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22:5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徽建筑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创新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文学教育公共选修课教改探索和实践
在工科院校中,随着学习专业的不断细化,学生所接触的人文课程比较少,导致知识面狭窄,精神平庸化与冷漠化,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教育。文学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公选课)在实现文理渗透互补,开拓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调节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火花,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等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特色,土木建筑类专业本身对文学素养有着特殊的需求,它需要把文学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审美性、人文精神贯注进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出有品位的建筑艺术作品,因此开设文学教育公选课程非常必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自2005年始至现在开设的文学教育公选课程有:大学语文、《红楼梦》导读、金庸作品欣赏、文学名著与影视欣赏、影视与当代文学、文学与建筑艺术、走近鲁迅、世界经典科幻作品赏析、法国小说欣赏等。这类课程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满堂灌,多年级多专业的大班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或者体现不出多媒性或者过分追求多媒效果,以写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抄袭现象体现不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这些问题造成文学教育公选课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文学教育公选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推动这类课程可持续发展。我们近几年进行了以下的改革探索。
一、根据课程特点,更新教学内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研究
现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消除传统技术引发的全球问题,就必须引入新型技术。于是“生态技术”概念作为人类反思传统技术观和重新选择的结果而诞生[1](P14-20)。而且,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越来越引起人们对于生态技术文化的重视和关注,而且也促使学界对于建筑生态技术的探索与探讨。徽州传统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建筑艺术文化领域中独具一格,它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而且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技术思想。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徽州传统建筑研究,汪斌、罗磊等分析了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和空间、艺术特色及美学价值[2]。刘丽丽等论述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技术以及传承与创新[3]。赵佳蕙、吴楷琪论述了徽州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4]。黄炜、颜宏亮阐述了徽州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5]。不难发现,学界对徽州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生态技术策略探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欠缺,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整体性地认知、把握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在生态优先的视域下,从技术层面进行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的系统研究,从而为其生态建筑学理的补充和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与营造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徽州传统建筑材料选取的“生态性”
资源对于建筑来讲,是其建筑建造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自然资源,能给建筑匠师提供不同表达建筑形式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给人们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徽州建筑材料丰富,盛产松、杉、柏、椿等优质木材,又产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群山之间不乏适合烧砖制瓦的黏土和包括石灰石在内的各种石材[6]。这些以木、竹、石为主要材料资源都是就地取材、便于交通运输的天然材料,所以它们成为徽州传统建筑“适者生存”的最初选择。纵观徽州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历史脉络,我们发现,聪明的徽州人在建造建筑过程中,善于发掘与利用本土的这些生态资源,充分掌握了生态选取技术。也就是说,首先在徽州传统建筑营建材料的选取上,徽州先民较多选取本土的生态资源,然后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特点与特性和结合特殊的处理技术,最后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效用,达到了生态环保的使用。通过对建筑材料资源进行生态选取,一方面使得徽州传统建筑具备良好的环境性能以及提高了其经济性。例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及其室内装饰材料,多以当地的木材打造,有效地促进了通风散热和降低湿气。换言之,通过利用天然材料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舒适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既是自然资源在本地域的充分使用,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实现其自然资源的绿色选择、绿色流通与绿色使用,又是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还实现了徽州传统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另一方面,生态选取之材赋予了徽州传统建筑丰富的情感。通过借助于当时的建筑匠师之手,实现了由建筑材料向建筑形式的转化,最终以所创造的立体建筑形态表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并能够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由本土天然材料所打造出的十分接地气的特色“品味”产品。还有,某些建筑材料的技艺发展成为一项兼具科学与技术的艺术,如木雕艺术、竹雕艺术与石雕艺术,拓展与促进了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由于所选取的材料来源于本地域自然环境,又表达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本地域内自然材料不同位置的“移植”,依然反映出的是本地材料的气息和特质,使其徽派建筑的“地方味道”更浓和特色更加鲜明。总之,徽州传统建筑中的资源生态选取技术,是历史上的徽州人针对徽州地域自然资源的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与不断尝试利用之后所生成的生态选取智慧,以此形成的生态选取技术。就其技术视角而言,徽州人选取材料之精、选取材料之巧与选取材料之妙,不仅为选取徽州传统建筑营建资源,提供极为有效的、合理的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时也补充与完善了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体系。
