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18 16:32:27

导语: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战。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国家将加强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开放合作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以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包括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肇庆、中山、江门、惠州、珠海)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国际贸易带来机遇与挑战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数据中心、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种政策的驱动下,广东省尤其粤港澳湾区的国际贸易相关行业发生了变化,相关改变既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贸易港口与国际物流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位居广东省,拥有悠久外贸历史与从事国际贸易的得天独厚地域优势。湾区内拥有诸多优良港口,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十强港口中,粤港澳大湾区就占了三席。港澳港口群是目前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当前,广东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以珠海港、东莞港等周边港口为支撑的世界级港口群格局。世界级港口群格局建设给国际货物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

(二)具有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现代创新产业基地与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构建具有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多个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产业基地(园区)。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重点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航运和国际贸易中心,将极大促进创新型国际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三)先进新型产业的冲击和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建设以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为主,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到冲击和挑战。随着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广大参与国际贸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在战略调整与转型中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战。

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全球重要创新中心、国际金融航运和国际贸易中心,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湾区对国际贸易创新型、高科技、高素质性人才需求加大,湾区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具有大数据、信息技术背景人才的需求增多

在大湾区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粤港澳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开发客户、客户分析、产品开发与定位、服务等越来越多环节依赖于大数据分析与信息技术。根据智联招聘大数据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中排名前三名的是制造、消费品和ICT行业(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电信服务、信息服务、IT服务及应用的有机结合),说明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消费品贸易行业,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创新型的具有大数据、信息技术背景人才的需求增多。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大幅增长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7.0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2%,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0.2%,实现连续4年增长。在对外贸易中,跨境电子商务增长迅速,人才缺口最大。2020年广东跨境电商货物贸易收支310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另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新增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电子商务”且含“跨境、外贸、进出口、外销”(简称“跨境电商相关企业”)的企业超过7.6万家。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尤其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新增企业增多,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大幅增长。根据智联招聘大数据分析及外贸企业调查,粤港澳湾区所需人才行业分布中互联网、电子商务类人才比例居第二位,其中跨境电子商务类型人才需求比例最大。

(三)跨境物流人才需求旺盛

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吞吐量位居世界前茅的广州、深圳等港口,已逐步形成世界级港口群格局。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加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建设国际物流枢纽,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和跨境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国际贸易规模稳中有涨,屡创新高和跨境电子商务增长迅速的情况下,货运吞吐量巨大,急需大批物流操作人才。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大批量、周期长的传统订货模式逐渐被小批量、频率高,速度快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所代替,物流方面快递、专线、海外仓等多种方式大量运用,诸多企业迫切需要精通跨境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

(四)具有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人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深入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将被现代、先进、新型的行业取代,商业运作与服务模式也不断转换和升级。经调查,用人单位越来越青睐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意识强的人才更能接受和适应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带来的改变,也有更开阔的思维来处理与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此外,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增多,调查普遍反映目前人才存在外贸实操性不强、外语能力不匹配、商务运营与项目管理等意识与知识不足、抗压能力弱等问题。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进行规划的理念与认识不足目前,诸多院校国际贸易办学模式与水平仍停留在旧的产业与贸易模式阶段,缺乏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中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政策与产业规划调查,没有根据湾区行业转型与国际贸易发展新方向对于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一些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跟不上湾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实际需要。

(二)校企合作互动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部分学院没有深入调查与了解粤港澳湾区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水平与能力,难以找到稳定优质的校企合作单位。有的院校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除了应付检查或任务挂个名,没有实际有效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同时有的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资金、体制与管理问题,与企业合作不顺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师资队伍薄弱与缺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队伍的教师大部分由毕业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及相关专业或外语专业人员构成,少部分由从传统外贸企业进入学校教学的人员构成,个别由其他专业教师跨专业实施教学。虽然很多教师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基础或者一定的传统外贸工作经验,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创新产业与基地不断建设与发展,新的贸易模式、平台规则层出不穷,具有跨境电商实际工作经验与创新意识的教师力量极度薄弱和匮乏。

四、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准确定位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未有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改变和企业需求制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跟不上湾区建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湾区建设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应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与行业转化升级需求,在国际贸易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粤港澳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国际贸易中心与港口物流中心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依据企业行业与岗位职能需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完善和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在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按照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拓展知识与技能规划设计相关课程。通用基础课程需设置企业管理、创新创业、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核心知识与技能除了原国际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外贸跟单、国际货运与代理等课程外,增加跨境电商实务、跨境物流、采购与仓储、跨境电商运营与管理课程;拓展技能增加大数据运用、跨境电商各模块相关实训课程。

(三)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

1.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及国际贸易行业发展趋势、湾区产业结构特点及人才需求,与各产业园区、创新中心、物流及贸易中心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选订、编制教材,对传统课程内容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了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重组。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构建双创型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校内构建仿真实训室,引入符合产业及企业岗位职能需求的实训软件或者模块,引企业入校,引产业入教,校企共建集教学、职业培训、经营实践等多种形式融合的立体化校内实训基地,以产业带动教学。3.深化学徒制、订单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程度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应与企业方不断探索和实践,深化“订单式”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出更多、质量更高、更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的高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推进订单培养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产教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师资薄弱及匮乏问题,可引进产业园区、创新中心

企业具有贸易实践业务经验骨干人员或专家到校兼职授课或者引进,增加双师型教师比重。鼓励校内任课教师到湾区内合作企业或优秀企业参加培训、利用寒暑假进行企业顶岗挂职实习实践;选派相关课程教师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办学卓越院校和港澳合作大学进行交流访学,把握最新贸易政策与开拓国际视野,学习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五)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加强湾区教育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利用地域优势积极拓展与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加强高校间学生的交流互动,引进优质课程,积极打造海外游学、进修与就业机会。

(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进一步发挥专业技能大赛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措施的推动作用,鼓励与指导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省级、国家级专业竞赛及业内举办的商业活动与赛事,努力创新“教”与“学”的方法,助力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胜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理论依据、现存问题及国际经验启示[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34(5).

[2]樊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路径优化[J].中国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学报,2019(6).

[3]李晓欣.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8):107-108.

作者:陈瑞玲 蒙宁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