竞赛、学生课余训练、运动队专业训练、运动会相关成绩乃至科研系统等等内容均可以是教师评价的指标,可以是多年或者一年为阶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4.2学习过程要素评价的多元化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不仅以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为主,对于不可量化的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等指标的评价需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兼顾来实现。教师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手段、标准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对指标体系的量化基础上同样注重评价反馈的质性归纳。武德的内涵是基于传统礼仪之上的宗亲、宗法制度的传承,在强调长幼有序的同时对于相互尊重、张扬和不桀骜、谦虚而不自卑等优良品质同样可以成为师范院校武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指标。武术德育内容经过传统礼仪的丰富之后,依然需要相应的宗法来规范个体的言行。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德育确实需要教育制度和社会发展来弥补,而武术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内容。
4.3评价流程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流程是以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为基点,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流程的灵活形式打破以往的程序化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等方面可以相对灵活。不论是在教学初期、中期还是后期可以按照适当的教学定量比例来实现。除去以时间为划分依据,有条件的选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同样重要。身体素质较好、有武术学习经验的学生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同行之间协商形成规范、统一。
4.4元评价的体现
评价的过程并不是一层不变而固化的知识,而是随着教育制度和理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的过程。师范院校武术课程教学评价可以是参考兄弟院校相对成熟的样本,结合校本课程建设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元评价制度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反馈、监督、促进,而对于评价参与主体实现对评价的反思可以认为是“元评价”。认识到课程评价和其它评价内容的相互交叉和评价的延续、优化是评价作为工具性元评价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郑一帆.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初级中学武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1.
[2]于福建.南京市普通高校学校武术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
[3]薛子慧.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4]高航.多元智能理论对武术教学评价方法的启迪[J].武术研究,2019(4):78-80.
作者:巴旭 单位:新乡工程学院
- 上一篇: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高校学生线上平台学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