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对文化景观转向的启示
时间:2022-04-25 09:45:44
导语:审美教育书简对文化景观转向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为依据,对大众审美文化发展以来不断变革的审美现象进行浅析。中国古典审美文化以“以时统空”的体验为主,西方审美文化重在体验时间性的矛盾冲突,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时间性审美文化对中国古典的主体间性审美感受文化造成了冲击。时间性的叙事美学和空间性的抒情美学融合需要搭建美育这座桥梁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对席勒审美教育的观照,旨在现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空间审美体验和时间审美文化完美融合,达到审美的自由境地。
【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时间美学;空间美学;时空一体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中大胆对人工智能的明天进行了预测,人类社会经历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的迭变,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新时代。文化现象由口传媒介时代、读图时代、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自媒体爆炸的“微文化”时代,人类的发展走向后人类,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审美、文艺批评也要进行新的转向。本文将对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思想进行概述,浅析大众审美时代文化的转向,探讨大众审美时代审美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教育思想概述
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793年到1794年初把他研究美学的心得写成书信,寄给曾在他困难时期给予他慷慨帮助的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这就是留存至今的由27封信组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审美教育书简》的译者冯至在序言中说:“书信与论文不同,论文一般只写研究的成果,书信则陈述了作者思辨从开端到结论的过程。”①席勒在书中反复阐述了感性、理性两种冲动的特点,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要学习、支配我们生活的更多是理性的人,也就是从被动的自然人要走向主动的理性人,但是席勒认为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就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纵观当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并非席勒所生活时代的“腐朽与粗野”,而是当下我们文化时间化、快餐化对中国传统空间文化的快速冲击,使得我们更多的成为占有、享受的感性的人,更是远离了理性人。席勒也说:“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它是由精神的必然而产生的,不是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但是,现今需要支配了一切,功利盛行,科学发达,艺术越来越失去了它的意义。”②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反复对于感性、理性冲动的人描述,都是想通过美、美育走向自由,使人客观类属的性格和主观特殊的性格统一起来,达到性格的完善性。而这种性格的完整性,随着我们工业文明的进步,社会风气的突变,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破坏了我们人类天性中的和谐状态,失去了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而我们生活中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之间真正的相互作用,是理性提出的任务,席勒对于这种物质和理性之间也做过调节:“但也有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人既意识到他的自由,同时又感觉到他的生存,既感到自己是物质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是精神的。”③对于物质和理性的调节便是审美教育,最终实现的就是“人性观念的圆满实现就是美。”
随着人工智能、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文化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迅速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快餐化、时间化的大众审美时代。大众审美时代多表现为“形而下”的“具象意识”,追求世俗、消费、娱乐,这和传统“形而上”追求本源、教化的“抽象意识”有很大不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轰轰烈烈的开展,宗白华为此还专门做过反思,他指出:“于礼乐器象征天地之中和与秩序理数!使器不仅供生活之支配运用,尤须化‘器’为生命意义之象征,以启示生命高境如美术,而生命乃益富有情趣。不似近代人与无情无表现,纯理数之机器漠然,惟有利害应用之关系,以致人为机器之奴。更进而人生生活机械化,为卓别林之《摩登时代》讥刺之对象。”④宗白华认为中国审美文化是天人合一、时空一体,重点突出“以时统空”的律动美感,而近代“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⑤宗白华发出“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的时代之问,成为我们面对审美文化追求经济利益产业化、市场化,抛弃、改造、戏谑经典文化等现象时,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章启群在《现代的与古典的——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一种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西方艺术渊源于希腊”⑥,而“希腊人发明了几何学和科学”⑦,在我们的认知中“几何学”“科学”都是数理现象,这表明西方审美文化从根源就和效率、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宗白华认为“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⑧中西方审美文化对比发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重视空间,并且是“空间时间化”的律动意识,而西方审美则构建矛盾冲突的时间性审美体验。