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

时间:2022-04-20 15:54:17

导语: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

1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研究显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3]。可见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教育以及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我校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教学院系部、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等,采用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教研活动、专题讲座、集体备课以及线上课程思政培训工作坊等手段,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观摩学习、交流研讨,推进“四贯通思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其次,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邀请社会科学部资深教师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并做指导,使教研室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精髓。通过以上措施,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树牢人人讲育人的意识,要让教师明确所从事的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还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2完善课程目标,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则是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教学则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4]。以往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不仅是课程总体的目标框架,也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的要求[5]。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方法[6]。同时学生对自己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伴随着知识的累积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经历的事情,也会有越来越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这是人的发展的必然性。诚然,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专注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将课程体系进行筛选、铺排,深入课程肌理,将一个个知识点抽丝剥茧,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重新赋予课程的质感和重量。首先,我们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进行重组和重构,进而将其分为3类:Ⅰ类知识包括骨学、关节学、部分内脏学以及全部的实习课;Ⅱ类知识包括肌学、部分内脏学、循环系统和感觉器;Ⅲ类知识主要是神经系统。其次,依据“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体验。最后,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其融入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融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3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我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让课堂教学有情有义、有温度、更有爱。

3.1搭建人文素养培养平台,教会学生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回报社会

在系统解剖学的第一次课以及学期之初的致敬“大体老师”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庄严的介绍“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来源于无偿遗体捐献者,他们以自己的身躯为学生讲解人体的结构,带领学生探索人体的奥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个脏器的形态、结构和毗邻,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知识,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他们如夏花般绚烂、秋叶般静美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延续,让医学生感触生命的厚重与庄严。我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通过开设“解剖学第一课”和致敬“无言良师大爱无声”纪念碑,旨在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到敬畏生命,扎牢“生命至上”的意识。我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及实验教学中心拥有3个标本陈列室即人体标本馆、断面陈列室和塑化标本室。3个标本室均配置了值班教师及学生助教,全天候为学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进行参观学习的除了我校的师生,还有来自校外的专家、社会团体、中小学生以及国际交流学生。为此我们教研室联合教工第一党支部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讲解团队”,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校内外人员进行标本的介绍和讲解。同时,正在学习解剖学的学生以及高年级的学生分批加入志愿讲解团队,他们在向参观人员介绍人体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加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及沟通的能力。遗体捐献是以爱的名义,让生命以别样的形式延续[7]。遗体捐献不仅可提供器官挽救其他生命,还可提供标本供医学教育和研究使用,因此遗体捐献对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极大的贡献。遗体捐献是无私的奉献行为,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在解剖教学中,教师要以崇高的敬意向学生介绍遗体捐献对医学以及社会的贡献,教会学生敬畏生命、感恩社会。中国医学教育家—马旭教授,为我校第二任党委书记,后调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教务长、副院长、副书记、院长等职务。马旭先生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蛇杖”:在战争年代他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于和平年代他守护人民健康,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培养医学人才;在身后他更是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赠给了医学事业……他的一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甘于奉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真实写照。在我们教学的标本中还有很多向马旭先生一样无私奉献、大爱无声的“老师”,分享他们的事迹旨在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练好基本功,传承大爱、传递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将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人民服务。

3.2厚植家国情怀、培植理想信念、传递科学精神,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结合相应知识点融入解剖学发展史、学科前沿、科学家故事、抗疫故事等,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3.2.1“糖丸精神”在神经系统学习脊髓内部结构——灰质时,通过脊髓灰质炎引出科学家顾方舟老先生的事迹。他在国家危难时刻舍小家为大家开始疫苗研发工作,并以身试药、以子试药,经过40多年的努力让中国在2000年成为无脊灰国家。他称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研制糖丸,但却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被人们尊称为“糖丸爷爷”。他虽已于2019年1月2日离世,但身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糖丸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3.2.1德高医精、开创先河在学习上肢肌、上肢的血管和神经时,向学生介绍“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教师讲述陈中伟院士长期致力于显微外科并开创世界再植外科先河的事例。1963年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为青年工人王存柏被冲床离断的右手进行了成功再植,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手术。该项成就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一起成为彰显中华民族能力的象征。陈院士一生共主持发明了6项断指再植术,并提出了国际显微重建外科界的公认的“断肢再植恢复标准”—“陈氏标准”。通过此案例的介绍,旨在号召同学们学习陈中伟院士不怕困难险阻、永攀科学高峰,以病人/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精神。

3.3培养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大健康理念,启发学生关爱患者、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

结合解剖学相应知识点,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相关的介绍,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进而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举两例:①在心脏各腔的学习中,通过导入案例——“未闭的心眼”(实为没有闭合的卵圆孔),开拓学生对于脑卒中发病的认知以及引起学生对先心病的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通过对卵圆孔未闭的介绍,号召学生要关爱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积极宣传国家对先心病的救治政策;通过对卵圆孔未必患者过去和现在治疗的对比,让学生大胆想象:当自己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卵圆孔的封堵术又将是怎样的进行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②在学习椎间盘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从生活中的现象——半弯腰持重导入介绍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诱因,进一步介绍发病原因,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措施,从而向学生传递大健康理念以及疾病预防、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意识。

3.4践行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或者教师自身的经历,言传身教。我校人体标本馆、断面陈列室的标本均由本教研室老一辈解剖学教师亲手制作。在解剖实习课,教师通过介绍实习标本的由来和制作过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珍惜标本、爱护标本,体会老一辈解剖学教师亲自制作标本的艰苦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求学以及工作经历,向学生传递踏实进取、精益求精以及责任与担当,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解剖教师以其特有的“福尔马林味道”[8],让学生牢记于心,成为其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育人空间

我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充分进行第一课堂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标本制作、思维导图大赛、绘图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总结归纳以及美学欣赏能力,拓展育人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创新方式方法,将其如盐入水般沁入学生心脾。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我们要让学生眼里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里有爱、有对知识的渴望、更有对未来的期许。作者贡献付秀美负责课题设计、组织实施和文章的撰写与修改;张乘云,刘东慧,李海艳负责思政元素的挖掘、课堂教学实施和总结;吴雪艳,付文亮负责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育活动以及第二课堂的开展和总结;谢红林协助课题设计与文章审阅;李英平负责课题设计、组织实施和审阅利益冲突所有作者申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及其报道。

作者:付秀美 张乘云 刘东慧 吴雪艳 付文亮 李海艳 谢红林 李英平 单位: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