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事迹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01:14: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爱国人物事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爱国人物事迹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摘要】爱国主义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对国家的一种忠诚与热爱的态度。爱国主义是每个中国人的坚定信仰与必备品质,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思想源泉。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学教师应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展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中学生的爱国意识。文章主要分析了在疫情期间对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关键词】疫情;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策略;中学生

在2020年突然暴发的肺炎疫情背景下,全国人民共同抗疫,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公安干警等积极参与一线抗疫工作,村镇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主动保卫家园,更有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居家隔离。在此次疫情防控战中,全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落实了爱国主义思想,因此中学教师也应充分借助这一思政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疫情下加强中学生爱国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与灵魂,鼓舞着所有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祖国而主动奋斗。这次肺炎疫情防控战,需要全体中国人民承担起国民责任,汇聚爱国力量,共同抵御疫情。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故事,而中学教师以此为基础对中学生开展爱国教育,可以汇聚学生的爱国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部也提倡将抗击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的教学方式,通过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学习抗击疫情的团结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爱国责任。在抗击肺炎疫情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还可以凝聚民族力量[1]。

二、疫情中对中学生开展爱国教育的有效策略

查看全文

爱国主义教育创建特色班集体的实践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根植爱国情体、建立民族自豪感的关键时期。“爱国”特色班集体的建设,针对各年段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循序渐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建设特色班集体的过程中,须强化自身意识,充分调动资源,合理设计活动,营造班级爱国主义氛围,落实主题教育活动目标,从而达成爱国主义教育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班集体

爱国”是公民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中华儿女的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班主任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班级建设的重点,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通过“爱国”特色班集体的创建,能够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营造班级爱国、护国的氛围,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实现班集体长期稳定的良性发展。

一、学习“四史’,落实行动

1.搭建平台,普及基本国情针对学生对基本国情了解不足的情况,我积极结合各类主题活动进行普及并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讨论。如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校开展了大型的庆祝活动,形成了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国情的有利契机。在举国同庆的氛围之下,班级中也掀起了一股为祖国庆生的热潮。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各类平台全方位搜集国情知识和祖国的发展情况,在了解到祖国70年来的飞速发展之后,大家都为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2.挖掘价值,赏析红色作品红色书籍、红色电影等红色作品是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四史”的途经之一。教师在推荐书籍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电影涉及的主题、呈现的形式等。此外,在阅读书籍和观看电影之后,集体分享观后感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对内容和历史知识方面的疑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传承书本和电影中的精神,将它们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去。3.弘扬精神,传唱红色歌曲学唱红歌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中非常有效的活动。通过传唱红歌,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和学习兴趣,并通过了解红歌背后的故事,弘扬先烈精神。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我们举办了以歌曲《游击队之歌》为祖国庆生的学生表演班会。《游击队之歌》曲调轻快,表达了游击队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英勇形象,深得学生的喜爱。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的主角“游击队”产生了疑问,对歌曲的作者贺绿汀充满了好奇。笔者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查询游击队的相关知识和贺绿汀先生的生平故事,并在班会中进行分享和交流。班会中,学生背上玩具枪,演唱《游击队之歌》,神色中充满了对游击队员的崇敬之情。代入感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学生仿佛亲身经历了先烈们的奋斗历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影响。4.任务驱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学习“四史”,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开展社会考察活动,安排小任务,调动学生参与度,能有效助力班集体的建设。以二年级的班级为例,由于学生对国歌歌词有疑问,因而在适合低年级参观的场馆中,笔者选择了“国歌展示馆”作为社会考察的地点。由于条件有限,当时我们只能组织10位学生的“小代表团”到场馆进行参观。参观前,组织学生先通过网络了解了场馆的基本信息,并收集了关于国歌歌词的问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冒着敌人的炮火”,敌人指的是谁?请“小代表团”带着问题参观解疑。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了抗日救亡运动,左翼文化小组,电影《风云儿女》以及词曲作者田汉、聂耳的生平,和他们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在场馆中,循环播放着一段影片,讲述了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勇敢坚毅、百折不挠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热血沸腾。影片的最后,国歌的旋律徐徐响起小代表团”的每一位学生都情不自禁地立正、行注目礼,唱起了国歌。参观后,小组成员不仅带回了问题答案,还将场馆中学到的知识与同伴分享。同龄人的介绍和讲述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大家研读《国歌法》,积极地在班会上讨论小学生应该如何表示对国歌的尊重。在之后的每一次升旗仪式上,班级学生都能端正站姿、尚唱国歌。

