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7:21: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全素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强化安全文化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从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角度、“大工程观”理念的人才培养角度和新工科工程教育新理念角度,阐述了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使工科学生具有优秀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必然要求。讨论了目前我国工科院校的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状况及由此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结合高等工程教育,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建设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架构。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安全文化;工科学生;工程技术人才
一、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中安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提出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人们福祉和健康水平,重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定位,其要务是培养出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强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创新人才。人才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安全文化素养,能保障工程和生产体系的顺利运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为此,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结合安全人机工程设计规划理念,使工科学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必然要求。(一)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需求。我国高校工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职业定位,绝大部分是成为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各类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行业项目和工程的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行管理等。随着现代产品项目和工程向高科技化、综合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门类的综合知识背景,以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许多非技术类的知识。因此,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并且具备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对工程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在诸多的复杂工程问题中,工程安全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为工程项目灵魂的工程技术人才,其工程能力和行为对工程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工程教育,在作为工程教育重要部分的工程实践教学中融入安全文化教育课程,努力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安全文化素养水平,是减少工程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二)““大工程观”理念之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要建立将科学要素、技术要素以及非技术要素相融合,并通过工程实践,形成具有集成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工程教育理念体系[1]。现代工程与生产体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个环节组成的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需要高效率地投入、运转和产出才能实现自己的功能[2]。“大工程观”的理念指出,由于现代工程体系的系统性、复杂性,对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一部分或单元,甚至个别节点出现微小故障,就会对整体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对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与调配。在工程教育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安全文化素质,有助于工科学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后,把安全人机工程思维和安全第一的观念注入其所设计的工程或产品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保障工程系统与生产体系安全稳定的运行。在“大工程观”的理念中,工程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是科学技术同文化精神的相互和谐与统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原料;另一方面,不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而且还要保护大自然绿水青山的安全,实现“自然、人、社会”的全面统一。安全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的一部分,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安全文化,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实现我国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既要懂得专业技术,还要具有工程安全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三)新工科工程教育新理念的需求。新工科建设究其实质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基点就是按照工程师的职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在各种复杂的现代工程系统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安全能力和安全行为对于工程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而他们的工程行为与其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接受的培养密切相关。在企业,不懂生产工艺技术是很难做好管理与安全工作的;同样,不懂安全技术,安全文化素养缺乏,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在工程与生产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其工程行为缺乏安全文化的保障,违背了安全文化的客观规律。我国虽然也在本科学生中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工程安全教育,但就总体来看,在工程安全文化教育方面,例如人才培养的结构、内容和方式上,还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安全文化素质,不具备解决复杂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快速建设发展和大规模项目实施的需要。新工科计划的推进关键在于对“新”的内涵的认识。而“新”的内涵首先表现在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新素养”[4]。为此,潜心研究工程人才的安全文化素养的培养方案,改进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对于降低和防止工程安全隐患与事故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状况
(一)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安全文化教育。作为各行各业核心骨干的工程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毕业于工科院校。从工程安全问题的本质上进行分析,由于现代工程技术越来越复杂,社会需要大量既懂得工程专业技术,又具有现代工程安全文化素养的高品质工程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工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进行工程安全人才的教育培养。可是,安全专业人才与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相比,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对工程所起的作用上,以及在工程中所处的位置方面,都不能满足我国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工程实施的需要。安全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尽管不具有培养专门安全专业人才的功能,但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必须灌输和体现人的安全需要,要把人的安全需要体现出来。在校期间接受过的安全文化教育程度,对工程技术人才其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科学生的培养结构上,系统性的现代工程安全文化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国屡屡发生工程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二)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安全文化课程设置。我国的许多工科院校仍然过于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现代安全文化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教育。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间必修课有二十几门,选修课也有十来门,但几乎看不到有关安全方面的课程,学校也没有结合专业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课程。从目前的教学过程来看,无论从课堂理论教学到工程实践训练,还是由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除了在工程实践训练的金工实习环节中,能够由有关人员讲一下实习要求和安全的注意事项外,在其他环节中极少能涉及生产和工程的安全文化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在高等工程教育中是十分缺乏的。