二、徽州传统建筑环境选择的“协调性”
地域建筑营建活动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协调的结果。以徽州传统建筑技术来看,其营建过程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特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协调技术。对于环境而言,徽州传统建筑营建主要需要适应协调气候环境、地形与水系环境三个方面。徽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偏少,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低,云雾多,湿度大[7](P4-38)。为了采光、避寒、消暑、排水和防潮,徽州人民积极地通过营造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采取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手法,来进行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从而既创造出建筑内舒适的环境,又达成了建筑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与和谐以及互补与共生的环境系统。而且无论是徽州传统建筑的整体建筑外观还是建筑局部形式,都诉说着建筑与环境对话故事,潜藏着建筑与环境协调的技术。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井技术就是与环境协调的典范。天井的设置是根据徽州地理环境待点,它既较好地解决了人字形屋顶大体量建筑瓦面纵向延伸长、排水速度慢的问题,缩短了瓦面纵向延伸,具有较强的内向吐水功能,又解决了因体量大,室内通风透气采光条件差等问题,使室内能够有效地散湿,通风,采光和接受日照[6]。显而易见,天井技术的设置和使用实现了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协调,也是徽州传统建筑中的生态协调技术的直接体现。同样,地形和水系环境也是徽州传统建筑营建所需巧妙处理和协调的重要方面。徽州境内,屏峰峻哨、岭谷交错、丘恋纵横,这里有高山、低谷,也有平原、盆地。其四周的水系也十分发达,河网密布,总体呈现出“山环水绕”的地貌特征[8](P7-28)。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徽州先民通过与地形和水系环境的生态协调,实现了自己建造理想家园的诉求与愿景。而且这种生态协调技术在徽州民居建筑选址和村落布局上得到了具体的使用和彰显。在民居建筑选址上,徽州人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协调建筑与环境要素的不同关系,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或枕山傍水,或倚山跨水,既有地势高爽,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为屏,坐北朝南,得背风向阳、朝向良好之利,还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难之虞[6]。如此,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徽州传统建筑主体部分的民居建筑选址不仅是生态协调技术的全力应用,还以此表达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哲学思想。由于徽州古村落布局与地形和水系环境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那么徽州人在古村落布局中是如何利用生态协调技术,并做到适应地形和水系的变化,合理布局,创造适宜居住环境的呢?宏村古村落的布局就是能够体现生态协调技术的较好例子。众所周知的宏村“牛形”布局,是历史上的汪氏先辈们,根据地形和水系条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所创造的总体规划:雷岗山为牛首,古树为牛角,民居群为牛身,邕溪为牛肠,月塘和南湖为牛胃,而绕村山溪上的四座木桥则为牛脚。村落四周青山黛峰、稻田相连,整个村落就像一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村落与大自然相互渗透,人作天成、浑然一体[9]。另外,通过协调宏村内部水系和外部水系,使得村内外水系互动,不仅协调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更加便利,还借助村落水的灵动调节每家每户的微气候,滋润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正如汪氏第九十五代孙汪森强先生《水脉宏村》书中所言:“六百年家乡水,淌着文化智慧,和着吉祥快乐,一块儿流进了《水脉宏村》”,又言:“宏村汪氏理水的宏图、治水的胆识、蓄水的精明,疏水的智慧,无一不诠释出‘人’与‘水’的相互关系。”[10](P1-10)为此,地形和水系环境成为宏村布局规划所必须进行生态协调的重要内容,很明显,这也是徽州先辈们为了适应环境,采取千变万化的生态协调技术,来适应自然地形,利用和改造水系,创造优美生存环境的历史印证和缩影。可见,徽州人民积极适应地形与水系环境,依托协调技术巧妙处理建筑与地形、建筑与水系及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其建筑融于自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由此,这足以证明生态协调技术在徽州传统建筑营建之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形态的架构和文化的生成。
三、徽州传统建筑构造的“合理性”
地域文化重塑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牌坊满族回族少数民族村寨概况
牌坊乡满族回族少数民族村寨属于合肥近郊,2013年牌坊民族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试点村”,距肥东县城仅7km,距合肥新桥机场50km,距合肥高铁站10km,安徽省唯一多元民族乡镇(回族、满族),600多年的满族村寨遗址。
2牌坊乡满族回族少数民族乡村地域文化
特定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一个集体的历史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点[1]。牌坊民族村人口以满、回、汉三族为主,满族人口居多,回族人口较少,因此牌坊民族村具有满、回、汉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文化丰富多彩。牌坊乡全省唯一的“汉、满、回”多民族乡镇,安徽省满族人最集中的区域,全市拥有的唯一少数民族村,牌坊特色村被申报为3A级民族特色村旅游景区。2.1民族文化资源目前主要的民族资源有千柳村遗址、古牌坊、古清真寺以及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和民俗节庆等。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以及民族大团结的精神。2.2满族回族风格建筑牌坊乡满族回族少数民族村现状建筑主要有满族风格建筑、回族风格建筑和普通乡村民居3种,满族与回族风格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3牌坊满族回族少数民族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代文明对地域文化的瓦解,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输入,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乡风民俗受到影响和异化[2]。通过实地访谈发现,少数民族文化被汉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向往现代繁华的城市生活,外出打工,认为现代城市文化更好。部分村民受城市化商业化影响,对保护原有传统民族文化漠不关心,漠视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当地居民不能以主人翁身份自发保护民族文化,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了解与继承,较难形成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具有吸引力或影响力的民族民俗遗存或建筑遗存,区域少数民族汉化严重,且历史原因失去大量本土风情。