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时间:2022-04-22 11:00:50

导语: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摘要:社会复合型人才缺口扩大的同时,高校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向社会输送所需人才。大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这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能满足大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需求,并循序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人才供应与需求的顺利对接。本文在职业能力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探究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旨在为深化大学语文改革,最终向社会输送职业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能力;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师面向大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强化学生思想品质、锻炼学生语文思维,循序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职业能力培养做足充分准备。换言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动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改变语文教学策略,使大学生具备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

一、职业能力基本介绍

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业期间具备的综合能力[1]。职业能力包括知识储备、从业态度、技能水平、胜任力等,正常来说,职业能力由任职资格、职业素质、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三部分组成。职业能力类型细分为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三种,对于专业能力,指岗位工作专职胜任力;对于综合能力,指社会能力、跨专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内涵以及要求不尽相同,但却是综合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一般职业能力,由学习力、协调力、判断力、协作力、承受力等构成。职业能力是岗位员工任职阶段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企业通过职业能力测试进行能力考察,根据考察结果调度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经营管理目标。此外,人们职业能力持续性增强的条件,需要相关单位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并进行教育培训,确保职业能力与时代发展需要相契合,同时,激发人们的职业创造力、职业发展力,增强人们职业成就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堂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基于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优化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大学语文改革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传授语文知识,并面向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推动改革活动顺利进行。现有语文教学模式缺乏新意,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无疑会对职业素质培养实践增加阻力。为有效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势必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通过彰显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作用,加快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步伐。下文从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创新意义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首先,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意识淡薄。大学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任务紧迫,多数教师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相对而言,语文素养培养、职业素质锻炼等方面的教学指导不足,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趋近功利化,并且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当大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的意愿度降低,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动力随之减弱,最终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与预期要求相差甚远。从深层次原因来看,语文教师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认知不到位,所以教学过程中未全面捕捉、深入挖掘大学生的职业潜力,最终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会大打折扣,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质效随之降低。其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陈旧。当前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部分教师惯用说教法,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一旦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缺失,那么大学语文课堂氛围会十分低沉,导致师生教与学压力增大,不利于锻炼学生职业能力。即便教师引入信息技术,或组织组间合作学习活动,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学生未能真正在新教学模式中探索到职业能力提升技巧,这不仅会局限学生的成长,还会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最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践缺失。由于思想层面的认知存在偏差,所以高校语文课上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导致高校人才供应与社会用人需求不能顺畅对接,久而久之,这会对语文学科教学增加阻力,并且社会企业因复合型人才数量短缺而停滞不前。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倾向于教材知识传授,相对而言,课外实践活动较少,这不利于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面试、实习、从业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果大学语文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不能均衡,那么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将举步维艰。

(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大学语文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岗位胜任力的基本内容。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以便学生灵活掌握语文知识,使其在岗位工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就职的自信心。在此期间,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以期集中在学生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制定综合化育人方案,在新教学方法辅助下,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力、思辨力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中,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按照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此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成功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实现学科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在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职业素质、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表现出色,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运用教学模式,确保学生个体有效吸收语文知识,经知识实践来强化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新教学模式启动后,教师帮助学生强化人文素养、明确的职业理想、提升职业道德、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实现人文与岗位的顺利衔接。这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持续进步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随着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增强,为企业建设、社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从中能够看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新教学模式下推进,能够彰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三、基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路径

职业能力的养成需要一段过程,大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要树立正确意识,根据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来创新教学模式,确保新教学模式与教学要求相契合,进而通过优质教学为社会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下文从多个方面探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以此改善语文教学的不良现状,确保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任务又好又快完成。

(一)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意识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有引导作用,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要运用最新理念,将语文素养理念、文学艺术理念、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在理念引导下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细分教学目标、定位语文课程,使语文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最终大学生职业能力会潜移默化提高[2]。当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意味着传统教学思想被摒弃,这要求教师强化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真正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动力,推动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创新式开展。当陈旧思想桎梏被打破,语文教师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掌握当今用人单位对岗位从业者在思想水平、精神面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据此调整教学思想,为教学实践提供正向指导。在此期间,大学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学情、教情,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认同教育,确保学生对语文学科新教学方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持认同态度,进而语文教学模式能够顺利运用,真正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质效。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功能,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差异性,向学生渗透最新育人观,使学生能动性接受知识、运用知识,调动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教师以学生就业为教学导向,合理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在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锻炼的基础上提供实践机会,并注重心理素质训练,以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意识强化后,教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使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由边缘状态回到正常状态,进而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汲取所需,如学习能力锻炼、语文素养提升、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学生毕业后,能够明确就业方向,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实现职业能力循序式提升目的。此外,大学语文教材编纂工作也能在正确意识引导下顺利进行,大学生在诵读、写作、演讲、求职、面试等多个模块自我训练,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无缝隙对接。可见,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意识强化十分必要,意识强化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二)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

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备受高校重视,大学语文学科教育中,学科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大学生在新教学模式实践中积极配合,在理解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运用知识。当大学生得到应有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进而学生会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良好表现,并给予教师全面、及时的反馈,以便教师真实了解新教学模式应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模式改进提供依据,力争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取得实质性进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丰富性、多变性,如模块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语文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运用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收获满满。语文教师运用模块教学法的过程中,分为文学阅读、文学鉴赏、语文写作、演讲竞赛等模块,大学生结合语文学习需求,以及职业能力短板,选择适合的模块进行练习,这既能活跃语文课堂氛围,又能真正巩固语文知识、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当学生在企业中就职,能够在文艺节目设计、编排、表演等方面发挥个人才能,从而赢得领导以及同事的喜欢,并且还能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教师运用通过团队合作教学法时,以小组讨论为手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能够锻炼学生职业能力、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如今,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常用项目教学法,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同一项目,这既能培养学生间合作的默契度,又能使学生取长补短。日后学生执行工作任务时,也会将这一方法用到工作中,借助组员力量高效完成任务,最终增强企业凝聚力,达到协作共赢效果。

(三)提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践

职业能力培养期间,大学语文教师要增加实践课的次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升职业素质,并在实践中获取新知,锻炼职业能力。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即均衡理论课与实践课,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同时,满足学生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的多元需求。基于此,高校领导以及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教育,在改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增加实践课数量、延长实践课时间,并尽可能多的丰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课内学习、课外实践中探索到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以便大学生强化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环节出色表现。举例来说,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项目,使学生在赛事参与环节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真正锻炼大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为职场上灵活应对做铺垫。实践教学法运用阶段,大学语文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教学内容,与同等级高校取得联系,共同搭建实践平台,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校际间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资源共享、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彰显学生的青春活力,为日后岗位胜任力训练做准备。此外,大学语文教师从人文素养角度进行实践练习,如听清楚、讲明白的实践项目,学生在“交头接耳”实践中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职场中,大学生能够服从安排,并与同事间处理好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职场氛围。综上所述,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刻不容缓,高校语文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心系教学改革,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高度重视,以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素质强化等方面保持乐观态度。当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职业能力培养活动,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压力会逐渐减少,并且语文教学模式应用价值会逐渐显现。大学语文改革视域下,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极为必要,在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并运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践模式,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与预期相符。

参考文献

[1]石洁.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6):106-107.

[2]郑晓静,吴峰敏.基于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10):34-35.

作者:吉四梅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