这就必然造成高校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其本身在工作中不懂安全,不了解、不掌握其从事的生产作业中面临的安全问题,而且由于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缺乏,导致其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及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和隐患,不符合安全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理念。这与工程追求的本质安全观是完全违背的,也不符合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三)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安全文化实践。工程安全的实践训练是培养和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安全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社会实践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能够接纳高校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企业越来越少,全国许多高校学生的工程安全文化实践训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不能达到工程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前,进入实践阶段的工科学生,会被安排到对口的工厂企业进行入企实习和实践训练,现在这个过程有的被简化,有的被取消。学生入厂的安全三级教育也基本不进行了,工程安全文化的培养也被工厂日常的实习安全教育所取代,结合工厂生产实际的工程实践不再进行。还有,学生毕业设计中验证性、论证性的课题越来越多,软件仿真取代实物制作,需要进行生产和工程实践的设计性题目不断减少,与安全生产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等教学内容没法安排。这种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相脱节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
食品质量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食品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关系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各级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制度和措施,都要通过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体执行和落实。就食品监督管理员而言,职业素养是其监管工作内在的要求,是在监管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综合素质和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基地[1],是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重要学习平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1.1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分析检测、食品生产技术与管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标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有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监督、管理或者研究等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具备科学创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面向的是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即所谓的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职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1.2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必须把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并在择业过程中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就业岗位的能力和在岗位上发展的能力。职业素养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对企业而言,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其背后的内涵是员工的竞争,是员工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既是员工职业提升极其重要的条件,也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原动力。因此,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2.1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应建立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的岗位是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与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2.2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更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3将职业素养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行业岗位群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进行能力分析,设计对应课程,以构建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开发课程体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紧围绕着能力培养的目标,打破基于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要打破知识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建立技能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深入调查行业岗位及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分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的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从思想上树立培养职业素养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现状及对策探索
1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现状
1.1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高。从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似乎网络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比较便利的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作用更多是娱乐,许多时间被花在游戏和小说以及其他方式的娱乐上,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在网络素养方面,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群体,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注意网络言行,对于网络上的他人作为不会做出过激的言行,但也不排除少数群体会有较大反应,尤其是当自己遭到其他人的质疑与反对甚至是谩骂时,网络素养能力不够强的部分人群就会失去理智,与其他人在网络上进行谩骂和诋毁,不达目的不罢休,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把网络上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来,给自己以及周围的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调查问卷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没有网络。1.2网络安全意识水平偏低。在对于自身网络安全意识的认知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可以应对防范一般的网络安全事故。而且在我们的个体调研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网络诈骗、暴力等事件不大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尽管学校以及监管部门已经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给予极大重视,通过在学校内举办宣讲会以及防止展板等方式宣传,从问卷看来似乎都有效果。但是实际上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调查问卷显示,5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网络安全意识比较差或一般。大多数大学生自身还是不愿意主动去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鉴于网络诈骗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所掌握的防网络诈骗手段以及应对诈骗的能力已经远远不够,6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学习了解相关网络安全和素养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技能。此外,信息泄露、网络消费、“跟风”现象、网络诈骗、不良网站、网络暴力等也是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不强的表现形态。