本文从单一审美现象学入手,不难发现西方美学有着史诗、歌剧等艺术传统,特别重视崇高、悲剧、喜剧等集中时间制造矛盾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最能代表审美意象的当属诗歌,而诗歌中却饱含着文人士大夫的命运意识和宇宙意识,抑或是对时空的感悟,抑或是对家国的忧虑,抑或是对故人的眷念,但不论是宇宙意识、时空意识、命运意识都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而富有动感的画面,如同王维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了中国文人士大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时统空”的律动情感。而我们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电气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如大卫·哈维所讲的“时空压缩”的模式很快卷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马克斯·韦伯在其论著中多次历史性的探索中西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与否的原因,他认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⑨,并提出了“工具理性的时代”。这样看来,近代提倡工业革命,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就连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而中国的古典文化在“以时统空”的视域下重视空间,西方时间化审美的模式必然对“以时统空”空间化的审美模式造成冲击,这就导致我们现如今很多经典文化被解构、笑场和戏仿等。如果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分追求市场价值和经济利益对当下审美文化造成了冲击,这应该是一种表面的现象。透过更深的学理层面,分析当下审美文化转向的根本原因是:时间效率文化和空间感受文化的冲击和矛盾。西方文化认为时间上的矛盾冲突是给审美者带来快乐的关键因素,而中国古典审美文化则是重体验,重感悟,多表现出宇宙、时空、命运意识,比如:《乐记》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王勃“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所以,中国当下审美文化面临的困境是空间审美体验受到时间审美的冲击,抒情审美文化转向了叙事审美文化。当人类无止境向自然表现出理性力量和自由意志时,如何用席勒搭建的审美教育的桥梁观照大众审美文化出现视域冲突的问题,这是本文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三、大众审美时代审美教育的启示意义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阐述了人从被动的自然人到思想意志支配的理性人过渡时必须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审美教育。席勒重视对艺术、游戏、性格完整性、自由、审美修养和人性观念的描述,这些词语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两部分本文分别概述了《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和大众审美文化的转向,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审美教育的理念来指导当下文化景观的转向,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席勒认为:“人摆脱了动物状态进而具有人性的标志是喜欢假象,爱好装饰与游戏。”⑩这其实说明了人之所以具有人性是因为人具有了审美意义,大众审美的意义也在于“装饰与游戏”的丰富性。但“装饰与游戏”的丰富性一旦与原典文化有了冲突,就需要审美文化的转向,以达到其本真和谐之美,席勒在论述审美教育对我们生活的价值意义时说道:“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作准备。”⑪所以,席勒审美教育对当下大众审美时代的启发在于回归中国古典“以时统空”的美学观照,中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回归意味着体验更加浓烈,回味更加无穷,人性更加和谐,中国古典美学时间性与空间性并没有互相对立,而是时间性融于空间性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境界。而当代美学存在着现代时间美学与后现代空间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是审美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分裂,出现了快餐化、时间化、节奏化的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在今天我们不仅要提倡文化景观的回归,也要更多地体现审美教育中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理性冲动与感性冲动的一体化;在审美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消失,理解与同情无别,无论是再现艺术、叙事文学,还是表现艺术、抒情文学,都弥合了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达到了审美的自由境地。这种审美的自由境地也就是对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美的教育的升华和发展,也具有了更多可实践性意义。
四、结语
本文以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教育为理论根据对当下大众审美时代文化景观转向进行了浅析,提出当下大众审美文化的矛盾根源在于时间性审美和空间性审美的视域冲突,希望在今后的大众审美文化中回归时间、空间融为一体的“时空一体”的体验美学。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回归中国古典美学重视体验的建构,还要用审美教育的理念培养我们热爱生活、覃思深虑,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念、诗化乐观的审美情怀和审美智慧,挖掘无穷的创造力,形成运筹文墨的高雅风尚,让美育裹挟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与现代信息交融,澄净校园、淑美社会。
作者:高扬鹏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龙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下一篇: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