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时间:2022-04-25 10:28:43
导语: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素养培育以何种形式切入高等教育?由于职业素养培育与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文章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索工匠精神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工匠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一般包含两个方面: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所以,职业素养的提升“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4]4-5。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和生活效率的同时,也衍生出种种社会问题,对劳动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5]495。人工智能是“人工开发的能做出智能行为的机器(系统)”[1]18。人工智能作为机器出现,也成了劳动者本身的竞争者。由于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理解、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模仿能力,所以人工智能的职业替代类型极广、程度极深,越来越多的职业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劳动者的主体性被智能机器削弱、占有而逐渐失落,劳动者就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在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结合起来构成的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才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工智能“表现出的目的性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算法的,且中途不能通过各种方式自行中止”[6]。它呈现出的强大能力是建立在数据和算法基础上的,而不是完全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人工智能“要求它的产品能够排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场景中实现统一目的”,人类智能则“不需要为心灵预先设定某个特定的目的,它的目的总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甚至在同一种环境中也可能有所不同”[7]。所以,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些职业被替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劳动。人工智能不可能对整个职业进行替代,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要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工作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仍然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他们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了。因为当越来越多的程序化工作、甚至非程序化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所从事的将是更能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工作。劳动者只有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才能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激烈竞争。大学生是社会劳动者的后备军,要提升职业能力,拓宽就业空间,就要培育优秀的职业素养。然而,由于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这些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以及专业考试来证明或验证,而且通过学习、培训相对比较容易提高。因此,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中更加注重显性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升。而事实证明,如果职业意识淡漠、职业道德低下、职业作风不踏实和职业态度不端正,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必定步履维艰,“对劳动的‘漫不经心化’和‘官僚主义化’,使得工作和现代趋势正疏远着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8]。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刻不容缓。
二、职业素养培育与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而培养并获得提高。大学有责任塑造一个适于培育职业素养的环境。那么,职业素养培育以何种形式切入大学教育?由于职业素养培育与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首先,二者在育人目标上一致。职业素养培育旨在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良的职业作风和端正的职业态度,具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目标并没有变。
三、工匠精神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效融合
教学的结合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要推进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实践教学中推动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外化为自觉行动,重点要突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例,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呈现,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徽州文化中工匠精神是推动徽州传统工艺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可以为塑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集聚历史的原力。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以“我身边的工匠精神”为主题,学生通过假期实地调研,探寻身边“小人物”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在故事分享中加深对工匠精神与个人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职业素养,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熏陶。将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素养内涵结合时代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渠道有效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和形式,又可以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体认,引导他们对工匠精神自觉践行。只有努力提升职业素养,才能经受现实的考验,实现职业稳定,保证职业发展的顺利。
作者:陈艳君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疼痛护理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
- 下一篇:课程思政与机电一体化教学策略
精品范文
3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