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时间:2022-04-24 17:52:25

导语: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创新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摘要:茶文化背景下的食堂管理工作本身具备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加强并有效梳理借助茶文化创新学校食堂管理模式,既是教育发展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从茶文化概述入手了解茶文化的性质以及功能,剖析现阶段学校食堂管理中存在问题,强化针对性化解,有利于学校食堂管理质量提升,更能在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优化与创新的基础上助推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的新生。

关键词:茶文化;学校食堂;食堂管理工作

茶文化背景下创新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模式,借助传统优秀茶文化创新食堂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既有利于食堂管理工作的新生,也能构建中国化学校食堂管理模式,并为全体师生营造更良好的用餐空间,助推学校后勤服务不断优化与创新,从而为教育工作发展保驾护航。社会各界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都相对重视食堂管理,食堂管理关乎学生食品安全,借助茶文化优化学校食堂管理架构,能在茶文化传承过程中构建民族化学校食堂管理模式。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性质

茶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的特点,通过了解茶文化的性质,发现多年孕育和传承的茶文化属于高雅文化,在发源和变迁的历程中呈现不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以茶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为例,我国具有56个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茶习惯和饮茶风格,由此形成的茶礼仪和茶道德以及相关的饮茶习俗,能反映不同民族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与此同时我国地广物博,茶叶种类众多,受区域文化影响不同区域的饮茶文化会有所区别,北方地区更喜爱花茶;而江浙的居民更喜爱绿茶,还有喜欢普洱茶和红茶的民族。在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后,发现我国茶文化在流入不同国家后形成不同的茶文化体系,这充分了体现我国茶文化的包容性,也说明茶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1.2茶文化功能

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以茶文化的文化功能为例,茶文化中表现的认知功能、审美功能以及相关的教育功能都属于文化功能,借助茶文化的文化功能创新学校食堂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既能充分体现茶文化的教育作用,也能借助茶文化规范食堂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茶文化中包含儒释道三家的精华思想,具备真善美的特点,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灵魂之饮。借助茶文化中包含的秩序和友谊等规范,和谐学校食堂管理氛围,有利于学校食堂管理人员深入认知传统茶文化,也能使其受色香味俱全的茶文化影响,在茶文化学习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了解茶文化的经济功能,发现茶叶本身有文化附加值也具有经济附加值,且学校食堂本身具备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食堂管理过程中,只有确保食堂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盈利才能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了解茶文化的双重功能,可加强对茶文化的重视与关注,也能进一步借助茶文化创新学校食堂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从而在茶文化传播中提升我国学校食堂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茶文化背景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内控制度有待创新

茶文化背景下我国在不断创新学校食堂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强化对现阶段食堂管理的认知,发现制定的内控制度缺少完善性特征,落实情况也堪忧。食堂工作人员本身存在一身兼数职的现象,责任和职务分工不明确,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会导致食材进出库或食材管理缺少规范性和系统性。学校内控制度的不健全,既会影响食堂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也会影响食堂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正在积极借助茶文化创新食堂管理模式,但食堂管理相关的采购平台病并未效完善,也缺少对采购环节的复核,这说明管理意识仍有待创新和优化。茶文化背景下相关管理平台的构建能提升学校食堂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更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确保学校食堂在运营过程中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由于内控制度有待创新,严重限制学校食堂管理的发展,这是茶文化背景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因。

2.2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了解全校师生对食堂的意见与建议,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食堂的菜品有待优化和完善,菜品种类不够丰富,会导致学生的选择较少。与此同时,菜品种类和食堂服务也具有较大关联,由于部分食堂工作人员缺少服务意识,且缺少系统性培训导致其缺少对工作的归属感很难不断研发新菜谱,菜品保温等工作也有待优化和创新。食堂服务质量是食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能提升学生对食堂的满意度。但现阶段食堂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主动服务意识,导致多数学生对学校食堂管理存在不满,这说明食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有待优化和创新。借助茶文化发展积极推动市场管理工作优化和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可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确保在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3茶文化背景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3.1强化卫生以及安全管理

