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0:52: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市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表演艺术市场论文
一、营销中感情的作用已经由许多研究者进行探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Oliver发现3项感情回应是满意度的重要先行要素。Nyer发现预测消费后回应的最佳方法是测量满意度及其他的感情要素。Shermanetal.确证了消费者的感情状态可能是购买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管理人及营销者可以通过运用感情来获取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组织在竞争市场中业绩表现的关键,艺术组织与其他企业一样需要获得竞争优势来创造并维持卓越的表现。对于本质上更倾向于享乐型的服务来说,感情的达成及状态被认为会对消费、评价以及再购买意图产生一定的作用。满足主观因素并激发感情反应被看作是决定这类体验中顾客价值的最关键元素。
二、随着关系营销的出现及兴起,顾客维系和再购买成为关注的焦点。
Hellieretal.证实了最新的发现,认为再购买意图是推动组织收益性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性增长的极具价值的要素。服务质量、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等构想已经被不同的研究者识别为再购买意图的先行要素。根据先行研究可知: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有正面影响;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正面影响;顾客满意度对再购买意图有正面影响。然而却很少有研究验证表演艺术领域中再购买意图的重要性及其与先行要素间的关系。
三、营销中的感情因素研究包含3个阶段:类别方法,维度方法和认知评价方法。
类别方法不解释感情的起因,只根据相似性将各种感情分成几组。维度方法利用效价和觉醒两个维度来区分感情。认知评价方法则提供了一个更有深度的办法来说明感情之间细微的差异,并旨在预测特定环境下什么感情会被引出、被激发的感情如何影响行为。认知评价方法被认为更适合理解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感情回应。该方法被用于研究消费感情及其对购买后行为的影响。在导致感情的潜在评价项目中,最基础的一项便是目标一致性。Frijda以及其他学者认为感情是一种对个人———环境关系的动机性回应,而动机涉及个人目标。
文人心态艺术市场论文
展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京都汴梁的市集繁荣景象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市井的繁荣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达状况,也反映了北宋政权的清明之治,以及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势必带来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如文学上有宋词的辉煌,绘画上有文人画的开端及山水画的典范,瓷器生产上有驰名中外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官窑,书法上则形成了尚意书风……由此发展下去,皇室重文抑武、嗜古成风,导致上行下效,于是精鉴藏、好雅玩的文人士大夫成为两宋艺术市场的主导力量。那么,文人的心态又对两宋艺术市场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欲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析。
一、文人入仕的积极心态无形中助长了两宋皇室的嗜古之风
1.上行下效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似乎赵氏王族就是为文化艺术而生的。宋太宗即位后,开始诏全国各州、郡、县搜访前贤古哲书画墨迹,命待诏黄居、高文进广收民间书画作品。端拱元年(988),于崇文院置秘阁以收藏古今书画名迹,其后历代帝王皆好鉴藏。自咸平年间(998—1003)始,古物鉴藏的风气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般。如《考古图》卷二《仲信父释》载: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关西好令黄郛获西周仲信父,曾赴汴京“诣阙以献”,真宗皇帝为探求究竟,故“诏句中正杜镐详其文”。《金石录》卷十一《铭》引《真宗实录》载:咸平三年(1000)乾州守令献“古铜鼎,状方而又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宋真宗仍“诏儒臣考正而句中正杜镐验其款式,以为史信父”。《考古图》卷三《太公缶释》载:咸平三年(1000),“同州民汤善德,获(太公缶)于河滨以献”。到了景佑年间(1034—1037)因“正乐”复古所需,一改开国初轻视古物艺术品的观念,不但变“大毁”为“不毁”,而且极力推崇人文、论道考札,大量庋藏古物。且风气日盛,乃至鉴藏之习席卷全国。如《续考古图》卷二载:崇宁元年(1102)秦州甘谷新边民耕得之“熊足盘”者,献于定西高庙。再从宋徽宗命内臣撰写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中我们也可窥见,至徽宗、钦宗朝,嗜古之风更是达到了巅峰。即便到了南宋,政权已偏隅一方,但皇帝的嗜古之风依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史•食货志》载:绍兴六年(1136)“南宋政府敛民间铜器”,绍兴十三年(1143)又“至为发冢墓”,绍兴二十八年(1158)“出御府铜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间铜二百余万金”。由此可见,两宋历代皇帝,除开国太祖赵匡胤忙于军事而无暇顾及艺术品的鉴藏外,其余历朝帝王皆成为促使两宋艺术市场得以持续繁荣的领头羊。另外,我们从《宋史》中又可以了解到宋朝的“文治”,使得“文”与“官”结合得最为紧密。科举制度为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机会,即只要通过科举考试皆可进入仕途,这无疑为文人学子入朝为官铺设了一条大道,从而大大调动了文人积极进取的心态。由于皇帝老爷对艺术精品的爱好几近痴迷,有鉴藏特长的文人士大夫皆可以博得皇帝老爷的厚爱和欢心,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按才艺高低被授予翰林图画院待诏、祗候、艺学、供奉等官秩。十年寒窗,一朝科举入仕,可谓来之不易。故无论将相、百官、文人士大夫,都会在鉴藏方面下功夫以投皇帝所好,迎奉献宝之类也理所当然了。
2.独木难以成林
《东观余论•秦昭和钟铭说》:“宋仁宗庆历中(1041—1048),叶清臣守长安,得秦公钟上之。”《续考古图》卷二:宋徽宗“崇宁初(1102年始)商州得古鼎,刻文甚完……寻上之”。《续考古图》卷四:“崇宁三年(1104)甲申岁,孟冬月应天府崇福院掘地得古钟六枚,以宋公钟又获于宋地,宜为朝廷符瑞,寻上进焉。”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各地州郡县衙常留心发掘古物,一旦发现即向皇上进献。由一斑可窥全豹,此正所谓独木不成林。满朝文武百官从各种渠道收集古物并争先恐后进献皇上,以期得宠。宋徽宗敕撰的《宣和画谱•叙》中记载:“……乃集中秘所藏,晋魏以来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析为十门,随其世次而品第之。”所有藏品按品第高低分门别类进行存放,可见徽宗宣和年间御府藏品之多、规格之高了。假如仅凭皇帝一人热衷于此,恐不致使其置大宋江山社稷于不顾,一味嗜古成瘾,也不致使鉴藏之癖风靡全国。只要稍稍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宋徽宗不仅痴迷于鉴藏,而且亲自动手作画。这位皇帝知道御府的藏品优劣并存,所以引领文臣大儒鉴识题跋于名迹之上以辨真伪。这些题跋主要有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东坡题跋》、黄庭坚《山谷题跋》、米芾《海岳题跋》、陆游《放翁题跋》、董《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刘克庄《后村题跋》、魏了翁《鹤山题跋》等,这也形成了两宋以来的特殊鉴藏题跋文化。不可否认,这其中文人士大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的心态直接导致“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即他们在报国思民的公务中、学术研究中无形中助长了两宋嗜古之风的盛行。虽然这一切对“积弱积贫”的两宋政权未能励精图治、诉诸武力、保家卫国来说是悲哀的,但对于艺术市场的繁荣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东盟自贸区艺术市场论文
一、CAFTA背景下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环境
1.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的资源优势
广西艺术市场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与地缘优势。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带。尤其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其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山水资源,为艺术品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山水画成为了广西山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广西书画永恒的主题。广西与东盟相连,处于东盟大市场的前线,CAFTA的设立和发展为广西书画走向东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便利。
2.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的政府支持