二、了解时事,学习英模

查看全文

小学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意义和策略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学英语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情感,增强英语课堂张力,而且能够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协同发展。教师要结合英语教学实践,创设感性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挖掘文本情感资源,让情感教育有机穿插,释放教师情感,引发师生情感互动,倾听学生情感诉求,为学生创造宣泄的机会,实现情感教育和英语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感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认识不断升级。英语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输、阅读技能的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进一步强化情感教育意识,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因时制宜地抓住契机,将情感教育全面渗透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能满足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而且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情感丰富起来,增强英语课堂的情感张力,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一)丰富学生情感。三维目标是当前英语目标设置的重要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是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借助英语课堂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英语、人生、社会积极的情感。(二)增强课堂张力。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张力是有效手段,情感教育则是重要路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基于情感教育的需要,借助感性的教育素材、教育方法及煽情的语言等,能让课堂富有魅力,让情感洋溢在课堂,使课堂张力得到显著增强。(三)促进智力发展。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教育效应往往具有协同性。实施情感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情感氛围的感染下,保持积极的、昂扬的学习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情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协同发展。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

主旋律电视剧共情传播路径

摘要:讲述李延年、申纪兰、屠呦呦、袁隆平等8位英雄人物故事的重大现实题材剧《功勋》在豆瓣获得9.0的高分,观众直呼“观感极佳”。以《功勋》为代表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通过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从聚焦小人物、使用长镜头、注重现场感和讲家国故事等路径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在弘扬、传递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为今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功勋》;集体记忆;共情传播;传播策略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了“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其中,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毛卫宁、沈严等担任人物单元导演,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经历取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功勋》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开播后,同步在优酷网、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凭借精良的制作,《功勋》成为收视与口碑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主旋律电视剧。《功勋》在人物的形象建构、剧情的细节打磨、情感的巧妙表达中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与共鸣,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渠道、方式抵达更多年轻观众,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表达方式,从国家故事的个人讲述中引起观众强烈的价值认同,形成心理上的接近性。《功勋》以恰当的方式解构后再次重构集体记忆,从角色塑造、镜头语言尽可能客观还原历史且正视历史,聚焦英雄人物“高光时刻”中的感人故事,从而打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口中“想象的共同体”①,更好地实现共情传播。

一、集体记忆视角下的《功勋》

集体记忆是由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②。集体记忆是在社会中形成、由社会所建构的。在他看来,集体记忆作为一种中介而存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回忆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还能够将社会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功勋》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其他普通角色相得益彰。该剧利用耳熟能详的场景唤醒观众对民族、社会、国家的共同记忆,再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媒体议程设置及公众议程设置,为实现多数人的共情起到铺垫作用。

(一)人物、影像、音乐,唤起集体记忆

查看全文

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摘要:黑龙江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也具备着思想引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功能,在今天,黑龙江红色文化已然成为黑龙江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校园新媒体阵地的路径,进一步实现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黑龙江;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一、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形态