2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不够。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打破,也给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问题。大学生很少关注网络安全,主要是因为高校对校园网络环境和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它们的重点都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对于网络仅仅是简单地开展与网络安全素养有关的活动。这些都说明网络安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管理与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管理机制。有一些高校对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教育并不重视,即使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管理机制,但是并没有实现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另外,有不少高校成立了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小组,但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职责分工,这使得它们只是以名称和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实现。一些大学在入学安全教育中只是发放与网络安全教育有关的宣传手册,或者邀请相关部门的人作一个简单的网络安全讲座,或者以海报和横幅的形式宣传。然而,这些宣传都没有形成真正强大的影响力。2.3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资源不足。据调查,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现在计算机课程教育已被全面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学生们参加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多是自学,就算是计算机课程教育也只注重操作技能,忽视了网络素养的培养。即使一些高校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但是过于理想化,大多数仍然局限于社团活动或者专家讲座等形式,严重脱离了实际需要。此外,很多高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少专业的教师,学校网络安全课程较少,社区网络安全活动较少,这些也导致了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安全这门学科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想牺牲课外时间来学习这些知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创办相关的课程或者参加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3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对策路径
3.1学生自身层面:注重培养网络安全意识能力。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没有很好的把控能力,许多大学生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许多方面还需要老师、学校、社会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加强心理建设,有意识地参加一些讲座、宣传会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素养能力,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遭到网络诈骗或者网络欺凌等情况的时候,要及时报警;同时,学会自我辨别和判断网络信息的好坏,避免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努力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抵制各种不良诱惑。3.2学校方面:构建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体系。建立工作队伍,开设相关课程,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针对于学校,当前最重要、最突出的应该是开设安全教育和管理课程。在高校中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当向学生传授一些抽象概念时,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丰富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有效地转化为可见的、可触摸的、可感知的、学生喜欢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哪些是不良网络信息,可以具体到网络购物、网络游戏以及网络上的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此外,也应该多开展关于网络安全相关的活动,例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网络安全及相关法律,同时也提防学生自身做出可能会损害他人的网络行为。高校还应提高学生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大胆创新和改革工作思路,努力将高校大学生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学校应该大力建设校园网,完善相关网络硬件,建立防火墙、网络监控等校园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及时处理校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开设有关网络安全的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处理简单的网络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和报告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3.3政府部门:营造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良性社会环境。3.3.1建立完善的网络惩治制度。大学生上网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法律法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让那些盗取他人账户、传播不良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不法分子明白,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违反互联网法律一样会受到严惩。只有严惩那些破坏网络环境的言行,才能创造安全、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3.3.2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高校之间的网络安全联动机制。政府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更应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公安部门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到高校向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预防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的意识,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信息。政府部门要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体制,建立由高校主管领导负责,教务处、党委、团委、保卫处等相关部参与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小组。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高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及成果进行评估,对高校教育内容、教育计划、组织授课等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逐步构建起了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长期经受网络文化熏陶,网络上蕴含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信息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迷恋网络无法自拔,对于虚拟世界中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西方世界中意识文化形态的潜在渗透以及遭受网络色情的影响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参与或遭受网络犯罪的案件频发,更是逐年升高,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趋势。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DigitalLiteracy),可以翻译为数位素养,是指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从通晓基本的互联网工具到网络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是网络相关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包括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心理健康素养、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素养等方面。网络媒介认知素养是指大学生对通过网络媒介所获取的信息的解读、辨别和批判的能力素养。网络信息使用素养是指大学生将网络获取的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对个体自身心理的认知、心理动机的管控和心理行为的调适等能力。网络道德素养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安全素养是指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对电脑安全的防护和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以及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等信息安全素养。
2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现状及意义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学习框架与实施路径
[摘要]荷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将数字素养列入学校教育的学习领域之一,并将发展学生数字素养和实践技能置于重要位置,以期学生更好地参与当下和未来的(知识)社会。荷兰将数字素养认定为一组关于基本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它囊括六个学习主题:数据与信息、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数字技术的运行与使用、数字交流与合作、数字公民和数字经济。荷兰从数字素养学习框架的顶层设计走向学校的具体实践,数字素养落地生花。
[关键词]荷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字素养
一、引言
