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0:5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学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更名启示
经教育部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根据期刊管理规定,学报亦需随之更名,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自2016年第4期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3-1421/R,原刊号CN13-1411/R作废。
华北理工大学的前身河北联合大学是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系成建制并入,曾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63年开始本科建制,曾沿用唐山煤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校名,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合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整体办学条件和综合服务实力等方面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期盼,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有利于学校依托曹妃甸区的功能定位,辐射华北等地,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学校历史传承、延续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更好地为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拓宽服务范围、快速提升办学水平。华北理工大学校名的启用,将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极大地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建成为国内知名大学。
学校将以更名为契机,按照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要求,全面实施综合办学实力提升计划,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国内知名大学,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华北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华大学学报》出版启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辟有EMDR与心理创伤、蜀学研究、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澳大利亚研究、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语言文字、历史研究、外语研究、法学研究、社会与政治、经济与管理、教育与心理等栏目。热忱欢迎哲学社会科学界同仁不吝赐稿。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期刊管理和编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规定,本刊对作者稿件的结构、格式及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题名。题名应概括文章的要旨,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二)作者。题名下标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邮政编码。每篇文章都应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三)摘要。1.中文摘要:摘要应提供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字数为200字左右;2.英文摘要:凡理论与应用研究类学术论文都应有与中文摘要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含文章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
(四)关键词。每篇文章应选3~8个能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作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五)正文。正文要求观点明确、立论新颖、论据可靠、语言规范通顺,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字数以10000字以内为宜。
(六)基金项目。若文章的产出有资助背景,应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含编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道德公约
1.期刊的责任
以推进农业和生命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服务农业科研和教学为己任,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追求真理、交流学术。报道原创试验技术成果,杜绝不诚信,准时出版期刊。
2.编辑的责任
编辑应对期刊负责,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满足读者和作者需求。编辑有拒绝和接收来稿的权力,对拒绝或接收的来稿没有利益冲突。及时向作者反馈评审专家的意见和符合编辑标准的修改意见。尊重评审专家意见,同时保护作者的创作热情。乐意帮助读者与作者间的沟通。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3.评审专家的责任
评审工作匿名进行,评审专家对来稿的研究内容没有利益冲突,对来稿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如评审专家发现来稿观点错误、知识性错误、严重抄袭、数据有伪造嫌疑,应向期刊编辑部反馈,对来稿是否达到公开发表标准给出明确的意见。
唐寅的人生意态探析开题报告
本选题的依据:
1)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见解
一、研究的意义:
1、作为明代才子,唐寅不仅在书画皆工,而且诗文创作数量巨大,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思想中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其人生意态的探析,对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意态可略见一斑。
2、唐寅诗歌中,具有很多花鹤琴笛等意象,唐寅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出他失意时心中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冲突。以写诗,佯狂自污,狎妓来排遣心中的不平与愤懑,以一种畸形的方式来反抗社会的抛弃和不公。仕宦思想和佛道思想,在其诗文中也是时有表现。其人生意态的多面性和无定性,注重放纵与享乐,得过且过,自暴自弃,,这种无聊的虚度人生的生活方式,对当今的一些人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相关性及热点
与普通高校相比,师范类高校是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与之对应的师范类高校学报是展示相应主办高校各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窗口,也是展示教育人才培养最新教育研究成果和促进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的主要平台.我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科协系统等3类[1],师范类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学报中的一类.为了配合师范类高校担负的使命,师范类高校学报也应配合学校的发展,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师范类高校学报主要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为主,也有医学版、教育科学版和工程技术版等.本研究围绕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2]中,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有26种;同年,北京大学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3]中,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有16种;2019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遴选报告(2019—2020年度)》[4]中,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有5种(核心库1种,扩展库4种).陈留院[5]的调研数据显示,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入选上述3种数据库的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数量和入选率均较低,入选数量仅高于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率仅高于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总被引频次均值和影响因子均值均最低,且与同类学报的差距较大;影响因子增速较慢且有降低的趋势.在激烈的办刊环境中,师范类高校学报所面临的处境不容乐观.近些年来,同行发表了不少围绕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力提升相关的研究论文.王建平和翁佩萱[6]以17种师范类高校学报中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1998—2002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他引率进行对比分析了期刊的学术影响;陈汉忠[7]以17种获奖师范类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对载文信息及2000—2003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88了统计分析;张建合[8]以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提出师范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选题策划以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影响因子;张建合和王荣珍[9]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对25种师范类自然科学学报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研究;赵茜[10]以本单位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办刊之道为例,分析了普通高等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定位;李宗红[11]从影响因子和h指数2个引文指标评价了我国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李拓宇[12]以16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载文量、内载率、基金资助论文占比与学报的影响力进行了相关分析;杜利民[13]以8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为研究对象,对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引频、下载数据、篇均引频与篇均下载进行了统计分析;陈留院[5,14]以26种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2014—2017年基本信息及被收录情况、载文量、内稿量、机构分布数和核心作者数,分析稿源优化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目前以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相较于同类非师范高校学报的数量偏少,为了缩小与其他类型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扩散和核心竞争力的差距,仍然需要继续不断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26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统计创刊时间、累积载文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和2009—2019年热点关键词等指标,借助统计学数据软件,深入分析主要参数相关性,并首次统计分析不同学报的热点关键词,借此分析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之间的异同点,为师范类高校学报发展寻找突破口,以发挥师范类高校的综合优势.
