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21 10:49:32
导语:移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围绕我国教育现状,旨在通过发展学习者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的建立为目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依据,阐述了移动网络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在学习情境中移动网络课堂无法避免多任务切换行为的弊端。本文着重探讨了移动网络课堂教学的模型设计要素与移动网络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最后,通过调查数据,阐述移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字】建构主义;移动网络课堂;媒体多任务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在学习情境下的移动端多任务切换行为增多[1-2],移动网络已走进教学过程。利用移动网络与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教学发展,就转变为建构主义理论下移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协调。纵观我国教育现状,高校教育大多重知识输出成果轻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重知识接受速度轻思维过程培养[3]。然而,随着移动网络课堂的发展,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模式得到更多的应用。本文着重讨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下移动网络课堂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简单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建构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4-5]。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一般说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人-人”交互;一种是“人-机”交互;第三种是“人-机-人”交互模式。建构主义为交互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情景、协作、对话能够帮助其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理解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第一种模式描述传统教学过程,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与机器交互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与传统课堂的相比,移动网络课堂教学[6]基于建构主义的要素进行分析:
(一)情景
传统课堂由于学生的基础起点不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会根据课堂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对内容进行重复讲解。使原本连续的整体知识在时间尺度上被切分,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按照老师在不同时间点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而无法进行连贯学习。移动网络课堂注重学习环境搭建而非教学环境搭建。教师教授过程连贯,不必针对知识点进行回溯式讲解,聚焦情景,注重直观形象,便于学习者抓住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情景体验(如图1所示)。
(二)协作
在课堂上,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后,给学生留有提问时间。然而,却很少由有学生提问,因为他们害怕被取笑,物理空间压抑学习动力。因此,传统课堂的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致性,导致组成协作机制困难大。移动网络课堂摒弃了物理空间的压抑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借助教育平台可以为学习者营造学习氛围以及互动交流的新社交方法,建立共同经验。共同经验对实现协作学习是必要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各地的人自发地走到一起,为共同的兴趣交流沟通,共享私有隐性知识,实现自我知识结构的组建,可以称之为协作社群。
(三)对话
传统课堂对话体现为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堂课上,教师讲授知识,学习者获得知识,师生对话来源于教师授课或学习者提问,如上述所论,对情景与协作构建具有破坏作用。生生对话,虽然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体验,却影响教师正常授课安排,因小失大。移动网络课堂采用人-机-人的双向会话机制,会话方由机器两端的知识承载体公平发起。知识断截点的反复回看以及留言讨论让会话机制随时可产生而不影响网络的其他知识受众,使信息反馈比传统课堂模式更加有效。在会话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利用所有信息资源,使学习者自身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非单纯的“教”。
(四)意义建构
传统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教学过程的终点,也是考核评价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自对既有后验知识的认定,却否定了它的可变性。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具有不可靠性。知识具有情景性,是被应用于文化、背景以及活动的产物。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认为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和技能被视为美国学生学习的生活关键[7]。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达成意义建构展开,表1分析了移动网络课堂对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的描述。
二、基于建构主义四要素的移动网络课堂教学设计
上文阐述了移动网络课堂在建构主义四要素要求下体现了优越性。然而,在移动网络交互学习的教学中,对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仍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虽然许多学生会利用手机、iPad等终端进行学习,然而,大部分学生也会在使用终端过程中出现媒体多任务交叉并行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也发现,媒体多任务会减慢个体的反应速度并降低任务的准确性[8]。因此,在移动网络课堂设计中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和教学收获三个变量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认知水平通过对学习者的入学测验进行分析取得;情感状态来自学习情景以及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内容包括结构化教程设计和情感设计两方面,学习情景以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搭建为出发点;教学收获通过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的多项交流方式,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前进动力。通过移动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知识内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最终完成学习者的学习任务。
(一)移动网络课堂设计的教学过程设计
1.明确学习者的适用范围。奥苏贝尔的《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提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进而配合设计教学,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针对课程内容,做前驱知识测验,确定学习者旧知识的可利用性,根据测试反馈给出学习者需加强的知识短板的课程推荐,完成学习者认知起点的同步性。2.移动交互教学设计中,加入情感信息。在传统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交流,老师可以通过语速、语调、面部表情等信息想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在移动网络课堂的设计中要把情感因素考虑和设计进去。3.课堂情景创设。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成人的指导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学习者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阐明了学习者的发展潜能”。创设故事情景,问题情景,模拟实验情景,协作情景等,协助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适合的学习情景,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协助学习者达到知识的建构。4.移动交互过程,符合结构化原则。进度上关注学习者注意力的时间与信息量合理分配;内容设计上层次鲜明,主题突出;形式上简洁自然,可理解;屏幕展示上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一定量的学习。5.减少反馈延时。在教学反馈形式上,移动网络课堂可分为异步反馈和同步反馈。同步反馈,教师和学生能获得及时反馈。但在异步反馈课堂中,学习者获得反馈会产生一定时间的滞后,影响学习的进度。现在,大部分教学推行的是异步网络课堂,因此要尽量做到及时反馈。
(二)评价方式
1.学习契约评价。契约中规范合同的起始终止时间,规范任务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标准,完成客观评价。2.学习材料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档案建立的评价,包括笔记,作业,参考资料,论坛评论等。3.分阶段自我评价。以问卷形式,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对本段学习过程产生自我感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进行调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学习者学习轨迹分析。开放教育平台考虑到未来对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变量都会被抓取。例如暂停或快进一段内容,答题的速度,以及学习社群的评论等。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者以及学习环境,探究学习者学习问题,对更准确评价学习成果大有益处。建立学习者自适应学习环境,可以把握学习者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改善移动网络课堂参与效果,使学生完成情景、协作、会话的构建过程,达到意义建构。
三、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实现了让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约束方便上课。传统的电脑登录学习线上课程,随着“云课堂”的出现,实现了“多屏联动”模式,电脑、手机、ipad,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移动网络课堂的布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颠覆,有理由相信其也会给教育行业带来变革。1.使教育回归社会服务。教育本身不是商业行为,其本质是对学习者提供服务,教育行业的中心由老师转向学习者。2.创造个性化学习方式。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课堂可以跟踪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精准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让个体得到充分发挥。3.教育平台形成个性化学习群体聚集。鼓励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产生对自我正确的认识、评价与选择,完成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雷玉菊.媒体多任务对学习主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AnnaVanCauwenberge,GabiSchaap,RobvanRoy.“TVnolongercommandsourfullattention”:Effectsofsecond-screenviewingandtaskrelevanceoncognitiveloadandlearningfromnew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4,38.
[3]张成琦,李立.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的发展探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3.
[4]洪柳.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30):18-20.
[5]贾非.谈建构主义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6,(33):161-162.
[6]孟男,雷雳,王兴超.移动学习的形式、理论基础及面临的挑战[J].教育科学研究,2017,(10):76-80.
[7]刘畅,王书林.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要素的探析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8,(09):154-158.
[8]Bowman,L.L.,Lebvine,L.E.sWaite,B.M.,etal.Canstudentsreallymultitask?Anexperimentalstudyofinstantmessagingwhilereading[J].Computer&Education,2010,54(4):927-931.
[9]王冠.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在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9):28.
[10]贾非.谈建构主义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6,(33):161-162.
[11]阚维.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向及反思:知识内化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35-41.
作者:李立 赵佳
- 上一篇:脑卒中临床数据管理分析系统构建方法
- 下一篇:TPACK框架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