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的数字化为信息化社会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数字化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欧盟提出的欧洲2020(Europe2020)发展战略中,欧洲数字化议程(AdigitalagendaforEurope)强调要增进所有欧洲公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与普及,特别是要采取行动支持普及数字素养。[1]数字素养教育是21世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旨在让儿童与青年掌握数字素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高效地、周密地进行信息处理,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高效发展且具创新性,走向均衡、健康发展的信息化社会。[2]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提出了《荷兰数字化战略:为荷兰的数字化未来做好准备》(DutchDigitalisationStrategy:GettingtheNetherlandsreadyforthedigitalfuture)。年轻一代要掌握良好的基本的ICT知识与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是荷兰学校教育数字化的战略发展目标。[3]荷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将数字素养列入学校教育的学习领域之一,将发展学生数字素养和实践技能置于重要位置,以期学生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数字素养是几乎所有职业共同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并且数字素养的内涵会随着ICT的发展而动态演进,学生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来应对社会的日新月异。数字素养,是欧盟自2006年提出支持欧洲公民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各个教育阶段都须重视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4]201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中等教育计算机科学委员会在《中等教育中的数字素养:21世纪的技能和态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的中等教育课程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委员会建议政府更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72 ̄的国家课程,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2013年,荷兰国家课程发展研究中心代表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厘清了数字素养的概念:数字素养是一组基本的ICT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的知识、技能与态度。[5]2017年,国家课程发展研究中心了数字素养的学习框架,涵盖“基本的ICT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四个实质性领域。2019年,数字素养开发团队《数字素养学习领域》,呈现了进一步完善的数字素养学习框架,阐释了学生在各学段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目标。本研究拟解析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学习框架与实施路径,以期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提供有益经验。
二、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解析
为深入理解荷兰的数字素养学习框架,本文从数字素养的发展愿景、实质性领域、学习主题、学习模块等方面进行解析。(一)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愿景。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愿景为:在课程中给数字素养一个坚实的位置,为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当下和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做准备。数字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长为(数字)社会中积极的、负责任的、独立的参与者。[6]数字素养学习框架[7](如图1所示),勾勒出实现数字素养愿景的内核要素与外核的教育总体目标之间的关联。数字素养向外提供机会发展学生关于“思考与行动,与人相处,认识自己,为社会、学习与职业、个人生活做准备”的更广泛的能力,指向总体的育人目标。数字素养的四个实质性领域(基本的ICT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和六个学习主题(数据和信息、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数字技术的运行与使用、数字交流与合作、数字公民和数字经济)向内指向数字素养的发展目标,意图培育学生成为具有数字素养的数字公民。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其他技术,能够掌握这些技术以获得信息并积极参与当下和未来的(知识)社会,即具有数字素养。[8]图1.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学习框架(二)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实质性领域。数字素养的四个实质性领域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旨在学生能够获得数字素养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学会以批判的方式思考和反思数字技术,学习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创新。[9]1.基本的ICT技能基本的ICT技能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数学逻辑运算和信息处理。基本的ICT技能的要素有:(1)掌握ICT的基本概念,识别和理解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应用程序、数字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功能;(2)使用互联网基础设备,识别和连接基本的硬件设施设备,使用设备和程序进行访问、存储和共享信息;(3)有效应用标准办公应用程序、软件应用,如文字处理器、演示软件、图像和视频编辑;(4)具有信息安全与隐私意识,安全使用互联网信息、在线交易,并意识到个人和他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基本的ICT技能是学生认识、参与数字社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会使用数字技术,运用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学生能够确定和分析信息的来源,系统地进行数字信息的检索并批判地选择,能够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与可用性。信息素养的要素有:(1)确定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2)制定信息检索策略,从可能的信息中选择最具可行性的来源,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3)获取和选择信息,通过检索获得信息、资料,选择可用的、可靠的信息;(4)信息处理,运用文本、表格等方式对可用信息整理、归类,分析与整合;(5)呈现信息处理的结果;(6)评价,能够对任务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相关性、有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在数字化资源来源丰富的数字社会中,信息素养强调学生对数字信息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使用数字手段实现有用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评价。3.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是在社会媒介化的背景下,学生具有媒体意识、媒体智慧,能批判地看待自己、他人的媒体行为;积极地、负责任地使用媒体,涉及安全和隐私的媒体行为能够合乎社会规范。媒体素养的要素有:(1)理解社会的媒体化,洞察媒体对个人、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2)理解媒体的社会功能,意识到媒体在传播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中如何发挥作用;(3)融合媒体素养、ICT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在使用媒体时,能够操作设备、软件和应用程序,保护隐私与安全;(4)创建媒体信息;(5)社会媒体参与和身份意识。在媒体愈来愈融入数字社会底色的背景下,社会媒介化对社会各领域的塑造是多元与深刻的,媒体素养强调学生要具备批判性的媒体意识,负责任地行使媒体行为,智慧地应对复杂变换的社会。4.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学生基于计算机的算法、程序和计算能力,以及ICT技术的支持,从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到分析、呈现结果的一种思维过程。计算思维的要素有: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可视化数据;分解问题;将问题抽象化;算法和程序;自动化;仿真与建模和并行化(同时进行多项任务)。计算思维为培养学生的过程思维赋能,强调以计算机算法思维思考,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三)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学习目标建构。数字素养的四个实质性领域勾勒出培育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概念域。基于概念域的蓝图,数字素养囊括的六个学习主题及其学习模块[10],从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认知水平深度、自我意识等方面具体阐释了学生在各学段的知识、技能与态度。1.数据与信息数据与信息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从大量数字资源中收集数据和信息并经过信息处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资源愈发丰富,数据和信息的产生、复制、更新、传递、访问量激增。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功能和操作,使用数字应用程序访问、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收集、过滤、存储有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可视化、评价。学习模块包括:(1)从数据到信息,掌握数据的检索、选择、可视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2)学会处理数字数据,以及掌握更大范围、更抽象的数据应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字体验,要求学生能做简单的收集、分类和存储数据,形成多元的数字世界、数据的具象感知。中学阶段强调提升学生数据与信息的结构化能力,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与批判意识,有意识地将数字技术关切到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2.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要求学生意识到数据共享存在安全隐患与隐私风险,要有意识地增强数字安全、保护数字隐私,能够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或设备被不良使用。网络资源开放共享,用户在使用数字资源、数字技术时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涉及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学生必须意识到数字安全和隐私的重要性,学会负责任地存储、共享数据,能够遵循法律法规,采取恰当的安全措施应对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学习模块分为数字世界中的安全和数字世界中的隐私。