1数据分析方法
为了方便进行数据比较,本研究以《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2]收录的26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种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比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据,结果显示CNKI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广泛,因此,本文统计了CNKI数据库提供的创刊时间、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和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热点关键词,其中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和累积总被引频次的统计起始年以CNKI数据库收录为准,所有参数统计的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16日.统计关键词时,合并同类型关键词,如:北京市与北京合并为北京、安徽省与安徽合并为安徽等;删除指代不明的关键词,如:1、2、图等;排名相同的关键词统一列入排名,即所统计的关键词数目≥20个.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数据来自《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2].使用OriginPro2018软件绘制数据曲线图;使用SPSS24软件进行数据离散度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2.1整体情况.26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创刊时间、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及排名等数据列于表1.26种学报累积载文量为2246~8045篇,合计114136篇,平均4390篇/种,其中9种学报的总载文量高于平均值;累积总下载频次是277053~1205606次,合计15100801次,平均580800次/种,其中11种学报的总下载频次高于平均值;累积总被引频次是9106~49612次,合计511242次,平均总19663次/种,其中11种学报的总被引频次高于平均值;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是194~1196次,合计9989次,平均384次/种,其中10种学报的核心总被引频次高于平均值.2.2时间分散情况.26种学报的创刊时间是1942—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最早,是1942年;《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最晚,是1984年.26种期刊创刊时间及所属主办单位建校时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两者的时间差为4~71a,时间跨度范围最小和最大的期刊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和建校时间数据的标准差分别是11.60和21.71a;方差值分别是134.66和471.34a,可知与各师范高校建校时间时间分散性相比,见刊时间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951—1960年(17种)和1976—1984年(7种).982.3指标相关性分析.26种学报的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曲线如图1所示.通过趋势图可知,4个参数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将4个参数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累积量与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和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正相关(r=0.807、0.807和0.761,P<0.01);累积总下载频次与累积总被引频次和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正相关(r=0.925和0.884,P<0.01);累积总被引频次与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正相关(r=0.940,P<0.01).4个参数之间均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其中累积总被引频次与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最高,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4个参数均排名第一.与其他3种曲线变化趋势有出入的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被引频次、《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下载频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下载频次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被引频次.累积总下载频次是累积总被引频次的22~46倍,平均倍数31倍;累积总被引频次是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的39~76倍,平均倍数53倍;即总09下载次数在31次,才有可能被引用1次;总被引在53次时,才有可能实现核心被引1次.累积总下载频次是累积量的86~208倍,平均倍数133倍;累积总被引频次是累积量的3~6倍,平均倍数4倍;即篇均下载频次为133次/篇,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篇.2.4热点关键词分析.通过统计CNKI数据库中26种学报、所有师范类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热点关键词,结果列于表2.可知,不同学报的热点关键词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出现以所属地域和具有地域特征的词为热点关键词的学报分别有23和13个,如安徽、芜湖、北京、扬子鳄、漓江、白头叶猴和喀斯特等;出现与教学相关的词为热点关键词的学报有10个,如教学改革、大学生和课程体系等词;在不同学报中出现10次以上的热点关键词分别是合成、稳定性、不动点和晶体结构,分别出现23、14、11和10次.这从数据上说明了不同学报的学科倾向性,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关键词倾向于地理、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倾向于物理、环境和生物等学科.本研究同时对所有CNKI数据库收录的师范类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热点关键词统计,通过与26种学报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都存在于26种学报数据中;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有2个未出现在26种学报数据中,分别是仿真和有限元.师范类与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有12个关键词是一致的,即相似率达60%,分别是合成、稳定性、教学改革、对策、大学生、应用、教学、高校、吸附、单片机、影响因素和数据库,其中有6个关键词是反映教育动态的内容.
