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0:3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础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基础教育进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更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空气,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当然,与此同时,农村基础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极其严谨的考验,它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如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导致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的占有不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投入,推动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造成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这样就导致农村教育经费十分紧张,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仍低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比例。近几年来,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虽然已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教育的投入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世界上许多比我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十年前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至今也没有实现,甚至有的年份还呈下降趋势。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8%,比上年降低0.04%。中国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育投入分配使用失衡,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十分不利。而更残酷的是,基础教育总体分到的一点点分配,又存在着明显的城乡间差异,城市中小学校拿走的比重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这就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困境雪上加霜了。因此,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还应进一步加大,以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教师待遇,由此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及支援,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我国必须积极开展农村基础教育支援、交流并利用就近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来不断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城市学校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和任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将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学校,克服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近两年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三、加强远程教育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国内基础教育革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耳其熟,却不能详其意。我只知道教育的伟大,却不知道伟大在何处?虽然自己有在基层执教三年的经历,但还是对基础教育的概念比较生疏。直至后来在学习中接触了课程论的一些内容,了解了一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才明白基础教育原来不仅仅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高中教育。那时,我才明白了我处于新课改的大潮中,也是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两年多的新课改参与,两年的教学体会,使我在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时,感触颇深,不能不说。
一、千基伟业事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美好的同时,却发现每个人的美好不尽相同。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每个人享受的教育不同,不同的教育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可以说好的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因此,教育理应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第一,基础教育改革不能依某些领导人意志办事;第二,基础教育改革不能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的手段;第三,基础教育改革不是独奏曲而应成为合唱曲;第四,基础教育改革不是想开始就开始,想停就停,应该有自己的时间段。这样我们的教育既能为成就美好人生奠定基础,又能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业绩。
二、人在改革中
国家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新课程改革;2004年,在评估实验区、经验交流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伴随着这股春风,我支教的县高中,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步入这一行列,借这次机会我接受了新课改的有关培训,也开始从事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果说这些设想能实现,无疑是对原有存在的基础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口号看似美好,然而,期待中的设想却与现实中的状况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返回来想一想,我从事两年多的新课改教学,感觉不尽人意。每每思至此,心中有憾,愧对课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情况,我认为:
(一)新课改缺乏坚实的教师基础想一想两次新课改培训的情形,每次培训都是学校确定名单,从来没有征求教师个人的意见,强拉着你上轿子,既不管你是否想坐轿子,也不管你在轿子上的心情;从培训时间上看,每次培训时间两天,仅有的两天学习怎么能保证在场的教师完全领会新课改的内容;从培训考核上看,每次培训没有严格的签到制度,有的老师干脆就不去听培训课。可是到了听完课,发放新课改培训合格证时候,却是按表上报上的地区人数有几个就发几个,既不管你是否在培训,也不管你培训的实效,都能领到合格证。培训结束后,教师走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岗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凭自己的经验教学,完全没有相应的新课改教学指导。
基础不稳的新基础教育创新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由资源丰富的民间艺术构建而成,然而现在一些宝贵的本土艺术元素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正在逐步流失消亡。基础教育课堂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传承和发展我国宝贵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要渠道。
一、基础教育在本土艺术元素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发展迅猛。1994年,教育领域展开了关于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文化思考,提出了要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四方面对艺术教育加以改造。首先,基础教育课堂是本土艺术元素能够得以发扬的地方,它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而且长期形成的教育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法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都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在解决本土艺术传承方面,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本土艺术资源的引入向学生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向他们展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给了他们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为学生今后走上艺术道路,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必然会以其丰富的营养,滋养新一代人的心田,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艺术感受,给他们的艺术生命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本土艺术元素继承发展的专门课程设置、确立自身特点、依托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本土艺术特点,打造自身的独特品牌,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有新的开拓和创新。
其次,在基础院校进行本土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播性教学,很容易形成气候。我国本土艺术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我们的学生生长的背景一脉相承。因此,它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被打动。又因为在基础教育中融入本土艺术元素的教育能够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土民间文化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从本土艺术教学中获取营养。本土艺术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情感元素,又因其当地自然环境、语言和风土人情的有机契合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艺术元素打动一方人的心声,研究其地方特色,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广大教师也必然能从中得到生活的启发,获得教学、创作的灵感,推动基础教育的丰富性再上一个新台阶。所以,利用基础教育进行本土艺术元素文化的继承发展教学活动,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以非常有效地规模化进行。