广西地方政府在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了广西艺术文化品牌——“漓江画派”,把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列为广西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之后的第五个文化发展战略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广西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广西气息、东盟元素的各类艺术品,通过举办中国-东盟书画艺术展,建设中国-东盟书画艺术产业园等一系列举措,加强推进书画作品的艺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并通过中国东盟博展会等商业平台,积极促进美术工艺品和书画作品产业链的形成,打造广西艺术品牌。
3.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
区域产业艺术市场论文
一、艺术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
艺术市场作为一般市场的特殊形态,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文化产品或服务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也指相关主体形成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指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企业与文化企业之间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①就秦皇岛市艺术市场的区域结构而言,根据《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2011-2015年)》数据显示,作为“核心层”的艺术文化在区域产业协同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艺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19%,艺术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3.1%。当前,随着艺术文化产业数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区域产业领域的拓宽,以市场自主经营为主导的艺术市场迅速发展,形成了动漫影视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出版业、传媒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多门类与多层次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并伴随着知识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为秦皇岛市的区域产业和艺术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首批具有先导性、成长性和带动性的北戴河国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园、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艺术体验与工艺产品创意基地的产业群落,已成为了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由此为未来不同产业及行业的协同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聚集效应,催生了新的产业和部门,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多元化形态下的艺术市场主体,带动了秦皇岛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新趋势。秦皇岛艺术市场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是艺术市场发展成熟的表现。虽然,各类艺术文化在市场的集中度及分布特点都有所不同,但是,伴随着区域产业的发展成熟,艺术市场的集中度便会逐步提高并趋于相对的动态均衡。例如,传媒市场与书画市场相比,前者市场集中度较高,后者市场集中度较低。然而借助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多媒体制作和网络技术传播书画艺术文化,就已经促进了网络传媒业和书画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其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健康发展,这样艺术市场的集中度也随之再度上升起来。由此,可以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得出,区域产业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对区域规模经济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产业协同才能使每个区域合理地承担其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使各区域分别发展不同的经济与产业体系,解决各区域经济与产业“同构化”的问题。
二、文化艺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变
著名经济学者张敦富认为区域就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特征②。笔者认为,对于区域的基本内涵,更符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状况的理解与归纳,应该是理解文化艺术和区域产业的联系与合作的主要方式,重点分析掌握区域产业在发展条件、发展基础、经济结构、资源赋存、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因素或具体要素又不能或不能完全与自由地流动。在这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面前,为了以最有利的条件、最低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益来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就必然会在区际关系格局中,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己和最具有优势的文化艺术产业或项目来发展。可见,在探索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布局与运营所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现象和规律中,文化艺术作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在不可阻挡地向一切可能的产业中渗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得艺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还大大刺激拉动了区域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协同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艺术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运作对艺术市场协同发展的指导
面对秦皇岛文化艺术相关产业来说,区域产业在艺术市场的规划中,无论是整体的市场机制还是营销策划,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初始阶段。在艺术市场与产业协同方面都要遵循行业惯例,进行必要的运作与策划以此维护艺术市场发展的动态和区域产业向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为此,根据目前国内外艺术市场动态变化,有效规划区域产业与艺术市场协同发展的运作,是当前秦皇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趋势中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我国艺术品成交规模来看,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AMF)曾报告: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提高,推进了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经营模式已开始转向进入国际艺术市场。例如国际长城节、国际葡萄酒节,俄罗斯度风情文化园的有效运作,它不仅仅是局限于当下的市场需求,更是迎合了多种合作的发展方式,确定了合理的国际渠道来适应区域市场经济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行业龙头目标,实现了旅游业、会展业、广告业等多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和谐发展。
绘画教育艺术市场论文
一、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
在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初形成了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他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和素描在造型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徐悲鸿提倡法国的古典主义写实技巧的教育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观念和教育模式。绘画教学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训练,在艺术学科中占据主要地位。高校的绘画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绘画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写生练习。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课下的写生练习遵循从易到难和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广泛,例如速写可以用照相机替代,形画可以用喷绘或投影仪替代等,这种喷绘技术和电脑制图等高科技的绘画方式普遍化的现象,使教师和学生对传统速写、素描等写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①高校教师要对我国传统的造型观进行深刻理解,要对绘画遗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使高校的绘画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单一性的局限,重新建立多元化的、科学合理的高校绘画教学模式,力争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