3讨论与建议
期刊特色栏目与名栏工程建设思考
一、名栏类型状况分析
综观现有的三批名栏,从所属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等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情况来看,第一批入选以上三类核心期刊的10种,双核心期刊2种,普通期刊4种;第二批入选三类核心11种,双核心4种,单核心3种,普通期刊6种;第三批入选三类核心14种,双核心1种,单核心2种,普通期刊8种。4种类型分布的总比例为35∶7∶5∶18。从近年来的名栏入选情况及期刊入选三大核心评价体系的数据变化看,名栏的选拔有从核心期刊往普通期刊偏移的趋势,但核心期刊仍占主流。这与核心期刊更为雄厚的办刊实力、丰富的办刊经验以及毋庸置疑的稿源优势密切相关。相较之下,普通期刊的名栏建设之路更为艰难。但普通期刊在特色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后,出现了往核心期刊冲击发展的良好态势,印证了名栏建设对期刊整体发展较强的辐射推动效应。从名栏的研究范畴看,第一批名栏多以宏观性的学科研究为主,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世界史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教育学心理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人类学研究”等,直接以学科或研究领域来命名;或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加以一个时间范畴的限定,如《经济学家》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等。而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青少年研究”这样以学术专题命名的名栏屈指可数。这一时期名栏的研究范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宏观性、整体性特点。第二批名栏的研究领域开始趋于往学科的分支方向细化发展,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民办高等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宋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修辞学大视野”等,逐渐彰显细化特征。到第三批名栏建设时期,涌现诸多以个性化、热点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名栏,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农村农民农业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的“经济热点”等。同时,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为一种热门趋势,如《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等。对比名栏建设初期,单纯以学科命名的名栏不再占据主流,转由“学科———学科分支———学术专题”方向的细化发展。可见,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甄选标准在不断地调整深化,而期刊本身也在探索如何将栏目与自身学科优势、学科热门问题以及当前时代热点相接轨,加快自身转型以应对更多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双重挑战。具体到各名栏的发稿情况,三批次名栏单类目与多类目的稿件发文比为7∶9、10∶14、15∶10,总发文比为32∶33。①近一半名栏依照明确的学科类目范畴来确定稿源,研究边界相对清晰。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稿件明确归为艺术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物流研究”稿件明确归为经济类。另一半名栏则出现多类目并置的现象。如《西藏大学学报》的“藏学研究”自2013年以来,每期发文10余篇,占全部稿件一半以上。“藏学研究”仅作为一个框架范围,与其相关的论题均可杂糅收纳,涉及哲学艺术、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文化教育等多个研究领域,由此迅速成为该刊的重要支撑栏目。《装饰》“特别策划”栏目的稿件除文化、经济、社会等社科类目外,更涵盖了轻工业、建筑科学等工业技术类目,体现出多学科领域交相辉映的特色。名栏发文的类目设置折射出不同期刊在办刊宗旨、学科优势、研究视野上的差异,但最新刊文信息表明,名栏的多类目发展趋势渐盛,如《经济学家》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2019年第8期、第11期分别刊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议题的论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刊发文化传播方向的论文等,预示栏目的综合化、跨领域化发展正成为高校学报名栏的一种尝试方向与融合路径。
二、名栏成长性矛盾探讨
近年来,名栏建设取得了不俗成效,主要表现为:其一,名栏建设推动了栏目本身的发展以及所属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较具代表性的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作为自身的特色栏目,大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栏目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并刊发了诸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的优质稿件,由此使该栏目迅速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②。2004年,该刊“人类学研究”特色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以此为起点寻求向更高的目标跨越式发展,2006年该刊成功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名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2013年起连续三届被评为“百强社科期刊”。以特色栏目为起点,向外辐射、扩散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是期刊品牌塑造、水平提升、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其二,名栏建设推动了期刊所在高校学科的建设进程。典型范例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编辑学研究”是最早以编辑学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而设立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该栏目1985年创设伊始,作为新兴学科的编辑学还未能形成权威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也在酝酿中。以此为契机,该栏目及时推出了《信息智化编辑观》《文化缔构编辑观》《论编辑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编辑学整体性原理探析》等论文,“引发了一场全国性关于编辑概念、内涵的讨论,有力地促进了编辑学研究的纵深掘进与发展”①,引起学界的聚焦关注。与此同时,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年开始招收编辑出版方向的硕士生。栏目也多次组织专题论文或笔谈,从编辑文化、出版产业、专业教育等方面对编辑出版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展开讨论。前者标志着河南大学编辑学学科的诞生,后者推动了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发展。如今河南大学成为“编辑学研究的重镇”,河南大学的编辑学专业也成为国家级重点专业。而“编辑学研究”栏目也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4年入选第三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栏目早期负责人王振铎教授、宋应离编审最早在全国招收编辑学专业研究生,为河南大学编辑学专业的创办开辟了道路。现任负责人姬建敏编审也在2005年被聘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方向硕士生导师;2017年转评教授,现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编辑出版学学科牵头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通过特色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助互动共生共赢的思路和实践,无疑为高校学科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与借鉴。