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数字安全与隐私的意识,要求学生能使用密码保护账户信息。中学阶段逐步提升学生辨别、防护、应对安全隐患与隐私风险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共享行为合乎法律法规。3.数字技术的运行与使用数字技术的运行与(创新)使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字技术运行的基本原理,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人既是技术的使用者又是创造者,学生有必要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程,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将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与创新。同时,学生要意识到数字技术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能从社会、经济、伦理等方面批判地审视数字技术。学习模块包括数字技术的交互与创新、控制与创新。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应用创建简单文本、音频、图像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思维完成简单任务。中学阶段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强调创新性、编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利用计算思维解决复杂问题。4.数字交流与合作数字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批判地使用数字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数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人与设备之间的多维联系网络,学生能够掌握数字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意识地、批判地、负责任地运用数字媒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学生深入了解数字交流与合作在不同背景下发挥的作用,在交流与合作中发挥和利用数字技术的创新与价值。学习模块包括:网络、数字交流和数字合作。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字网络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体验数字通信交流,能进行简单的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中学阶段逐步提升对学生创新地利用数字技术组织合作项目、创建数字产品的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建立与维护合作网络,在合作中自我反思,关切数字合作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5.数字公民数字公民是指学生具有数字素养,基于民主社会的自由、平等、团结的基本价值观,以批判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参与数字社会。学生参与数字社会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要秉持基本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反思作为数字公民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多媒体资源,学习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批判地、积极地应对多媒体信息对多元化民主社会的影响。学习模块包括:数字化公民和数字身份。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字身份的认知,使学生能塑造自己的数字形象,识别和尊重他人的数字身份,辨识多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中学阶段强调培育学生数字公民的基本价值观,使学生批判地认识媒体信息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等色彩,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成为具有批判意识、负责任的数字公民。6.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批判地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应用参与经济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经济活动创造了新兴形态和商业模式,如在线支付、数字平台经济、数字化形态的货币。用户数据的经济价值让人们既是新型服务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学生要认识到这些新变化,积极地、批判地参与新兴形态的经济活动,并能够利用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探索可能的选择方向。学习模块包括参与平台经济和数字营销。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参与、体验简单的经济活动,了解数字广告的不同类型、用途及个性化特点。中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深入认识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营销新形态、新模式,以及用户数据的经济价值;批判地认识数字平台经济活动的机遇、风险,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有意识地将数字技术关切到未来的学习与职业的选择。(四)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分布特点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在学段上垂直分布,在各学习领域中水平统整,各学习领域合力发展学生在数字素养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分布特点。荷兰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覆盖九个学习领域:运动与体育、公民、数字素养、英语/现代外语、艺术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荷兰语、算术与数学,各学习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数字素养广泛地分布于其他八个学习领域,与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既融合也关联。如数据与信息的模块“从数据到信息”的学习目标也体现在其他学习领域。与之关联的学习领域有:英语/现代外语[11];人与社会[12];荷兰语[13];算术与数学[14]。数字素养的学习目标与其他学习领域(除运动与体育)之间相互关联,既突出数字素养学习领域的主导作用,也形成培育学生数字素养的跨领域学习合力。
如何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根据当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尝试探讨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有道是“少年强则国强”,培育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体育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希望文章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有效意见。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身体素质
1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认为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大多数体育就是对于体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还不熟悉,但是从重视程度来看确实越来越重视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践行核心素养,一直以来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兼顾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让教师成为主体,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就将两者之间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了培育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红利,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德才兼备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
2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策略
2.1提升体育老师的职业素质与责任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喜欢玩耍好动,但是身心发展不成熟,因此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许多事懵懂无知甚至不了解,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一旦遇到危险不知道避让。因此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体育老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责任心,在课堂中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凭借快速的反应以及过硬的本领,遇到事情冷静果断,不慌不忙,履行自己的职责,能够及时的处理一些意外状况,帮助学生脱离危险状况,解决安全事故。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上的课是游泳这一项目,在上课前我们就是应当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游泳的常识以及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如果只是老师单纯的灌输知识,学生可能不会在意效果不佳,但此时我们能收集一些网络上的视频或者整理一些图片,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图片和视频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研演练一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当然,学生在下水游泳的时候,我们就是还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在游泳时要多次强调游泳的要领,注意安全,留意每个学生的动向,采取相应的解决手段。