3.2旅游资源保护不足,开发深度不够。古牌坊、千柳村、清真古寺等特色资源均无古迹留存,历史文化缺乏物质载体,资源开发停留在初级的观光型模式,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型和传承型项目开发不足,缺少本土风情与民族特色的体验活动。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品牌项目,未能充分传承与发展满族回族特色美食文化,缺少品牌餐饮店。现状资源保护状况较差,面对需求日益提高的游客,最大化利用民族资源,开发何种旅游产品成为最大的挑战。3.3乡村活力不足,生态文明失衡。牌坊乡少数民族村庄人口流失,活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少。人口流失较严重,导致村庄发展缓慢,大力发展各项产业的同时也会引起人口回流。水系现状较差,护坡损毁,绿化杂乱,宅前绿化种植随意或空置,公园绿化和农田绿化没有合理利用。3.4旅游设施不完善,缺乏人文关怀。县城与市中心都相对较近,但部分道路未修通,延长了路程时常。部分道路硬化不足,内部交通未成系统。缺少酒店、特色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旅游配套设施缺乏人文关怀与本土情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摘要]为培养符合建筑设计行业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新工科人才,综合分析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了“一路线,二并重、三结合”的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以工程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重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优化“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的教学内容。并从考核权重分配、考核点设置、评价指标细化等方面,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评价,保证有效评价效果。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工程项目;课程建设
在新技术背景下,当今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我校紧密结合安徽省地方经济需求,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人才,依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筑学等专业,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经过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于2015年获批建设的新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工程设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1]。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经过三届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成形的教学大纲和考核体系,建立了简单的实验条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2]。
1.1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差距明显
建筑史教学的趣味性与延伸性
摘要:着重对建筑的个体造型,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配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从教学的趣味性和对专业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单调的教学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文化;趣味性;专业;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遵照教材为线索,着重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建筑做着重讲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虽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却很难进一步理解建筑与其当时的文化传统,政治历史的联系,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结构、材料、空间,它又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若在教学中只是对建筑结构、空间特点等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建筑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融入,则会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认识到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课程中处于盲目无序、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又由于较多的文字理论讲解,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上课没有积极性。在严肃的建筑史教学中增加学习趣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与建筑史实的融合
一座伟大建筑的产生,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建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域风俗以及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所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单方面围绕着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造型,风格特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则显得教学思路比较单薄,缺乏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很难多层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难以理解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渊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文化,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缺乏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与单薄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建筑史教学虽不能主动扩展为文化史,但可以将一段时间的建筑成就,发展特点融入当时文化传统的框架之中。以教材为主线索,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甚至名人轶事等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学生对建筑造型,结构特点等建筑本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史实理论自然也能轻松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探究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
摘要:工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业厂房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随着建筑观念的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厂房正面临着又一次大的发展和机遇。现代工业厂房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厂房,新时期的工业厂房设计除了考虑功能的实用性,还应以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赋予建筑以高科技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特性,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厂房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