其三,名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为地方经济增速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契机,使栏目所在的高校学报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显现。“服务社会是社科学报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衡量学报质量和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标准。”②现有名栏中多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名人为基石衍生的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对地域文化加以反哺,促进了当地以特色文化和名人效应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的兴盛。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的“中华孝文化研究”是以发掘孝感市的孝文化为目标所设的特色栏目,该栏目以当地古代孝子董永、黄香、孟宗等人的故事原型为原点,以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梳理和探讨孝文化的历史传承、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界和社会上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从中汲取灵感,倾力打造“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组织开展中华孝文化高峰论坛、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旅游资源推广以及楚剧展演等主题活动,以弘扬孝文化,实现人文资源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成功转化。通过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打造建设,扩大地方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实力的提升。另外,本身就是多核心期刊的学报,其特色栏目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平台上,发展态势迅猛。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均属于名校名刊,其“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区域开发”“经济与管理研究”等特色栏目先后进入了名栏的行列,实现了强者越强的良性循环。即使是普通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阅江学刊》的“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关注大气污染、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等当下热门课题,论文的转载率很高,社会反响强烈。这类体现学术特点和学术前沿的特色栏目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总体来看,自2014年第三批名栏尘埃落定以来,未再有新的栏目荣膺其列,而申报候选的特色栏目已多达200来个,这一方面体现名栏工程筛选标准之严、要求之高;另一方面也可见对名栏再建设的呼声之高。当然,就名栏工程建设的已有成果而言,大部分名栏的特色性日益形成,同时作为前路者为诸多期刊的特色栏目提供了探索经验与示范作用,但暴露出的路径取舍与现实性困惑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栏目特色化与综合化的较量。很多名栏从建设之初就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力求出新,但对独特性的追求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学科类目的包容性和广博程度,导致其发展路径的窄化。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哲学名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依托办刊单位的学科优势,成绩不俗,但2018年起,该刊更名为《新闻与传播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取代,稿件定位相对窄化,实际上放弃了名栏原有的部分阵地。与此相对应的是富于地域特色的名栏。地域性是此类名栏得以脱颖而出的契机,却也可能成为限制其壮大发展的不利因素。如《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等名栏,研究对象相对小众,受众多为依托当地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传播辐射范围也相对较弱。长远来看,若不能对后续稿源及研究领域做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掘,极有可能影响栏目的良性生长。二是栏目稳定性与热点时效性的抗衡。名栏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栏目设置4年以上、总发文量在80篇以上”。名栏的建设“是一个学术语篇由示例向系统以时间和质量为保障的积聚和渐变过程”①,必须有一个内具稳定性、持续性与逻辑性的发展思路,“重视栏目设置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稳定性,不贪图一时之名,不追求短期效应”②,但落实并非易事。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囿于办刊规模、办刊经费等,要在有限的版面里顾及所有栏目,必然挤占“中华孝文化研究”名栏的发文空间;《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2018年以来尚未刊发论文,其版面让路于政经法的热门专题,不可否认获得了更多关注度,但长此以往或将导致名栏萎缩。在学科热门化和研究对象热点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协调期刊栏目稳定性与热门时效性的平衡,尚待解决。三是栏目稿源数量与质量的冲突。当前名栏并非每期都发文,已不是个案问题。除了如上所述的权衡因素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优质稿源的稀缺。而名栏研究范围的圈定进一步限制了稿件来源,导致许多优质稿件不能进入其列。当名栏无好文支撑,就不得不面临如下问题:要么“宁缺毋滥”,坚持不发稿,栏目中断;要么“宁滥勿缺”,在审稿上降低标准,放低要求。显然两种结果都偏离了名栏建设的初衷。对于普通期刊来说,或许还存在另一种尴尬:即使名栏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强势,也不得不面对核心期刊类似栏目抢占稿源的压力。另外,就具有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名栏来说,校内稿件和校外稿件的分配取舍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三、名栏再建设路径探寻
2017年,教育部启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这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跨越式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学科建设内在发展的逻辑是从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到一流著作、一流期刊环环相扣的学术链条。很多入选名栏建设的刊物所在的是地方普通院校,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亟待加强学术建设以缩短与名刊、大刊的差距;而诸多尚未成为名栏的特色栏目也要力求突破,努力形成期刊强有力的学术增长点,以此推动期刊正向发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整合已有的成功经验,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对名栏的再建设路径展开探考:(一)栏目研究对象的扩展深化。第一,扩展栏目的广度,调整栏目研究范围,重新界定栏目的研究边界。一方面,打通时间代际的研究界限逐渐得到诸多学科研究者的认同;另一方面,跨学科领域的融合研究已成为学界不可回避的趋势。基于此,通过拓宽研究路径寻求研究版图的扩张,不失为一种推进栏目建设的可行办法。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其名栏“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前身是“清诗研究”,此名栏前身的创办与当时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办刊单位的学科优势、科研力量的构成密切相关。为顺应和推进明清诗文研究,而后又历经了“明清诗文研究”专栏阶段。随着国内明清诗文和近代诗文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94年定名为“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从研究对象看,范围由清代诗歌扩大到明清乃至近代的诗与文;从时间跨度看,以清代为原点,上溯明代,下至近代,体现出文体与断代“打通”的努力。