二、本土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育课堂的措施
长期以来,本土艺术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民间艺术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来负责扶持,但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大多数市县艺术文化的传承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并正在一片保护声中逐渐消失。而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却因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原因,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本土艺术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和传承。因此,结合本土实际,必须突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保护传承民间音乐过程中的桥梁和载体作用。一是要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深厚感情。教育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肩负的职能和承载的任务,不光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而且在本土艺术文化资源的继承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好基础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本土艺术文化的深刻继承与广泛传播这个主题,又要围绕艺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出发;既要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要传播新的理念,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养成学生对于本土艺术文化的深厚感情。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艺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本土文化资源有着错误的认知。
好像只有外国的艺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是先进的,一提到中国本土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简陋”“下里巴人”,甚至是“落后”的。所以,在基础教育的的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加大本土艺术文化的知识容量,更要加大对祖国本土文化的感情培养力度。为此,基础教育艺术学科在进行本土文化教学活动时,要对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规划与认知,关注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项落实。要从教师培训入手,首先在教师中明确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使教师真正树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正确思想观念。同时,要合理布置课程设置,抓紧进行教材编写,探索合适进行本土艺术文化继承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等方面,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通过对此类教育内容的加强与落实,纠正偏颇的艺术教育理念,丰富现代基础教育课堂的本土艺术教育内容,为维护祖国传统本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加强祖国传统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改优化基础教育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阐述课改优化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年4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对南疆五地州及部分县市农村基础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当前南疆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年底,南疆五地州九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量达94063名,根据目前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配备比例,尚缺教师16952名,尤其是广大农牧区教师缺编更为严重,其中,双语教师缺3651名。在教师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中小学理科(数、理、化)和艺术类(体、音、美)教师、英语和计算机教师短缺较为严重。南疆幼儿双语教学资源也极度匮乏,无论在“硬件”设施条件还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都亟待加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工资目前由自治区财政负担,每月均能保证工资足额到位,按**年教师人均月薪1286元计算,南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年工资总额约为14.5亿元。由于教师短缺,各地州自行招聘了约5200名不在编的代课教师,这部分代课教师工资由各地县财政解决。
教师“进出口”渠道不通畅。南疆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5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更低,招录教师成为了某些地方安置就业的渠道,一些有一定文化的企业下岗职工也被招进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微观主体——学校基本上无用人自主权,只能被动地等待上级人事部门分配教师,并且只要分配来的人无论能否胜任教学岗位都必须接收。缺乏教师退出机制,对于确实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人员,人事和教育部门无法将不合格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或转岗至其他部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知识更新尤其是教师的知识更新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南疆教师总量不足,各地财政十分困难,培训经费短缺,大多数教师多年未能接受正常培训再教育,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很大。
基础教育改革思考
党的**届**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命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我们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越向前进步,教育就越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深入研究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必须创造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生命全面、和谐地、自由地成长。因此,我们就要摈弃把教育看做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惟一的、最高的目的;摈弃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摈弃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教育不应只是往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教育不应当把知育等同于智育,把复制等同于创造。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应该成为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育的发展,缩小这种差距,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投入失衡。教育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硬资源的显性失衡,这直接导致了软资源如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的隐性失衡。基础教育的失衡严重弱化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惟有均衡发展,才能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公
县基础教育述职述廉
本人于2006年4月担任中共大埔县委书记。任现职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人文增动力”发展思路,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照有关考核指标,现就本人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大埔是文化之乡,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广大群众对办好教育、办强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作为县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工作中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列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一是组织领导优先保证。平时,本人亲自带队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开展教育专题调研,亲自主持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亲自参加教育工作、高考备考等会议,还经常在全县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人才”的思想,深化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倍加重视。