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预防骨科术后的应用
时间:2022-04-25 11:24:39
导语: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预防骨科术后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预防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中的应用效果。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入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仅给予常规护理(术后监测生命体征、依据血栓相关症状实施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防控等),观察组36例在其基础上接受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护理(进行LEDVT风险评估、开展预防培训和实施针对性预防),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总静脉瘀滞指数)、患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静脉瘀滞指数(SI)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护理能促进术后恢复,改善下肢血管相关指标,促进血液流动,加速血液循环,降低患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
关键词:风险评估;程序化护理;骨科;术后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DeepVeinThrombosis,LEDVT)是指受内源或外源性因素影响血液在静脉血管内出现凝固变化,导致血管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阻塞。LEDVT是骨科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如发生深静脉内血栓脱落可能经血液循环至肺动脉,引发肺动脉栓塞乃至肺功能不全[1],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术后康复,严重时可致患者猝死,危及生命安全[2]。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肢体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须长期卧床,加之受术中血管牵拉、受压、损伤等因素影响会进一步增加术后LEDVT的发生风险[3]。有文献报道[4],骨科大手术后LEDVT发生率可达43.2%,因此早期筛选高危患者并进行针对性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以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降低术后LEDVT发生率中的作用,旨在为骨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为骨科手术患者,具备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膝关节置换等手术指征;②年龄18~75岁;③意识清醒、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正常;④均为本市常住居民,便于随访;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伴血栓性疾病;②入院前1周曾使用相关抗凝药物;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0~74(52.37±4.82)岁,行髋关节置换术20例,股骨头置换10例,膝关节置换6例。对照组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22~75(53.09±4.55)岁,行髋关节置换术18例,股骨头置换11例,膝关节置换7例。两组资料对比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有术后监测生命体征、依据血栓相关症状实施基础预防(定时翻身、指导开展功能锻炼)、物理预防(使用弹力长袜,指导下肢活动)和药物防控(使用抗凝剂)等。观察组:基于风险评估实施程序化护理,措施如下:(1)风险评估:采用Autar量表进行LEDVT,该量表含年龄、体质指数、活动、高危疾病、创伤、手术、特殊风险等项,依据累计评分分为低危(评分≤10分)、中危(评分11~14分)和高危(评分≥15分)组;(2)预防培训:以骨科护士作为培训对象由护士长、护理骨干或副主任医师等开展LEDVT预防培训,持续培训2周,并于结束时实施考核,确保所有护士能熟练应用Autar量表进行LEDVT风险评估;(3)针对性预防:1)基础预防。卧床时可经常性变换体位,避免过度屈髋,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可适当保持直立体位,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负荷,但取站姿时不宜超过30min;加强保暖,选用小针头行下肢穿刺,避免重复穿刺;多饮水,确保血容量充足,注意饮食,保证排便通畅;嘱吸烟者戒烟,以免刺激血管引发静脉收缩。2)分级预防。①低危患者:穿戴加压弹力袜,适当提高患肢,指导开展床上训练,主要内容有辅助抬腿、按摩、健侧伸屈膝、脚踝等;使髋部保持外展位,指导深呼吸与咳嗽训练,可尽早下床活动;②中危患者。在上述措施基础上采用气压泵治疗仪进行干预,于术后1周内采用该仪器按摩或挤压下肢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以改善血流瘀滞,加快渗出液吸收,预防血栓形成,每日治疗2~3次,每次30min;③高危患者。除实施上述预防措施之外可给予利伐沙班开展预防治疗。
1.3观察指标
(1)术后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总静脉瘀滞指数(SI);(2)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下肢肿胀判断标准:测量小腿髌骨下缘10cm处周颈,双侧差值>1cm。LEDVT判断标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如静脉管腔不能压闭,腔内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血栓内仅有少量信号或无血流信号则视为LEDVT形成[5]。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给予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SI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下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LEDVT是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欧美等国家LEDVT的发生率约为2.23%~3.29%[6],亚洲国家LEDVT发生率为1.40%,我国LEDVT高于亚洲平均水平,达1.8%~2.9%[7],防治形势较严峻。研究证实LEDVT急性期的致死风险较高,发生LEDVT者即使经正规抗凝治疗后也会出现长期并发症及LEDVT形成综合征,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降低术后LEDVT形成风险,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8]。骨科术后卧床患者发生LEDVT的危险因素较多,目前各相关研究报道不一,但人们普遍认为高龄、下肢长期制动、肥胖、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9]。另有研究指出,术前凝血功能障碍、手术耗时过长、术中输血或失血量过多、女性会增加术后LEDVT发生风险[10-11]。术后长期卧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血液循环功能,导致血液淤积、血流滞缓[12],因而是术后LEDVT的高风险人群。因此,探讨适用于预防骨科术后卧床患者LEDVT形成的相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Autar量表是预测LEDVT发生风险的常用手段,可为术后LEDVT预防护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已广泛用于临床,研究证实运用该量表开展LEDVT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预防干预能减少术后LEDVT发生。本研究发现,术后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且下肢血管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能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并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高凝状态,进而抑制血栓形成。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干预模式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下肢肿胀和LEDVT发生,与郭淑芸等[4]研究结论一致。其原因在于:经风险评估后按照LEDVT发生风险等级实施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使护理方向更明确,能降低护理工作量和医疗成本。同时,开展预防培训和实施分级预防能为不同风险级别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护理服务,进而提高术后LEDVT的预防效果。综上所述,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程序化护理能促进术后恢复,改善下肢血管相关指标,促进血液流动,加速血液循环,降低患肢肿胀和LEDVT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解燕 李颖 单位:庆阳市人民医院
- 上一篇: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 下一篇:低碳农业视角生态效率测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