茶文化背景下学校食堂管理人员需要基于茶文化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既要强化隐患排查,也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系统性培训,提升其卫生意识,确保安全管理卫生记录的有效保存,这样才能创新管理模式,提升食堂管理的安全性。茶文化在我国流传已有千年之久,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身,具备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借助茶文化传承契机,强化对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梳理,可基于茶文化优势特点构建人性化管理方案,以此确保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卫生管理架构,提升食堂管理效率。茶文化是在我国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包含儒释道三家精华思想,其中也具备诸多管理思想,有利于食堂领导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意识。首先,食堂管理者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并基于时代发展需要树立食品安全卫生意识,加强对食堂的全方位卫生排查,既要要求工作人员对餐具进行消毒,也要利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校食堂进行检查。与此同时茶文化背景下食堂领导应强化对卫生检查标准的界定,既要在校园内部形成一道安全食品防线,也要加强对食堂人员的定期培训;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食堂卫生与学生安全息息相关,工作人员既要强化对食材的监督和管理,也要定期体检,确保经过多次消毒后健康上岗,以此加强安全管理。例如,茶文化背景下可尽量缩短食堂管理人员的体检时间,可半年或三个月进行一次全身体检,并引导其定期接受卫生培训,以确保其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和关注;最后,应督促管理人员做好食品卫生记录,既要确保食品验收有据可查,也要完善食品流量记录。管理者可借助茶文化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案,并积极借助茶文化构建相应的制度,以此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工作人员接触茶文化时提升学校食堂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助推食堂管理工作发展。

3.2完善监督以及控制体系

茶文化背景下想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食堂管理模式,只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平台,才能加强对食堂的有效监督,确保物资采购及领用流程的系统性优化和创新。借助茶文化学习契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内控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岗位的不同责任,利用双人复核体系提升监督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可确保不同岗位相互制约,真正做到食材管理人员和实际领用人员的分离,确保经手必留痕迹,加强对食材的全方位管理和监督。为确保食堂管理的统一化,必须手工填制入库材料和领用材料,既要在月末对物资进行统一核对,也要确保账务相符,这样才能提升食堂内控质量和内控效率。例如,食堂管理者可借助茶文化的“和合”思想,构建相关采购管理平台,并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形成监督复核体系。学校食堂的食材需要及时更新和购买,而农副产品的每日价格都会有一定浮动,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采购管理平台,既要对采购价格和采购数量进行反复核对,也要了解不同食品的配比结构和每日价格,强化对采购资金的监督。茶文化背景下借助茶文化中包含的经济文化完善监督与控制体系,有利于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发展,也能真正借助传统茶文化实现食堂管理工作的创新。不可否认,现阶段食堂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缺少对茶文化的重视和关注,为提升茶文化的辐射面,可在监督体系和控制体系优化过程中,组织食堂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茶话会,并为监督体系和控制体系优化提出相关意见。众多员工共同在茶话会中发表个人意见,能提升食堂管理工作的人性化,也能真正发挥茶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的食堂管理模式,确保监督和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并使所有员工共同感受茶文化的魅力,积极成为茶文化的传承人与发扬人。

3.3提升食堂管理服务质量

茶文化背景下强化对食堂服务管理的重视和关注,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有利于学校食堂健康可持续发展,也能为全校师生营造更好的用餐环境。茶文化与饮食文化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茶文化背景下改善学校食堂服务态度为全体师生构建满意度更高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构建品牌化和标准化食堂。一方面应积极在茶文化背景下提升厨师厨艺水平,并深化对学生和教职人员需求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应基于学生人数和打菜速度开设相关窗口,尽量减少排队时间。与此同时,不同学校间的管理者和厨师可相互沟通与交流,既可相互分享菜谱,也可在学校内举办厨艺大赛,引导不同的厨师各显其能,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管理者可适当加强对优秀厨师的重视,既要提升其薪资待遇也要引导其不断参加厨艺进修。例如,可定期举办厨艺进修班和培训班,引导厨师为学生构建营养丰富的菜式,从而提升服务满意度。另一方面茶文化背景下,学校应适当加强食堂硬件和软件投入,要构建高标准的食堂,保证全体师生的用餐安全,也要强化环境建设,并在食堂树立茶文化相关标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用餐空间的宁静和舒适。学校应配备消毒机、馒头机、消毒灯、钢筒灯等固定设施,还要对老化的餐具进行及时更新。虽然同学用餐时间相对固定,但学校也应适当增加保温桶设备,以备不时之需。茶文化背景下的食堂管理工作优化和创新具备文化性特征,提升其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学校食堂的意见,有利于服务创新和优化,更能依据全体师生需要构建满意度较高的服务模式。