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型,丰富了名栏的研究内涵与厚度,使其成为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著名学术园地,反过来又为栏目带来了大量高质量的稿源。第二,探寻栏目的深度,纵深发掘与开拓研究点,促成栏目深化发展。从长远来看,栏目的再成长要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且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名栏的设立,表明其较之普通栏目,在研究视域、话题深度上具有更大的延展可能性。以栏目设定本身为原点纵深挖掘,或可开发出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有价值的研究话题。“通过整合优化相关学术资源构建特色栏目,以此规避同质化风险,进而取得局部竞争优势,以点带面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③。较好范例如《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青少年研究”名栏,2007年前以单篇形式刊文,2007年以后,以名栏为主干,串联多条枝叶发展,辐射孵化出“青少年与社会发展”“大学生与高校教育”“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等多个子栏目,形成一个名栏联合多个子栏目繁荣发展的态势。母子栏目互相呼应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名栏的建设力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子栏目迅速生长与成熟,为其成为期刊独立栏目积淀了实力、创造了条件。(二)栏目方法研究的转型升级。栏目在专业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下,还要寻求方法研究多方位的突破。一方面,可打破旧有以学科类目为依据的分类,向以问题为中心搭建专题研究的模式转变。已有学者意识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打破学科边界的学术专题是学术研究和学术管理中最有价值的关注点”①。从实践方法而言,“以问题为中心确定栏目选题、作者构成、研究方法、文章风格,等等,是对以学科分类为中心的传统编辑方法的革命性改变”②。如《江汉学术》(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主要以选题为单元,每期集中一个诗学课题,对20世纪以来汉语新诗理论、思潮、流派、现象和新诗文本进行诗学意义上的专题研究,持续推出当下具有创造力和深邃视野的诗界学人研究成果,至今已推出“关于新诗的传统”“关于新诗的文体和语言”“关于新诗的出版”“关于‘中生代’诗人”“关于现代诗人与诗歌思潮重释”“关于新诗教育”等近50个专题。其对新诗诸多问题的探讨或可成为现当代诗学“新的思考的起点”。通过深度挖掘已有问题,精准捕捉研究热点,建构出新诗理论与批评的“当代意识”③,该栏目稳步成长为新诗研究领域的重镇。另一方面,突破以独立的宏观性学科为主导的模式,致力栏目发展路径的精准定位,促进栏目分支化发展。栏目的定位既不宜过于宽泛,过宽体现不出自身优于其他类似栏目的专长,从而丧失了独特性与辨识度;也不能过窄,过窄易导致研究视域的窄化,长线稿源不足,流失作者与读者的双重关注度。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村农民农业研究”、《江汉学术》“现当代诗学研究”等,均是学科分支化的典型,前者定位于农业科学中的三农问题,重点考察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经济、农户生计与保障等当代热点三农问题,赢得诸多优质稿源,由此迅速推动名栏的壮大,推动了整个期刊的定位转型;后者定位于现当代文学中的诗学问题,栏目既不是依托地域性的人文资源、传统特色,也并非拥有目前在全国意义上的科研强项,而是独辟蹊径,选取一个看似传统、涉入门槛低却相对被冷落的“萧条”领域,通过长效口碑与品牌的打造,显现出持久的学术生命力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在该研究领域日益凝聚广泛的号召力。(三)栏目平台的多渠道搭建。客观来说,后续优质稿源的不足是期刊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名栏而言,它关系到栏目的品牌效应、学术影响力、作者号召力能否得到有效积聚与传承。因此,名栏的建设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打通自身与外界的联系,积极搭建学术对话交流平台,促使其良性循环发展。一种途径是引进栏目主持人,与栏目编辑形成内外呼应的交互关系。对栏目编辑来讲,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导致其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丧失了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加之与学者的互动交流有限,往往既发现不了也追踪不住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故无能力策划和组织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④,亟待与该学术领域重建联系。对学术研究者来说,“让前沿学者特别是某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走进编辑部,以其独到的学术眼光主持选题的确定,以其广泛的人脉选择合适的作者,从而使得开放的特色专栏成为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平台,并由此开启了期刊及其编辑与学者重建关系的过程”⑤。目前,已有20多个名栏聘请了栏目主持人,他们对整体研究的现状把握到位,对学术前沿动态能够迅速洞察,对新锐作者的发掘敏锐而有效。编辑与学者的双向互动可为栏目搭建与外界交互传递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可积极推进作者稿件来源路径的扩建,对作者资源展开多渠道的吸纳。如《江汉学术》的“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不仅对大陆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动态加以把握,同时及时关注港澳台和海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发表来自英、美、日、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的论文近200篇,形成与大陆研究互补的重要诗学景观。《装饰》“特别策划”栏目的稿件包含了学术论文、毕业设计、城建规划、服装设计图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涵盖学者、优秀毕业生、相关业内人士、海外设计人等多样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形式广泛,多元开放,为其可持续发展积攒了充足动力。另一种途径是多路径扩建学术交流的对话空间,为栏目走进学界视野,获得更多话语权而努力。一是组织召开栏目专题研讨会或研究论坛,增强栏目对作者的凝聚力,并为栏目的深化发展建言献策。如《河南大学学报》举办的以“编辑学论坛”为主题的“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暨《河南大学学报》创刊80周年庆典会”“‘编辑学研究’栏目创办3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江汉学术》举办的“共话‘潜江诗群’现象,探讨相关的诗歌和诗学论题”的诗学专题研讨会、《赤峰学院学报》举办的以探索名栏建设为主题的“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高峰论坛”等,通过学术观点碰撞与交流产生大量学术成果,为自身名栏建设带来反思与推进建议。二是对栏目论文精粹加以结集与研讨,及时回顾栏目的学术成果,为作者与作者之间、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二次对话提供平台。以此为基础,对其中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和推广,为栏目和作者带来双赢,在增进双方感情黏合度的同时为后续合作做出了铺垫。(四)栏目编辑含量的全面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它决定期刊在学术界、期刊界的影响力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但对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评判,编辑含量的考察必不可少,尤其对于名栏编辑来说,需要在栏目策划、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名栏编辑只有对负责名栏的宗旨、定位有准确的把握,且自身是该研究领域的行家里手,享有一定的研究话语权,才能对来稿的选题、论点具备高度敏锐的判断力、分析力,以专业视角在众多稿源中筛选、捕捉到富有前瞻意义的稿件,乃至聚集方家形成研究方阵,引领和推动整个领域的话题走向与研究进程。而从稿件编辑校对的角度而言,栏目编辑是否严格执行编排规范和编校质量标准,影响甚至决定着栏目的优劣乃至成败。教育部在评选三批名栏的过程中,对错别字超标的刊物实行一票否决,印证了名栏作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优秀典范,对编辑含量的要求更为严苛。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对编校质量严格把关,不仅针对中文文献,还要涵盖外文信息。目前人文社科学报普遍包含英文目录及摘要,同时部分学报刊发国外论文的译文,对这些英文文献,尤其是对其中涉及人文学科专门概念、术语的翻译须有精准的把握。因此,高校学报名栏的再建设,栏目本身内涵要深挖,栏目的学术疆界要拓展,要实现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栏目水平的不断提高。编辑需实行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两手抓,把“工匠精神”贯彻到审稿、加工、出版的全过程,在讲究学术特色的同时要把关编校质量,致力于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的双重提升。