2.2优化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首先,我们要想在课堂中生的文学素养,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家长、学生,甚至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并不重视,认为这只是一个游戏的课堂,因此,我们必须要突破这种固有的观念的,从自身做起,通过专业的学习,优化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认为我们这是自身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由学校和教育部介入,大力开展培训体育老师的工作,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造传统的观念,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提升体育素养。例如,我校就开展了体育拓展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动力。其次,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拓展训练活动的安全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我们必须要重视安全,第一强调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在体育锻炼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我们需要及时的注意并且排除隐患,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小学生阶段,对于一些安全知识认识不足,无法及时应对危险,因此我们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保护学生的个人安全,实际一些安全系数度高的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提升自己的体育核心素养。2.3以生为本,注重德育渗透。每一个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或社会经历对于体育运动并不那么热爱或者运动天赋并不强,学生本身拥有的运动能力也不强,所以说这个时候体育老师就要尊重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现如今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说对于体育课堂是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可是体育课堂是需要竞技的,竞技导致的结果就是比赛有名词,所以说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比赛成绩不理想,甚至在落后或者比赛表现不好得到别的同学的笑话,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消极,变得慢慢对于体育课堂变得不上心了,变得不喜欢参与甚至逃避,所以说老师要正视个体差异,面对体育成绩好的要表扬来带动别的同学的上进心,同时面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也不要冷嘲热讽,反而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例如,跑步训练中每一个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细胞不一样,有的学生能轻松完成,但是有的学生完成起来特别痛苦,所以说老师面对落后的学生不应该责骂,而是在耳边鼓励他们:“你可以的。”给他们勇气继续完成下去,同时在面对跑步有进步的学生要当着全班的面表扬,树立信心,让他知道他在进步。体育老师在面对在体育比赛失利的学生比较沮丧时,要积极对他展开教育,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积极地指出来,同时还有对他进行鼓励,做到不气馁。
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2016级护理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1)处于临床实习中后期;(2)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3)已完成护理学基本课程学习。1.2方法。1.2.1研究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护生性别、年龄、学历、目前所在科室、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医院等级等。(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中文版)[5]:该问卷由周宏珍等将美国的医学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调查问卷(MedicalStudentSafetyAttitudesandProfessionalismSur-vey,MSSAPS)翻译而来。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1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1~0.90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包括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专业问题陈述和实施安全行为意向6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安全态度越好、职业素养越高。1.2.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问卷星,将问卷二维码交由班主任发给护生,采用统一指导语,使护生在充分理解各条目后匿名填写,之后直接传给研究者。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37%。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F检验及t检验,专科实习护生的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中,以女性居多,占98.25%,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占76.49%,实习期间未发生护理差错的占81.40%,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为父母或他人建议的占54.39%,见表1。2.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6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实施安全行为意向、专业问题陈述,见表2。2.3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性别、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医院等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2.4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针对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总分为因变量,性别、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及实习医院等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及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进入回归方程(P<0.05),可解释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85.2%变异程度,见表4。
3讨论
3.1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6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实施安全行为意向、专业问题陈述。在本研究中,护生安全文化及团队文化维度得分较高,这与段懿[6]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生关于患者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得好,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室人员的帮助,及时解决相关护理问题。护生专业问题陈述维度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护生刚进入临床,在工作过程中只是单纯完成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并且由于担心发生不良事件后被惩罚,从而影响实习甚至护理生涯,对发生的护理差错不能及时上报;在与医护或患者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技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部分患者虽然对医学知识不了解,但会根据网络查询结果加以理解,致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患者认知与护生操作不一致情况。因此,在实习前要加强护生患者安全教育,强化专业知识学习。3.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姜艳鑫[7]的研究结果一致。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影响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这与吴小婷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本研究中,因父母或他人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占比较大,大部分专科护生因就业情况而选择护理专业,对专业了解得不透彻,并且由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增多,护士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质疑,价值被贬低[9],因此对该专业的职业认同度低,严重影响了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护理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护生对这一职业的认识,重视护生职业兴趣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结果显示,53名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过护理差错,其患者安全态度及职业素养问卷得分与未发生护理差错的护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实习护生操作不熟练,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护理工作基本安全概念与沟通技巧等有关[10]。由于护生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法律知识,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因此,在进入科室前培养实习生护理安全意识等是实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1]。在带教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护生及时提出问题、反馈问题,加强与带教教师交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及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白煜峡[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白煜峡等人将JCI标准引入护理安全文化建设中,鼓励护理实习生报告医疗护理错误及其他异常事件,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实习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及防范能力,从而提升临床护理实习质量,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护生通过参加患者安全态度培训,掌握基础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安全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教学医院及医学院校要注重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开设相应课程,防止一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不断提高护生安全意识及职业素养。