3.4完善传统管理考核标准

茶文化背景下,食堂管理人员既要强化对食堂人员的统一培养,也要完善考核标准,这样才能为食堂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优化奠定良好基础。茶文化背景下的食堂考核标准本身具备人性化特征,可借助动态化考核目标构建标准化考核体系,并由行政部门强化对评价数据的具体考核监督,以此确保学校真正加强对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注,并督促食堂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例如,茶文化背景下,学校应构建辐射力较强的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待遇挂钩,以此激发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使食堂工作人员直接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视和认知,有利于食堂管理工作优化和创新,教育部门制定宏观监管政策,可确保学校食堂管理的规范化运行。因此学校和行政部门应积极加强合作,基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优化考核方案,将考核与监督融入于学校食堂日常管理中,以确保为学校食堂管理优化提供参考数据。茶文化中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利用其提升食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以及文化水平,有利于增强其职业核心素养也能提升其担当意识,使其真正在学校管理优化中下功夫,并确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制度的有效落实,以保护学校食品安全,为全体师生营造良好用餐环境。例如,茶文化环境下,学校可定期举行品茶会分享和学习教育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和考核规章,确保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全方位监督,也有效落实教育部门制定的管理方案和管理规章。

3.5构建多维一体反馈平台

茶文化背景下想要提升食堂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构建线上反馈平台,收集不同方面对学校食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助推食堂管理工作优化和创新。茶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食堂管理本身具备人性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体化反馈平台,既能征求多方意见与建议,又能及时了解学校食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针对性改革。一方面学校要公开采购食材,借助微信平台和校园网等接受社会监督。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力量可共同监督学校食堂财务状态并了解学生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对其收费价格和收费标准进行全方位调研。例如,茶文化背景下可借助学生开茶话会的阶段,了解其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相关平台收集反馈意见时,应保护学生隐私确定反馈的匿名性,使学生真正敢于发言,踊跃发言。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监督体系,可确保学校加强对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也能提升社会对学校食堂管理的满意度。与此同时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学校食堂应公开原材料采购渠道,在原材料采购和配送方面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在接受反馈后及时进行整改。茶文化背景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既要在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创新过程中为全体师生打造健康舒心的后勤服务,也要从细节入手提升担当意识,确保利用好每一分钱保障全体师生的利益,确保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并为教育事业的持续性优化保驾护航。

4结语

食堂管理工作与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相关,了解我国学校食堂管理改革历程,发现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在不断创新和优化过程中逐渐出现企业化和社会化特征,目前引入的市场竞争体系,有利于学校食堂管理的优化和创新。茶文化发展背景下借助优秀传统茶文化提升对食堂管理工作的创新和优化,确保学校领导将目光聚焦到食堂管理工作中,能打破传统食堂管理工作落后的状态,也能利用现代化制度构建长效的管理体制,助推学校食堂的公益性特征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普洱市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05):229-230.

[2]王天昱.新时代高校食堂文化育人实践路径研究——评《高校后勤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1):239.

[3]杨媞媞,徐培培,曹薇,甘倩,李荔,许娟,潘慧,胡小琪,张倩.中国2012—2017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校食堂建设及供餐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6):829-833+837.

[4]罗美芬,郦明浩.学校食堂在用密胺和不锈钢餐具检测及风险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06):2497-2502.

[5]谢贵才,段磊,蒋为鹏,肖珊,徐一凡.多尺度时序依赖的校园公共区域人流量预测[J].软件学报,2021,32(03):831-844.

[6]李辉鹏,柳善耀,刘丹,范铃铃.考虑恐慌影响的高校食堂应急疏散仿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0,42(04):373-377.

[7]耿雪峰,付萍,李薇薇,杨淑香,韩海红,刘继开,郭云昌.2011—2016年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时间趋势[J].卫生研究,2020,49(02):317-319.

作者:赵腾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