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共和国的“长子”。作为东北边陲要地,黑龙江省革命历史悠久。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今,黑龙江红色文化经历漫长的历史积淀,因而其资源也十分丰厚,不仅具有可供考察的遗迹遗址、文物文献这些物质文化实物,还有很多能够鼓舞人、激励人、催人奋进的非物质文化———红色革命精神。1.发展历程早在1918年,黑龙江哈尔滨就已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工会组织。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扩展,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就顺着这条“红色之路”在东北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逐渐传播开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哈尔滨的工人阶级较早地接受了社会主义这一先进制度的启蒙。作为苏联与中国之间的连接纽带,中东铁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瞿秋白、张太雷等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都在哈尔滨开展过革命活动,留下了他们光辉的红色足迹。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大规模的侵略,东北地区沦陷,迫使3000多万同胞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黑龙江人民由此开启了抵御外族入侵的反抗斗争。在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开展的游击战争更是成为全国抗战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著名抗日英雄以及“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精神,在东北大地广为流传。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座被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大城市,而黑龙江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大后方,极大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陈云、彭真等党的领导人都在黑龙江工作过,其中,张闻天曾经工作过的佳木斯市更是被誉为“东北小延安”。在黑龙江地区的剿匪战斗中,也涌现出了杨子荣等英雄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红色”传奇。新中国成立后,大批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相继来到黑龙江,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荒史上的奇迹,“北大荒精神”正是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产物。在当时黑龙江的大庆市,物资匮乏粮食极度短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硬是闯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由此而生。可以说,在各个历史阶段黑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文化始终是黑龙江人民矢志奋斗的不竭动力。2.现实形态黑龙江的红色文化是一种由党和人民在历史上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从文化形态结构或是类型上,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遗迹遗址、文物文献,是红色文化的特定载体;而非物质文化主要指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黑龙江红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遗迹遗址。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20年3月27日,黑龙江省共有10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包括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哈尔滨烈士陵园、“八女投江”烈士群雕、西满烈士陵园、杨子荣烈士陵园等。截至2021年6月19日,黑龙江省共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6处,包括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瑷珲历史陈列馆等,另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2处。由此可见,黑龙江地区的红色遗迹遗址十分丰富。二是文物文献。十月革命爆发后,大量红色书籍、报刊顺着中东铁路由苏联传入黑龙江,为黑龙江带来了一条红色革命文脉。东北地区解放后,黑龙江的革命文化更是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东北早报》《哈尔滨日报》等报纸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黑龙江开展文艺工作。东北籍的作家萧军、罗烽、白朗等从延安返回东北开展革命文学作品创作。大量体现黑龙江革命和建设进程的红色文艺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物质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主要指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传承下来的影响黑龙江几代人民至全中国人民的红色革命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黑龙江人民紧握历史脉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抵御外辱、建设祖国,陆续形成了龙江“四大精神”,即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杰出英雄人物。进入新时代,黑龙江红色文化建设继续得以传承、创新和发展,在继承龙江“四大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涌现出王启民、李新民、张丽莉、刘永坦、崔道植以及哈工大“八百壮士”等一大批先优模范,他们所展现出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勤勉敬业、无私忘我的钻研精神也成为黑龙江红色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育人路径探究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多元的文化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欠缺。黑龙江红色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洗礼,成为大学生可靠的精神养分来源。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校园新媒体的路径,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功能。1.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思想引领功能。高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3]。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来说,其理论性、枯燥性也容易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黑龙江红色文化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教学资源,把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本土高校课堂,可以弥补现有思政课的不足,健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黑龙江红色文化中,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处革命遗址都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奉献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通过与红色革命事件对话,把黑龙江一本本动人心弦的奋斗活页,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所以,黑龙江高校的思政课,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他们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栩栩如生的黑龙江红色案例和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此外,只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增加与课堂理论对应的实践环节,安排思政教师带领学生们不定期参观哈尔滨烈士陵园、尚志烈士陵园以及革命烈士故居、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等。同时,也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学习正式列入学期教学任务,将学生在红色文化方面的学习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设定红色文化的考核标准,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重视起来。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使大学生不仅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其综合素质也得到有效的提升。2.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一是要充分激发高校党组织与共青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带头作用。学校党组织与共青团要自发性收集与整合龙江红色文化学习资源,在黑龙江省的革命教育基地中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活动。例如,学生党员的入党仪式和新团员的入团仪式可以从学校移至东北抗联博物馆或者其他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可以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来学校举办报告会。二是要为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里搭建感悟红色文化、领会红色精神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红色诗歌创作大赛、红色历史演讲比赛以及红色歌曲合唱表演等红色文化弘扬活动,通过一系列以龙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引领学生进入红色文化学习的热潮,学生们的思想会受到深刻的洗礼,同时使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多彩。三是要发挥红色青年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红色历史中,有许多先进青年的故事,他们的感人事迹往往能让大学生们深受感染,进而强化红色信念。在每年的青年表彰中,推选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中有许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红色品德的践行者,他们也能引领大学生们积极践行红色品德。这些红色青年榜样们在大学生群体里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正面的舆论引导方向,能在无形中引导高校青年具备正确的审美、道德与法律观,抵御不良文化的侵扰。因此,高校可以深度挖掘红色青年榜样,组成宣讲团队,通过其讲述自身的事迹或是以青年的视角讲述黑龙江红色人物事迹,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向善向上。