小学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改变物理课程传统的灌输式集体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接地气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既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生活化研究;实效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
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反思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学都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1.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大专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因此小教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把生活现象有机融入物理课堂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小调查、撰写科技小论文等设计作业,进行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丰富了物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其他课程教学也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从而摒弃照本宣科,推进联系生活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各门课程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夯实了小教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而“生活化”的内容教学则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从而拓宽了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夯实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2.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从生活化教学内容入手,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生活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处于一个自然、和谐、放松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由地讨论、自主地思考、自信地解疑、自觉地把物理回归生活,联系社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生活化教学环境中,打破绝对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角色,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无形之中提高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为“成长为合格的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奠定基础,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3.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完善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提升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素养。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理应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有”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导,更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锤炼。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了“从自然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完善学科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把人的生活离不开的自然和社会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实现做到“有扎实学识”,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培育自己的仁爱之心,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感素养,促使自己将来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守底线,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情感价值目标。
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模式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学中落实。《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科学素养是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还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主力军在学校学习时就接受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训练,参与生活化实践,能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打下坚持的专业基础。2.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的重大任务,科学素养是他们必备素养之一,这就要求应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而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生活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对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培养正确全面的科学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并让他们懂得如何教育培养下一代,实现科学素养的传承。这为实现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为加强从事少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3.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实验、探究、讨论等;提供比教室、实验室更广阔的学习场所,如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提供更充裕的时间,课上和课下,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综合的科学教学方法,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作业,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又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4.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会将来如何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具的开发与制作。教学具是教学活动中供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所用的器具和材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离不开实验与探究,科学实验与探究离不开教学具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学生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教学具的开发与制作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还不具备较好的小学科学课所必备的实验条件,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制作一些简易教学具,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中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出于此目的设计的。5.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会将来对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室等各种资源和校外的各种可用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从物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参与教学活动,必然要接触和运用到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为将来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打下良好基础。6.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增强实验安全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实验和探究活动无论大小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包括实验材料安全、实验操作过程安全、实验器材设备安全。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生,安全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学生所亲身经历的实验多、探究活动多,接触使用的材料多,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作必要的提醒和要求按操作规定操作),为他们在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三结语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通过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参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物理知识、规律的探究,既创新了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了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体学习阶段的启蒙期,很多家长和教师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小学教育。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较少、思想单纯,所以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方面相对淡薄,而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在校学习的监护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小学的学习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自立自强,争做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在此,本文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角度和大家谈谈二者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的教育,学生在成长中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其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学生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需及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
