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4-21 09:32:51

导语: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首先,文章分析了新发展阶段陕西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势和现状;其次,剖新了陕西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发展阶段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陕西作为科教大省,要勇当创新驱动发展的开路先锋。因此,陕西如何在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全面建成创新型省份,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是目前面临的关键课题。

一、新发展阶段陕西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势和现状

2016年,有3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科技奖励授奖总数的11.5%。其中,自然科学奖6项,排名全国第2位。2017年,有3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科技奖励授奖总数的13.28%。其中,自然科学奖6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2018年,有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科技奖励授奖总数的11.87%。2019年,有2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科技奖励授奖总数的9.46%。2020年,有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科技奖励授奖总数的9.85%。近年来,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迅速,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2016年,陕西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02.74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81%。2017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5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2018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12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2019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467.83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7.04%。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758.9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8.39%。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2019年陕西研发经费为584.58亿元,R&D投入强度为2.27%,排名全国第七位。企业、政府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分别为301.23亿元、216.71亿元和62.9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1.5%、37.1%和10.8%。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24家,达到4371家,数量仅次于四川,位居西部第二。

(二)创新驱动载体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陕西已建成国家级高新区7个,分别为西安、杨凌、宝鸡、咸阳、渭南、榆林、安康等高新区;省级高新区17个,主要为延安、蒲城、府谷、蟠龙、富平、凤翔、三原等。各级高新区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已经成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陕西已有渭南、杨凌、榆林、汉中、咸阳、宝鸡、西咸新区、铜川等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76个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4个。

(三)创新驱动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涉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立体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一是在全省逐步推广“陕鼓模式”“延长模式”(企业兼并重组科研院所)和“一院(西北有色院)和一所(西安光机所)”创新模式。二是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三是组建了国内首个创新驱动共同体联盟———陕西省创新驱动共同体联盟陕西省高新区发展联盟。四是启动陕西最大的科技孵化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标志着陕西进入了“科技创新”的新阶段。

(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陕西省委、省政府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意见和决定,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制定并启动了《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省科技厅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在促进规上工业企业加大R&D投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规范科技园区管理和研发基地管理、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加强科技资金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该规定旨在有效解决长期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价、处置、收益等问题,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财税政策支持,制定了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提出构建校企新型研发平台、军民融合“人才池”、产业联盟“专利池”等转化通道和载体,破解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陕西省支持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促进科技型创业的行动方案(2016~2020)》《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38条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等较为系统地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文件,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新发展阶段陕西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难点

(一)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强度呈震荡下降趋势

2004年以后,陕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投入强度一路下滑,到2011年已跌破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二位掉到了2012年的第8位,2013年R&D经费投入强度重返2%以上。2017年,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0%,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4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7位。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7位。

(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陕西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低。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85%,比全国平均水平(1.06%)低0.21个百分点。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1%,比全国平均水平(1.32%)低0.41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逐渐在拉大。2.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低。“十二五”期间,陕西省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为18%,占比由37%上升到4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1个百分点。虽然经过不懈努力,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见表1)。

(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

1.全社会R&D投入强度区域间差异悬殊。2019年,R&D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9%)的仅有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其余各地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西安市达到5.17%、杨凌示范区(2.85%),铜川(0.35%)、榆林(0.13%)、商洛(0.21%)均在0.5%以下,其余的安康(0.52%)、宝鸡(1.14%)、延安(0.94%)咸阳(0.56%)、渭南(0.71%)、汉中(1.06%),最高的西安市与最低的铜川市相差5.14个百分点。2020年,R&D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42%)的仅有西安市,其余各地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西安市达到5.05%。铜川(0.49%)、榆林(0.25%)、商洛(0.13%)均在0.5%以下,其余的杨凌示范区(2.09%)、安康(0.56%)、宝鸡(1.31%)、延安(1.10%)咸阳0.91%)、渭南(0.75%)、汉中(1.40%),最高的西安市与最低的铜川市相差4.92个百分点。2.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区域间差异悬殊。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来看,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91%)的仅有西安(2.43%)、宝鸡(0.93%)、汉中(1.19%)。投入强度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最高的西安市(2.43%)与最低的商洛市(0.12)相差2.31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9%)的仅有西安(1.82%)、宝鸡(1.10%)、汉中(1.64%)。投入强度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最高的西安市(1.82%)与最低的商洛市(0.09)相差1.73个百分点。3.创新资源具有“中央强、地方弱,军工大、民用小”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陕西既是创新资源大省,又是创新资源弱省,科技创新的市场化进程较慢,与陕西区域经济的结合度有限。

(四)支持创新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尚需完善

地方财政支持力度较小,2006~2018年,尽管地方财政支持科技的投入力度增长较快,由2006年的10.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7.22亿元,增长了5.58倍,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4%,但比全国平均水平2.76%低1.12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6位,比上年下降1位。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有限。2018年,陕西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12.68亿元,排名全国第23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3%,排名全国第26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1%。

(五)政用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1.政用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降低了各创新主体合作的意愿。近年来,陕西成立了64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即依托高校建立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联合研发平台,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一直是制约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2.多元化融资体系还需完善。无论是陕西,还是其他区域,坚持创新驱动面临的重要问题都是资金问题。陕西创新主体对银行贷款等间接资金的需求远高于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的直接投资需求。

(六)坚持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发展不灵活

1.体制机制不灵活,创新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陕西科研机构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除了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外,大部分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灵活,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创新的优惠政策受益面较窄。企业创新政策实施手续比较繁琐,政府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在优惠政策办理便利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在多个优惠政策实施方面的手续明显繁琐,政策执行效率过低。

三、发展阶段陕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保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需求

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一是在建立健全财政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调整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驱动发展,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二是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财税扶持政策在促进研发投入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发展多元化的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组织的金融支持。除了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创新主体外,还要逐步推进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提高创新主体对直接资本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支持鼓励科技企业进入深沪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交易。加快完善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发行等制度建设。

(二)实施创新人才发展计划,保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需求

1.培养引进各类创新人才。不断优化全省人才结构,逐步形成各类创新人才梯次配备、衔接有序、分布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才体系。努力造就一批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一批善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引进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具有科技背景的管理投资人才、科技中介人才、创业指导人才和战略型企业家。2.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可以采取分红激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和股票期权等方式,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逐步建立重要人才、领军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补充保险和政府投保制度。

(三)促进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陕西的科教优势

1.推动政用产学研深度合作。一方面,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示范站,培养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支持企业依托高校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的新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企业投身研发,提高研发效率。2.推广“一院一所”模式。积极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在持续提升研发效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人才、平台等要素资源优势。

(四)加强创新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省内外创新资源

1.坚持合作创新原则,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以陕西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为引导,打造国际性科技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支持“研发中心互设行动”,一方面,吸引国内外机构在陕西设立全球(区域)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另一方面,支持省内机构在省外、海外设立研发中心。2.打造丝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不断加强陕西科技发展的外向型力度,力争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交流核心区。

(五)加快完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陕西特色

1.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政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陕西诸多领域工作被纳入国家战略。2014年陕西省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2015年西安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因此,要充分利用改革试验的机遇,加快完善陕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2.发挥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大创新驱动指标在其中的“刚性”。目标考核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全省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也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控制作用,引导各区域将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一是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指标的分值,真正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二是增强创新指标的“刚性”,使目标考核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翟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