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时间:2022-04-24 16:41:33
导语:高职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智能制造时代新视野下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点实践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教学工作室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体系主导校企合作的观点,为国内高职服装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自主品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作室群
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现实指向就是“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产教融合”,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这种实践能力与生产实际保持同步水平。随着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服装专业重新定位实践教学方向和内容成为当务之急,校企合作如何调整路径,产教融合如何改变方法和措施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只有定位产业发展和创新,立足中国自主品牌创设和产品研发,分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才能达到高素质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1.服装产业发展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现代服装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技术积累,成衣加工的产业化水平早已位列世界顶尖水平。中国服装低端化只是指加工的产品层次,就技术能力来说,我国的服装业从高端定制到廉价代工,不同层次产品均能满足需求,产业链完整而齐全,居于世界前列。现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服装行业过度依赖出口加工导致企业经营的短视。服装企业长期依赖外贸加工而忽略了自主品牌的创设和自主产品的研发,尤其在发掘推广中华优秀文化,推陈出新创造中国风格流行时尚方面效力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未能使世界认识中华服饰文化的价值,国内服装企业原创时尚能力明显不足,所打造的服装品牌缺乏国际影响力,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因此,对低档服装中国造的误读其实是服装行业长期缺失国际文化推广工作和缺乏原创设计意识造成的结果。面对中国服装产业亟待原创自主品牌和产品、现代科技快速替代人工、服装服饰类智能制造技术日益成熟、信息化网络时代营销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全球化引领人们着装审美意识变迁的现状和趋势,高职服装专业建设必须重新定位构建“校企合作”的流程,调整完善“产教融合”方法和路径。那种徒具形式的、不顾行业战略、产业趋向和学生发展的“产教融合”从根本上偏离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服装企业主要分为生产型、销售型、混合型三种,如果按产品分类,则形式多样且各个生产流程有着明显差异。有科研型研究所、个性化工作室,有专注集团消费的职业服厂,有专做出口加工订单的规模化企业,有贸易型的服装营销公司,也有致力于品牌推广的全线产品集团等。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是生产或销售单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的企业,比如:牛仔服厂、羽绒服厂、羊毛衫厂、针织内衣厂、衬衫厂、西服厂甚至西裤厂等等,显然,与这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调整并整合企业资源使之转化为教学资源,尤其要整合企业产品类别以匹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并合理取舍才能落实。当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可以明显看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旦具体到某个校企合作项目时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对于“校企合作”院校应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要由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与之适配的企业项目才能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而不是随企业生产的需要随机排布。
2.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流程的差异
有一种做法是将学生直接下放到某个企业充实流水线,认为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对此我们认为:校企合作项目在具体实施中要有针对性的细化措施才能更好落实,因为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流程之间毕竟有着明显差异。首先是目标差异。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人才培养,服装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众所周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随着服装行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服装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现象非常突出,企业一方面把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和优化流水工序作为基础保障,另一方面把招新培训作为重要保障,其中的现实表明:智能制造技术和优化的流水线工序可以使新手快速上岗,以此降成本提利润。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职业院校将服装专业学生下放到企业一线担当流水操作工,强调“要在战斗中成长”,似乎是一剂产教融合的特效良药,既能解企业用工难,又能增强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但从现实结果看,学生知识技能单一化、碎片化现象非常突出,一旦学生从这些企业离职或企业技改创新,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升级转型,因而这一做法无疑背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其次是内容差异。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伴随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历经三十多年的完善,已经具备国际一流的专业教育教学的体系、内容和能力。高职服装专业与本科层次错位发展,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构建了全面的、系统的、蕴含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而服装企业的生产大多为限定品种,尤其在加工型企业一定是根据自身生产技术能力接单,极少更换品种,因而并不会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进阶规律配置生产资源,因而这种产教融合使学生很难扩展知识和技能。再则,学生身处服装流水线的某个工序,企业往往视之为同“螺丝钉”,生产中不会轻易调换,可见学生经此类操作训练获得的知识技能是简单的重复的,是局限而碎片的,很难在知识思维中由实践总结为理论直至掌握规律。
3.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体系主导校企合作
在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不断颠覆服装服饰消费观念和审美认知的新视野下,高职服装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理应改变劳动密集型工业时代的技术技能观,立足服装行业企业现实和未来高素质人才需求,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和人人成才,立足汲取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精华创新自主品牌产品和国风流行时尚,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服装人才。通过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及对未来人才需求和发展的分析,我们创设了以教学工作室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体系主导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试点和实践。系列工作室群体中不同的工作室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其中既有服装企业主流的大类产品工作室,也有小众非遗传承项目工作室,还有形式多样的特色专项技术技能工作室。主流大类产品工作室群主要按梭织、针织产品分为男装、女装、童装、牛仔、毛衫、内衣等工作室;非遗传承项目工作室主要设有:大师名师、旗袍华服、汉服传创、民族服饰、扎蜡染、手工织绣等工作室;特色专项技术技能工作室设有:立体造型、服装材料、虚拟仿真设计、CAD与模板设计、陈列设计、形象设计、时尚影像、纤维艺术、皮具箱包、图案创意、饰品设计、丝网印花等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基本构成了高职服装专业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与实训体系,一方面目标明确地建构了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不同企业和产品的校企合作工作,另一方面在促进专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技能个性成长的空间和职业方向的选择,甚至,学生通过在教学工作室之间的自主流动研习,完全可以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自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自主研发各类项目,原创出服装服饰产品。
结语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职能要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我们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系列工作室,构建了服装专业有效贯通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的桥梁。工作室群的设立不仅提升了师生群体对知识与技能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分门别类、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需求,而且拓宽了师生们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视野和渠道,同时还提供了更加专业、系统地研究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传承非遗项目的空间,为培养具有创设自主品牌产品和创新国风时尚能力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庄立新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
- 上一篇:班级特色如何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 下一篇:协同育人机制与物流人才需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