二、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绘画的基础课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为主,此外,还有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教育内容一直沿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用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导致高校学生的绘画语言苍白,缺乏创造力。当代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绘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般会强调要避弊端及取长补短,即使是这样,每位学生的绘画作业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布置作业是油画静物,有的学生会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学生进行苏俄式的写实,还有的学生会使用浮世绘的平涂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绘画作品徘徊在写实与表现之间。另外,由于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进行模仿,使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的单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国强的“烟火系列”等作品都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内容,而这些艺术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三、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在高校绘画教学中,通常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绘画作品水平的高低标准。虽然不能以分论画、以分论人,但高校一般都会用一个相对标准的要求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水平。例如教师一般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和表现力等方面大致判断学生绘画的水平以及绘画功底和学生对色彩、线条的认识。高校不排斥不抵触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在高校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评判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商品社会,依靠媒体宣传和名人策略的方式对艺术进行推崇所发挥出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艺术作品的特殊运作方式会让大众对艺术的认识产生误导。②现代艺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乐趣的展现,需要观众和学生真正领悟作品中真正的内涵和意义。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由具象艺术和写实艺术向非具象艺术和非写实艺术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新类型的表现手法,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欣赏每位学生的个性表现能力。四、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代艺术家在突出艺术形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忽略自身的学院派基础。纵观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当代艺术由叙述性艺术转向了观念性艺术,呈现出类似表现主义和超现实表现主义等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兴表现形式。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以审美性为首要目的,它是在互反或对立的思路下来进行创作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人类精神上的矛盾性。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从传授绘画技巧和方法的角度出发,要有培养学生理论水平提升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打好基础、做好引导。社会媒体曾集中讨论过新兴艺术的形式,各个媒体和社会公民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评论褒贬不一。当代艺术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形成现在的状态,是在社会的综合条件和作用下形成的。现代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高校绘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和评价当代艺术的发展。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论文答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学员在写好毕业论文后,对还要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不很理解,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态度也不那么积极。因此,有必要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先作一讨论。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旅游综合经济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直接从事农业人员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已经解决温饱;工业向高科技、高利润、无污染发展;交通形成网络,餐饮、住宿达到一定卫生标准,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治安状况良好,就会发展旅游经济。旅游热促进农业、工业、交通、餐饮、住宿、文化教育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大发展。这种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促进相关产业,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使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式就是旅游经济。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体验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品拓展
摘要:体验经济是继服务经济以后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体验性在这一经济时代下将成为商品的一个有一个重要属性。而旅游这个直接与体验相关的行业必然首当其冲。乡村旅游又做为旅游中最能体现旅游体验性的一种旅游形式,其产品的开发必须突出其体验的核心。本文就体验环境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加强游客参与,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完整性,明确差异化体验主题等措施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关键词:乡村旅游;体验;旅游产品;体验经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期望在不断的提升。表现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再只追求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希望自身能够融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群体中,能够深度体验一种新的角色。这一点决定了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把体验化设计作为开发的核心。乡村旅游的着眼点在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体验不同的“生存方式”。因此乡村旅游是最具体验属性的旅游形式。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就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其大多也都涉及了体验化,但都是初步探讨。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体验环境下的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进行探讨。