关键词:工业厂房;方向;设计;趋势
长期以来,工业厂房设计被广大建筑师忽略,导致了不少缺乏系统考虑的工业厂房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破坏。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工业厂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研究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所以工业厂房的设计本质是在创造一个生产和生存空间。我们应当从工业厂房的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间的发展中寻找规律,把握工业厂房的时代脉搏。
一、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生产正以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对工业厂房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个造型活泼生动的、洁净优美的现代化工厂在祖国的工地上展现出来。业主为创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大对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问的人性化投入,在工业厂房设计中更加考虑了人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工业厂房体现出来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厂房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轻人得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工业厂房空间环境与人相融合,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民间故事对文化景观建筑的影响性轨迹
摘要:民间故事对池州文化景观建筑符号形成的影响轨迹,是在实体艺术的社会作用中进行的不均衡时间传播。文章研究了池州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及其影响下的人文景观建筑实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民间故事对池州文化景观建筑形成的影响性轨迹。
关键词:民间故事;池州文化景观;影响性轨迹
《易经》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至上,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1]”。建筑是静态的容器,透过建筑实体可直观地了解一个城市的制度和文化。由汪靓所撰写的论文《徽州民间传说研究》[2],以及程梦稷撰写的《在地化的“非遗”话语—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3],较好地说明了国内关注研究民间故事文化及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性。文章通过研究民间故事的发展方式和传播特点,总结其对池州建筑符号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反射区域。民间故事是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通过一定的民众内在世界折射出建筑外在世界,并使其构成一定的建筑母语符号体系。池州地方建筑在形成地域特色语言时,民间故事在其发展成形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性和时续性。除此之外,民间故事本身的传播特点对池州建筑符号体系形成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转化形成交叉式发展的轨迹。
1池州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及特点
1.1传播方式池州地域资源丰富,本土文化的传播除了书院、乡会、家族传授等较为正统的传播方式,民俗文化中简易民俗事件记载及祭祀等艺术行为载体记录的民间故事,通常运用较为直观简易的理解方式进行传播,口述和故事小册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1.2传播特点池州民间故事由于受到民众的农耕、侍茶和佛事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为了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故事的创造类型和内容常围绕“牧童遥指杏花村”、昭明太子、秀山传说等精神世界进行构架。由于民间故事本身受众群体类型的特点—民众文化水平不均衡性和年龄段跨度大,其传播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多样性。在时间的传承过程中,民众理解的不统一,或者口述过程中内容的删减和更替导致多版本的多样性。第二,不均衡性。千百年来池州地域版图不断变化,使得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的不均衡性。第三,传播时间长短。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朝代更替及民众观念转变的因素,会出现时间的间断,而导致有的民间故事传播时间较长,有的民间故事传播时间较短。第四,传播强弱。不同时期的民众对故事内容会不间断地进行细节添减。美好生活和坚毅品格的故事传播数量较大,其他封建思想的民间故事传播效果较弱。
2民间故事对池州人文景观建筑形成的影响性轨迹
传统建筑当代城市表达论文
摘要:商业步行街兼有商业性和休闲娱乐性,它既要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又要体现其的娱乐休闲性特色。建筑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手法,使得现代与传统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同时注重简洁、朴实和高品格,而不在于材料、装修的豪华及过分做作的造型。本方案设计将定位于突出商业步行街特殊性,体现其实用性、兼容性与高效性,同时应节约土地和成本,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营造宜人的商业氛围。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中国传统建筑;城市表达
Abstract:Therearecommercialandrecreationalinthecommercialstreet.Itmustconstructthestrongbusinessatmosphereandamusestherecreationalfeatures.Itmakesthemostofthe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selementinthebuildingdesign,andmakemodernisgoodwithtraditiontocombinedtogetup.Atthesametime,wefigurethatit''''simportanttopaymoreattentiontothetersenessandsimplicityburtheluxuryandoverdoing.Moreover,wegiveprominencetoit''''spracticability,co-Mpatibilityandhighefficiency.What''''smore,wealsonoticethathowtoeconomizethegoundandthecost,howtotakefulladvantage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howtoconstructapleasantcampusenvironment.
Keywords:CommercialStreet;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CityExpression
1项目概况