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并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此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之一,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是林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转变,对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国内学界和期刊界针对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已陆续开展起来,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鲜有关于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收录的林业科技期刊目录,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22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新媒体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当下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提供策略支持,使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总体情况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挑战与机遇并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陆续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服务期刊影响力提升。本文主要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门户网站、开放获取、在线搜索、E-mailAlert、RSS订阅、优先出版、在线留言咨询、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Endnotestyle输出、分享至社交平台、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微信读者交流群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应用的新媒体主要有13种,其中官方网站、在线搜索、开放获取、Endnotestyle输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较为普遍,占比超过80%;其次是RSS订阅和E-mailAlert,占比分别为54.5%和40.9%;在线留言咨询、分享至社交平台、微博、二维码、优先出版、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使用率依次降低;QQ或微信读者交流群功能及专属客户端的功能尚未受到关注,使用率为0。从上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整体较为缓慢,使用类型较为单一,与纸刊的融合程度较低,总体上呈现“少而散”的特点。
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典型新媒体应用情况
笔者选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应用较多的7种新媒体平台,具体分析其应用情况、特点及问题。1.官方网站。门户网站是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宣传展示杂志风采的重要媒介,也是读者和作者了解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重要渠道之一。所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均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期刊概况、投稿指南、编委会、联系方式等信息。然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官网认证率不高,仅为63.6%,在所考察的22种期刊中还有8种的官网未完成这一认证。这些建设水平低、未进行认证的期刊网站给予不法分子假冒网站、诱骗科研人员投稿、缴纳审稿及发表费等,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2.开放获取。开放获取(OpenAccess,OA)的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研究表明,开放获取可以显著提高文章的应用率。虽然22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的论文当下均提供了开放获取,但《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直到2019年6月份才开通此项服务,《林业资源管理》的论文并非在本期刊的网站,而是在中国林业网上提供开放获取服务。此外,仅有7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同时提供了HTML格式和PDF格式论文的开放获取,占比仅为31.8%。3.优先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采用了优先出版,占比仅为13.6%。4.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实现了无纸化期刊论文生产与管理全过程网络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期刊质量、方便作者实时了解文章最新动态、推动文章在移动端和PC端的阅读和传播。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采用了这类平台,占比仅为9.1%。5.Endnotestyle输出。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可极大方便科研人员检索、管理和引用文献,因而被科研人员广泛采用。而文献信息导入Endnote软件需要符合其规定的格式要求,因此,若期刊编辑部为每篇发表的文献提供符合Endnote要求的著录格式,可为科研人员提供较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概率,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很有帮助。目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有20种期刊提供了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90.9%;有15种期刊同时提供了中英文格式的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68.2%;仅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尚未提供该服务。6.分享至社交平台。科技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价值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因此,国外顶级科技期刊均非常重视论文的传播和交流,通常设置了Twitter、Facebook、LinkedIn、Mendeley、Google+等社交媒体的转载和分享功能,对论文的扩散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仅有7种启用了文献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功能,占比为31.8%。7.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因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成本低等优势迅速应用于各领域。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普遍意识到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仅有《西部林业科学》、《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期刊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率达86.4%。