查看全文

庆祝建国66周年活动方案3篇

建国66周年活动方案一

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66年,为了全面的展示广大劳动者们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之精神风貌;展现房山游子与友邻单位的亲情相助、友情支持,讴歌XX区最近一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经研究,将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为基本指导,以群众教育路线为引领,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展现劳动者在XX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主线,以展示不同时期XX的发展为重点,唱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热爱房山、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实现新城、新业、新生活的XX梦贡献力量。

二、活动主题

劳动创造幸福情牵家乡建设共创房山辉煌

查看全文

道德教育近代史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社会学科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历史学科,对于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精神与确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中国近代史因自身存在的独特教育价值,在中国大部分学校当中都以中国近代史作为对青少年爱国精神加以培养的主要途径,历史责任心及其民族精神的相关教材,因此,教师必须以所见的中国近代史当成课堂的主要特征,并在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合理的融入该教学。本文围绕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基于道德教育的视角下,深入阐述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视角;中国近代史;教学探索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作为社会学科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就是历史,其也是帮助青少年建设社会价值观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中国近代史将丰富化的思想道德教材供应给广大青少年,对培养其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心、爱国精神等具有重大作用。建立中国近代史学科既能对学生历史思维加强培养,促使其在思考问题时合理的应用历史思维,并且还能对学生的思维道德实现潜移默化的培养。只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近代史教学相融合,能够在很大限度上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逐渐提高。

一、道德教育视角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通常都会围绕社会的相关需要,实施课程的深化改革,学生综合发展方面已然形成学校和教师致力于追逐的共同目标。然而,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现状就是教师的教学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教师的角度来说,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就是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若是专业知识欠缺,教师极易出现难以深入挖掘出中国近代史当中涵盖的思想道德问题,若是教师无法通过先进的史学观念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将很难具有先进性的史学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对学生的思维发挥积极的影响。若是教师无法在实践史学中为学生发挥正确的向导作用,也难以合理的分配好知识和能力的比重,那么史学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极易遭受怀疑。历史学科中包含的很多信息学科对学生和教师提出必须维持相应的互动性,但目前部分教师依然难以和学生展开合理的相互交流,同时也无法为学生供应高效的学习氛围。诸多史学教师讲述的历史知识过于表面化、形式化,单一的为学生教授道德口号,这样自然也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理应随之逐渐转变,以实现顺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如今的社会随处可见因不良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巨大改变,价值传统理念与固有思维方式的限制,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记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严重影响。社会中潜在的负面形象定会严重影响到德育教师日常的实践教学。以上的影响因素定会在一定层次上越过高校对于学生形成的影响。同时,中国近代史中牵涉诸多的思想道德观念无法呈现在实际的社会当中,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实际与教育之间的间距,教师的教育方式难以让学生接受。另外,导致高校学生史学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主要因素还有学生受传统学习形式的束缚,仅是单一的背诵历史知识,并未对历史学科当中的思想道德给予重视。

二、道德教育视角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镇小学少先队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将以《中国少年先锋队教育纲要》、《少先队队章》和“新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五爱”教育、“五自”教育,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诚信教育,抓好养成教育,不断增强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思想,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切实突出少先队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前锋作用,全面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以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要点:

1、以节假日活动为载体,加强公德教育。

以节假日、纪念日为载体开展活动,利用国庆、中秋、元旦等节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习作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各种活动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队员的道德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以新教程改革后“价值观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备受重视为背景,分析当前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存在的不受重视、内容空洞和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找准价值观教育切入点、教学形式多样化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对策,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疫情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

摘要:2019年,肺炎在武汉爆发,党中央迅速采取了积极举措,封锁武汉。各省市采取防疫政策,学校延迟开学,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成长是全面发展的过程,身体和精神健康要同步。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逆境中学会责任和担当。