同时,进一步健全党政班子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形成县委常委会议定期议教、县党政领导联教和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定期视察教育,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对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对镇、村及有关部门全面实行以防流控流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目标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积极营造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二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把《大埔县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十年规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年总体规划。同时,对教育部门提出的问题优先考虑和安排解决。比如在虎山中学扩建的问题上,县委、县政府把改制后的原县农机厂、县电机厂近4万平方米土地无偿划拔给学校,并筹集资金3500多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使虎山中学校园面积和学生规模均扩大了一倍,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督导验收。另外,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防流控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教育重大决策,都是先由教育部门讨论、提出可行性方案,再经县党政班子讨论形成决定性意见。去年我县出台了《加强大埔县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今年还把基础教育工作列入各镇场绩效考核范围,有力地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三是教育投入优先安排。重视教育,首先要在经费上优先保障。近年来,我县努力克服财政困难,树立“投资于教育,就是投资于人民,投资于未来”的思想,坚持“以县为主”,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足额预算教育经费。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注重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以激活教育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推动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突出抓好三大创新:
1、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按照“把握重点,主攻难点,整体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一是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两相当”。2008年,我县教师人均月工资1635元,公务员人均月工资1479元,符合广东省关于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的工作要求。另外,尽力为教师办好事实事,2007年一次性解决了全县教职工医保问题。二是落实“以县为主”的经费管理体制。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免费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资金专户管理,及时、足额、直接拨付到学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同时,明确生均经费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确保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投入教育。三是落实“以县为主”的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分级办学、分级负责的体制,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加大县、镇两级的教育规划和管理统筹权,强化对教育的依法管理;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严格按照省的教师定编要求配齐教师,全县不存在“有编不进”的现象。同时,出台《县城学校挂扶农村学校实施意见》,建立校长、教师流动制度,鼓励超编地区的优秀教师到边远缺编乡镇任教,实行城乡对口支援,有计划地促进教师的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覃塘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是很适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是促进覃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基本现状
全区面积1341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人口54.68万,其中壮族人口占56%,是一个壮汉民族杂居的农业大区。20**—20**学年度,覃塘区有公办义务阶段学校161所,在校学生86081人,其中初中24所,在校学生29610人;村级完全小学137所,在校学生56471人。厂矿企业办和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所,在校学生1217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以扶持,基础教育事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一)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工程,“十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142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20**—20**学年度,全区初中和小学校舍面积达528255平方米,其中初中校舍面积201**4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6.79平方米;小学校舍面积32689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5.79平方米。全区24所初中,达一类装备标准的学校7所,二类装备的11所,三类装备的6所;小学137所,达一类装备标准的2所,二类装备的8所,三类装备的127所。全区初中图书室藏书452537册,生均15.28册;小学图书室藏书475248册,生均图书8.42册。建设教科局教育城域网,建成电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81间,接入教育城域网学校104所,建成8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和3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覆盖全区91.3%的农村中小学,覆盖学生率达96.8%。
(二)强化管理,学生就学得到保障
基础教育与德育
一、对德育的部分误解
如何理性地定位德育的作用和实践中的德育难题,是德育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德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极为重要,但如果把学生的一切不良品行都归咎于德育的问题,则有失偏颇。学生个体的不良发展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甚至还有家庭的因素。当前对德育的部分误解局限了对德育的理性思考,表现如下:
(一)对自律的误解。理想的个体德育目标无疑是个体的自律。在众多的学术论著中,都喜欢强调教育学生自律,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逻辑结果。在现实教育中自律只是一个方向,一个理想,过于强调尊重学生的自律,既无视学生个体道德发展层次的差异,不必要地拔高了德育的目标,同时引起了对德育过程中必要的纪律规范的敌视,反而加剧了德育的低效性。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层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规范遵从阶段、自律阶段;认为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自我中心阶段指儿童个体将自我视为中心,也即原始的自私层次;规范遵从阶段指儿童被强迫学习并遵从社会规范;而自律阶段指儿童基于对规范的理解和对人类社会的理性认识而自我规范。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没有经历过第二阶段,根本不可能达到第三阶段,也即如果儿童没有对规范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对其违规后的必要强制,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规范的目的和重要性,也就不可能发展到自律阶段。这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实践有重要启示。首先要明确学生个体道德发展存在层次性,其次是对规范和必要的纪律强制在教育中的必要性的理性认识。自律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但只可作为德育发展追求的价值理性,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必须科学地注重实效性的工具理性。
(二)对纪律与创新关系的误解。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部分人总倾向于强调对学生的严格纪律要求局限了学生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纪律是社会秩序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纪律可能影响创新能力的观点有失偏颇。斯滕伯格的研究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纪律对这六种因素并不构成负面效应。而以纪律和严谨著称的德国,自1900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共有95人获奖,在二战前,德国无疑是获奖最多的国家。事实上,良好的纪律意识是个体严谨的学术习惯和团队精神的基石,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强调团体协作的今天,纪律素养恰恰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对教育民主和自由的误解。教育民主的内涵在学术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没有明确的无争议的定义。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哈耶克就深刻地告诫人们不要将对民主的赞扬超越了应有的范围。哈耶克认为:“时下一般人不分青红皂白的将‘民主’一词用成‘赞美’一词,这并非没有危险。因为这种用法暗示我们民主是好东西。所以,如果民主扩张的话,那么往往为人类之福,这种说法,咋看起来,是不证自明之理,但是并没有这种民主。”对于自由与民主的认识并不能达到理性层次的教育个体来说,片面提倡自由实际上鼓励了学生的自由主义倾向,只要权利而抛弃义务。西方学者对此有深刻认识:“(英国的)体系,明确宣称自己是儿童中心而不是课程中心的,同时关注满足个体儿童的需要,要使科目、水平和方法都适合这些需要,事实上却是在普遍自尊和对学校所做的承诺上显示了等级差异最大的教育体系。”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干预的越少,言论和精神独立的权利越得到尊重,民众也越是不能容忍异己,舆论反而越带有强制作用,人民更热衷于互相监视。”
二、中国国情对德育的要求
- 上一篇:教育与社会科学期刊范文
- 下一篇:高等教育范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