通过进一步调研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现状发现,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绝大部分在2016年以后才开始启用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类型有服务号和订阅号,占比分别为47.4%和52.6%,绝大部分公众号完成了认证,认证比率达84.2%。从推文频次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文频次极低,尚无法保证每周更新一次的频率,仅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木材工业》《林产工业》4种期刊推文频次超过10条/月。从推文内容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以期刊目次和编辑部动态为主,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世界林业研究》还定期期刊论文;而《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微信公众平台已超越了纸版期刊的报道范围,经常推送行业新闻、会议通知、人物访谈、政策标准专利动态和技术进展等。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较为迟缓,虽然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盲目跟风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但运营状况惨淡,并未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提升期刊影响力。
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发展建议
研究论文应当重视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
[关键词]研究论文实验动物应用状况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公认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医学研究论文中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描述的状况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动物应用的情况,也反映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化程度[1],并进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交流。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996年各期刊载的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为例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检了《RespirationPhysiology》、《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AmericanReviewofRespiratoryDisease》及《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文章。填写问卷,依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10种杂志文献中呼吸疾病所占数量有明显差异,平均占总量的12.93%。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呼吸疾病占80.31%,《中华内科杂志》中占11.57%,《中华肿瘤杂志》中占10.1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占9.55%,比例较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占7.96%,《中华医学杂志》中占4.81%。《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占5.54%。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占3.73%,《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占2.3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中占2.53%,比例较小。
2.约有1/4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工作的,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为主。几种杂志不平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所占比例高达75.25%,《中国应用生理杂志》所占70.27%,比例较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为62.0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48.00%,《中华医学杂志》为32.76%,《解放军医学杂志》为18.5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13.15%。而《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肿瘤杂志》较少,分别为7.74%和8.60%。这与各杂志刊文的侧重点有关。
3.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是规范化的,能够准确地重复再现。为此,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力求一致性。影响复制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动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论文中对这些因素均应描述。调查中发现文章标题作为研究核心,有39.08%的文章没有注明实验动物的种名,有些文章应用了不规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24.43%的文章没有交代实验动物的品系、品种。57.47%的文章既不记叙实验动物的来源,也不交代其遗传背景。性别、年龄和体重因素,分别有31.32%、99.13%和13.79%的文章无记叙。一些文章实验动物的数目偏少,不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有11.78%的文章甚至未提实验动物的数目。当然,近交系动物可以突破统计学上的要求,但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数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动物实验的条件:98.56%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饲养方式,99.14%的文章对实验环境未记叙,仅有1篇文章(占0.29%)提到了实验动物的合格证。有5篇文章是应用裸鼠进行的实验,其中仅1篇提及动物实验条件。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论文
关键词:益肾胶囊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NK细胞
1临床资料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30例,均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除外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87例,女43例,年龄10~62(平均30.6)岁,肾功能均正常.正常对照组45例均为健康查体者,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5岁.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PBMNC).RPMI1640培养液调至1×109•L-1,作为效应细胞.K562细胞传代培养2~3d后,调至浓度为1×1010•L-1,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效应细胞和靶细胞各100μL/孔在37℃下,50mL•L-1CO2孵箱中孵育6h,加LDH底物混合液100μL/孔,避光反应5min后,49nm波长测吸光度A值.NK细胞活性=(实验管A-自然释放管A)÷(最大释放管A-自然释放管A)×100%.红细胞C3受体花环率(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环试验.用美国生产MiditronM型尿液自动分析仪分析24h尿蛋白的测定.益肾胶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制剂室提供,陕药制字[2001]第1424号,由黄芪30g,党参15g,熟地15g,山芋12g,山药12g,仙鹤草20g,茯苓15g,泽泻15g,潼蒺藜30g,丹皮12g,益母草30g)口服,3粒(每粒含生药0.38g),3次•d-1,连续应用3mo.用药前和停药后wk分别作上述指标检测.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表1).