武冈市位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脉东麓、南岭山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总面积1549km2,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km2。有苗、侗、仫佬、回、瑶、壮、土家、满、蒙古、黎、白、水、高山、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74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提出采用跨学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通过组建合理的师生团队,严格管理制度,优化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并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资源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中,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学生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设计阶段所考查的是本科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也客观上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更是反映出了所在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需要和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等专业互相配合。传统毕业设计模式采用的是一名教师对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学生独自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课题。而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来说,由于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得不到其他专业知识补充,不利于将其培养成综合型应用人才。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特点,在传统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如果能采取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多位教师一起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不仅有益于各高校和各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实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探讨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实践意义。
1联合毕业课题设计的内涵和实施方案
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采取跨学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首先指导教师需要和相关专业如给排水、暖通、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来解决毕业生在工程设计类课题中遇到的一些跨专业问题。同时,在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跨学校联合毕业设计,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课题进行联合指导。在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可以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也学习了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体会到其他兄弟院校对毕业生的培养方法和技能要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就业市场上对毕业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1.1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想要高质量地完成联合毕业设计,必然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各专业的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设计经验。对建筑电气专业进行跨学校联合毕业设计指导时,各学校再安排一位教师作为负责人,负责初期的工作进度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定期组织会议,解决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检查学生毕业课题进展;在毕业设计结束阶段,负责人还要综合各专业、各学校制定的毕业设计验收要求来审核设计图纸和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按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并负责解答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由于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特殊性,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工具,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及时与各学校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沟通,解答学生疑问,并通过群共享或者电子邮箱等方式分享毕业设计过程资料,及时督促学生跟上毕业设计进度。1.2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在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定期检查其毕业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的前、中、后各阶段,还应召开跨学校、多专业的学习交流会,学生在会上将这段时间的毕业设计进展制作成PPT进行汇报,然后各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进行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过程应严格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能够保质保量的圆满完成。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如遇到其他专业的问题时,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指导教师向负责人汇报后及时进行沟通并明确解决时间,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能够按时完成。1.3严格毕业设计考核与评价体系。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应将学生的合作情况、设计期间工作情况、设计最终成果等都纳入评价体系。在联合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按照设计任务书上的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设计工作。最后采用联合答辩的形式,根据课题内容将指导教师及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将毕业设计期间的工作及成果制作成PPT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答辩组老师进行提问。最后答辩组教师综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图纸质量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对完成较好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并适当给予奖励。这样综合多种考察因素的评价方式,能够着重显现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2联合毕业设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