关键词:疫情;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引领

一、疫情期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一)网上舆论环境的复杂性。根据教育部2019年8月份的统计,全日制本科、专科以及以上学历学生共计8695126人,这些学生是社交网络的主力军,疫情爆发期,各种信息频繁出现在网络上。一方面,网络作为监督的一环,能够促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提升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假消息充斥着网络。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假消息,刻意引起恐慌,制造矛盾,扩大悲伤情绪,误导青少年。大学生尚无法做到兼听则明,导致认知的片面性,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二)居家生活的枯燥和单调。受到疫情的冲击和榜样的激励,他们开始思考人生价值和青年责任。居家隔离生活的单调性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生活习惯上,大学生放弃了学校生活的规律性,昼夜颠倒,沉迷网络身心疲惫。在心理上,学生对未来的担忧又不能化压力为动力,焦虑情绪明显。在行为上,消极怠慢,不认真上网课,作业拖拉。毕业生面临论文和就业双重压力,心理负担重。在接收外界消息上,大学生更容易被负面新闻吸引,甚至以个别事件评估整体,造成悲伤、恐惧扩大化。(三)大学生思维特称和心理特点。第一,大学生是最热血的群体,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对义务考虑较少,对别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他们对公平正义极为敏感,更容易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常常以偏概全。第二,网络的发展,使西方的思想文化涌入,大学生受到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注重人权,但是常常把人权置于空洞的理论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加上丧文化、佛系文化在00后学生中普遍流行,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不关心的事保持佛系心态,对外界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对社会事物的感知力,缺少全局视野。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其与为国奉献、为祖国负责深深联系在一起。1919年爆发,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其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担当、奉献祖国的精神源泉。爱国主义精神永不过时,在引导学生爱国时也要引导学生爱社会主义制度、爱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抗击疫情战斗中,充分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爆发后,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选派医务人员驰援湖北,调拨医疗物资、生活用品运往湖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制度保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到过,“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疫情发生后,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所有防控措施都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党中央指导组一再提出,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在各个岗位上,党员带头走在防疫第一线。(二)无私奉献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当下大学生功利思想浓厚。这主要表现为入党动机不纯、学生会官本位思想严重、过分追求荣誉、服务意识淡薄以及奉献精神缺乏等。加上00后大学生基本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物质上,他们得到充分满足,在精神上,备受家庭宠爱,这导致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思想严重。物质至上、攀比之风盛行、不正确的义利观是大学生成熟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一批模范人物和志愿者涌现出来,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斗在抗疫一线,这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素材。青年学生对于无私奉献精神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把无私奉献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国家、民族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和青年学子回信中说:“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2]。的回信不仅勉励了医疗队员,也给青年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三)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疫情爆发后,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省市纷纷采取举措限制人员流动,全面收治感染患者,排查隔离密切接触者。普通民众减少出行,自觉佩戴口罩,自觉配合防疫工作。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集体精神的体现。上大学后,学生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他们面临着与他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民族风俗的生活环境,良好的集体主义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宽容待人,减少矛盾,增进团结。在疫情期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配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提升责任感。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过积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正是凭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才能不断克服困难,从民族独立走向复兴。在武汉方舱医院,轻症病人自制小品,医护人员一起跳舞,画漫画,学方言,深处困境中的人们用乐观主义精。神抵抗病毒,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开展乐观主义教育和专业心理疏导,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纾解心理问题,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四)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传染病专家张文宏教授在视频采访中提到,我们国家2到4个月把一个大流行病给控制住,在整个传染病历史上事实上是不曾有过的,在整个医学历史教科书上是没有过的。这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创造出的奇迹。回望历史,正是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那时,中国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迎难而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浙江嘉兴的红船,到大庆油田,再到新疆建设军团,处处都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肺炎蔓延期间,中国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不畏风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战胜疫情,为世界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的时机。中国人民遇到困难没有逃避,积极面对,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奋斗精神值得赞赏,值得青年学生学生和传承。这些精神会激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激起斗志,打起精神,树立目标,勇往直前,即使在家也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努力学习,提升自己,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