2讨论
我们针对CGN的虚、浊、瘀等病理改变而立法组方制成益肾胶囊,方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作用[1];党参、黄芪益气扶正,提高非特异免疫功能[2,3];黄芪改善CG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4],且对肾小球系膜细胞自分泌纤维连接蛋白有明显抑制作用[5].甘草和中解毒,阻碍免疫信息的传递,降低免疫细胞数和产生抗体细胞数.本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NK细胞活性就开始降低(P<0.01),同时红细胞膜免疫功能也降低(P<0.01),NK细胞活性与RCR呈正相关,与RICR呈负相关,与文献报道相一致[6].慢性肾炎患者经过治疗后,其NK细胞活性及红细胞膜免疫功能明显升高(P<0.01),尿蛋白明显降低(P<0.01).表明益肾胶囊具有增强CGN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参考文献】
颜延之诗歌风格论文
论文关键词:颜延之著述思想性格诗歌风格影响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于颜延之研究主要集中在出仕时间、思想性格、著述、作品系年、诗歌创作、文赋、影响和颜谢比较八个方面。总体而言,成效显著,但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于出仕时间有争议,没有颜集的校注本,一些诗文的写作时间还有待考证和确定,诗歌“辞采”的研究比较表面化,文赋研究相对薄弱等。
颜延之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在当时的文坛享有重要的地位,史书和文学批评论著都有记载。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经纶文雅才”。然世事变迁,南朝以后,颜延之其人其文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下降,褒少贬多,受关注程度不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对颜延之的研究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1949年到1982年,竞无一篇研究颜延之的论文,其他研究资料只有缪钺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会刊》(1948年)的《颜延之年谱》”“p4)。自1985年周怀忠的《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发表后,才陆续出现一些研究颜延之的论文,但这和“元嘉三大家”中的另二位——谢灵运和鲍照的受关注程度不可同13而语。至于专著,截至上世纪末,中国内地居然没有一本研究颜延之的专著出版,期间只有台湾1988年出版的黄水云《颜延之及其涛文研究》。进入本世纪,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颜延之研究不断加强,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在为数不多的(8O多篇)研究颜延之的论文中,有大约50篇是在新世纪发表的;其二是一批博士、硕士沦文相继出现,博士论文有杨晓斌的《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2005年),硕士论文有刘文兰的《颜延之文学论》(2000年)、裴闯的《颜延之生平创作一议》(2001年)、李佳的《颜延之校注及其研究》(2003年)、陆立玉的《颜延之与元嘉文学》(2005年)、孙震芳的《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2007年)、黄磊的《颜延之诗歌研究》(2007年)、杨艳华的《颜延之诗歌研究》(2007年)、张莎莎的《颜延之研究》(2008年);其三是2008年长沙理工大学谌东飙教授的《颜延之研究》一书出版,该书不仅填补了大陆颜延之研究专著这一空白,也标志着颜延之研究在这一阶段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在古代文学研究13益深入的今天,颜延之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试图对颜延之研究加以回顾和评述,以期引起研究者对颜延之更多的关注。
一、出仕时间考辨
颜延之以光禄大夫致仕。《宋书》和《南史》都为其立传,这为研究颜延之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后世学者对其年龄、任职经历、生平事迹、致仕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如缪钺的《颜延之年谱》,沈玉成的《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杨晓斌的《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问颜延之仕历考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始末考》(《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黄水云的《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李佳的《颜延之作品新探》(《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2期),谌东飙的《颜延之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其中,颜延之出仕时间是争议的焦点。缪钺、黄水云、谌东飙等人均认为延之出仕时间当在义熙十年(414年)至义熙十一年(415年),即31—32岁之间,主要依据就是《宋书·颜延之传》。而沈玉成在《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中以刘柳的仕历为线索,推断延之的出仕时间不晚于义熙元年(405年),即23岁左右,因为义熙三年刘柳已是“尚书仆射”,如果颜延之30岁以后出仕,和刘柳的仕历矛盾。杨晓斌在《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中沿着沈玉成的思路对刘柳的仕历进行了仔细的考辨,也认为延之是义熙元年出仕,这就将延之的出仕时间提前了10多年。当前,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个问题还很难形成定论。
二、思想和性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