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育,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在实际的互动活动中,班主任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清晰地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进行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学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性、系统性地辅助教学。例如学生心态开朗、性格好动,那班主任可以利用其心态和性格采取激励式教学,鼓励其努力学习。同样,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实践互动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学生和班主任创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1]。2.德育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风貌。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较宽泛,其不仅要求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同时还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养,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关于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有必要,也必须在学生的成长学习中逐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会意识。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细节,深度剖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心理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辅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态,建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涯中通过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树立自我正确的人生三观,逐步提高自我个人的综合素养;同时,在不断的德育学习中,对于我国的道德法律意识逐步得到提升,自我的责任义务感也会得到强化,从而在日后的社会学习中为自己做好知识积累。3.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危险意识不高,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国家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一安全负责人,班主任有义务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情况会有自我的判定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危险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学生可以快速地进行防范或采取相关措施,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强自爱的保护观,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治意识。学生在漫长的学习成长中,只有自强自爱,才能做到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因此,小学生必须在不断的安全学习中培养自立自爱的保护观,保护自我,健康成长,为家长和教师减轻不必要的担忧。4.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践行新课改理念的积极配合。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新课改教育目标的亲身践行和积极配合,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和教育者,我们需及时转变自我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全力支持并配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改革,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做好榜样,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全方位优秀的青少年为教育目标,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做好培育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现状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目前,随着信息安全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满足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加快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迫在眉睫。加强建设信息化安全学科专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合的信息安全人才,是解决我国目前信息安全人才缺失最有效的途径。信息安全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1]。它涉及通信、控制、人工智能、加密、计算机科学、数学、系统工程、法律、管理等学科,信息安全也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实用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CDIO工程教育模型是国际工程教育领域新的突破,其成就备受人们关注,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一种构思、设计、实现和操作的教育模式,并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钟摆现象、朦胧的培养目标、不那么突出的特点、低就业率等现象。本文借鉴国际教育机构提出的CDIO模式,结合我国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要求,提出IS-CDIO(InformationSecuri-ty—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基于IS-CDIO教育模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岗位技术能力为出发点,以服务实际工作过程为主导,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培养方式,构建与岗位要求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一、IS-CDIO模式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在国际上被很多国家推广,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教育工程培养模式。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研究创立。2005年,汕头大学对CDIO工程教育进行研讨并加以实施,取得显著成绩,在200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CDIO成员的高校,是教育部极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2]。它代表了从想法、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IS-CDIO人才教育模式是在CDIO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阶段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的全新信息安全教育模式。其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于一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地、各环节有机联系地学习和研究,主要分为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实际应用的过程[3]。IS-CDIO已经注意到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教”和“学”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做”。该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项目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IS-CDIO教学模式用于一些学校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分析是基于IS-CDIO模式的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来构建的[3]。分析的质量结果将会影响到课程体系开发,为避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失败,由学院组织专家,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通过对企业、行业调研和同行教师沟通和交流学习,确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网络安全管理、IT取证分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测试、信息安全工程师等岗位。对职业岗位的主要任务及考取的相关证书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三、IS-CDIO模式下信息安全专业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