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机电一体化教学策略
时间:2022-04-25 10:31:01
导语:课程思政与机电一体化教学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思政课融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必要性的分析,从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延伸实习实训平台、推动教学评价重构四个层面,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中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学;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如何推动思政课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实现有效衔接,成为当前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思政课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改革要求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加快课程思政改革步伐,并已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机电一体化作为工科类专业的代表性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理论与实操等多个方面。为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积极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布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二)工匠精神培养需要
当前,我国正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型,社会各产业就业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提出现实要求。依托思政课程向学生渗透有关职业道德、能力与品质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中职院校学生树立专业、敬业、创新等理念,继而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工匠型人才。
(三)用人单位实际需求
伴随现代工业、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原有考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必备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中承担着奠基性作用,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因此更应面向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协同培育,确保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迫切需要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中职学生为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普遍来自农村家庭,缺乏相应家庭教育,日常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自律性,生性活泼,个性鲜明。新时期,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元化思潮直接影响学生“三观”形成。但是在传统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同时思政课程的单调性、枯燥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教育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利用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创设教学情境,而且有利于利用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策略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寻求恰当融合载体
一方面,教师可借鉴国内高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结合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聚焦知识、能力与素养不同维度进行教学计划的精细设计。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聚焦现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寻求思政教育的融合载体,通过深入挖掘知识点提炼出其中隐含的知识性内容、哲学元素与人文内涵,定期选取专业领域典型事件与人物案例,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形成对智能制造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其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从知识性目标入手,围绕“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气测量”“电工安全操作上岗证”“电工中级考证”等不同科目进行知识内容的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给学生讲授关于专业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内容与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明确该专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厚植专业报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其次,从能力目标维度入手,可引导学生拓宽认知视野,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基于机械、电子、信息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树立系统工程意识,并且明确实践在检验真理、推动认识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最后,从素养目标维度入手,教师可借助项目任务、实习实训等多种平台加深学生的主体实践体验,与此同时渗透有关人文情怀培养要素,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实践探索中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动态发展,更好地深化对学生职业观的全面培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拓宽思政教育边界
在教学方法创新层面,教师可积极引入问题导向、项目任务、案例启发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既要赋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空间,同时也应为学生团体协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渠道,寻求有效契机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力拖动控制技术课程时,常规授课内容主要围绕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线路安装、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等内容展开,此内容涉及220V、380V交流电的使用,对此教师可引入不规范操作引发设备损耗、人员伤亡的新闻案例,配合情境再现等途径向学生渗透安全用电规范操作准则,并采用分组互查、相互纠错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检查电源开关、导线连接线路等正确操作规程,保证学生将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意识融入具体实践中,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与日后向工作岗位的顺利过渡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接受社会安全、集体荣辱观念等更高层面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留下入口。在教学形式创新层面,教师应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拓宽思政课程教学的平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全新教学形式,并引入学术交流会议、专家报告或讲座等形式,赋予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借此促进学生打破思维局限、开阔学科视野。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便捷条件,以项目驱动为载体,促使学生融入项目任务执行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与新方法进行知识内容检索,利用网络讨论模块与小组成员针对技术作品设计方案进行实时交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舆论引导与审核把关,避免学生思想受不良文化侵袭,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拓宽思政教育边界。
(三)延伸实习实训平台,深化职业素养培育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深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运用校企合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进行思政教育平台载体的延伸,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育。例如邀请学校所在地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行业领域知名校友来校举办讲座,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学生认识到敬业进取、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精神品质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借助顶岗实习渠道、企业文化资源与学徒制、导师制等机制的建设,引导学生实现实践技能与品德修养的全面提升,并且邀请大国工匠、技术骨干来校担任兼职导师,依托言传身教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培育,为学生未来就业搭建良好过渡与衔接平台。
(四)推动教学评价重构,形成全过程育人实效
从学生评价环节入手,应改变以往“唯成绩论”的课程评价模式,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完成度、日常行为表现、团体协作能力等要素纳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同学互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并注重采取鼓励激励、反思质疑措施,发挥教学评价的反哺作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现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整合。从课程评价视角入手,应注重将思政课程元素列入对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中,加强对各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完善思政教育渗透机制,更好地提升全过程育人实效。
(五)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容易造成课堂的单一性,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学生吸收程度低,忽视了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在国家“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同非常关键,只有努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才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紧密结合,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关注中职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教师的大爱、大德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共振效果,使课堂教学更有温度。
三、小结
总体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中职院校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与成长实际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及形式的创新,真正将思政课程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理论基础、职业技能与德育修养的全面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岳圆,李清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12).
[2]刘大卫.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20(8).
[3]孙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体系研究[J].才智,2020(13).
作者:单智习
- 上一篇: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 下一篇:农产品市场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