一、体验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一)体验的内涵
“体验”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把体验定义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一般是指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真正引起世人关注的是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尔出版了《体验经济》,之后“体验经济”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层出不穷。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一词以及其内涵作了详细分析和介绍。派恩和吉尔摩把体验经济的内涵解释为——它是一种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的经济形态。[1]把体验同货物、商品和服务一起列为经济价值演变的四个阶段的不同标志物,简单的说体验经济说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是把体验作为一个可以买卖的“物品”。体验环境就是指在体验经济大背景下,消费者花费时间、精力、金钱购买体验的一个消费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更注重参与性,个性化等能够使消费者留下美好回忆的商品。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础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其对于增加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解决目前社会就业难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从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提升需要在课时安排内完成,所以利用课时进行创业教育会影响到学生正常接受教育的有效实践,为了做到创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两不耽误,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较为突出。积极的对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探讨,目的是分析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从而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找到更加适合的道路。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具体实践
近年来,我国的高教教育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不仅高校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高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高校闪亮登场[1]。随着教育政策改革的实行,高校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高校接受教育,此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人口的基本素质,但是也造成了高校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就现状分析,每年都存在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的情况,此时,我们不难发现,创业是就业途径的重要扩充,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在积极采取措施,高校也在利用教育资源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完善。当然,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创业的基本常识,那么其创业道路必然一波三折,最终导致失败。为了提升创业的成功率,高校组织创业教育实践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进行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目前的高校中普遍性的开展,主要是基于高校就业率提升的必要。从目前的高校发展来看,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确立,高校的竞争在不断地加剧,而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就业率高的院校,其社会口碑会相对较好,对于生源的吸引力会更强,所以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高校之间的就业率大比拼在不断地加剧。创业是提升高校就业率的一种主要途径,所以目前的高校纷纷通过创业教育来鼓励学生创业,进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率和社会口碑。(二)解决社会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措施。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高校积极的推行创业教育,一个显著的原因是要帮助国家进行社会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所以说出于社会就业难问题解决的考虑,创业教育必须要执行。从具体的分析来看,高校的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中进行深造,其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就调查统计来看,随着扩招的进行,我国的大学生比例在不断的提升,社会人口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因为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其就业竞争也在加剧,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不可能保证大学毕业生都能够获得想要的工作,所以会出现大量毕业生待业的情况,这种情况不解决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大学生创业对此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也在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三)增强社会产业活性,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创业型产业打败成熟的传统产业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大量新创企业的出现不仅带动产业的快速更迭,也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其次,创业型产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创新和包容性发展的结果。不同类型的社会众创空间成为社会创业的主要加速器,大学生创业也将成为其中最主要的力量构成。创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创业不再是离经叛道的个人抉择,而是全社会青年人可以接受的共同价值观。所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层面来说,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二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创业教育的优势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与回归育人初心、重构育人内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纵观大学教育观的演进与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思政理念乃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实践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中国话语,也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它能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纠正工具理性倾向,使通识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人”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观;价值取向;通识教育;课程育人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后者是中国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前者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全部课程,旨在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探索。当前,国外高水平大学纷纷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在国内,通识教育也正在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高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入高校各类课程的新举措,同时也正在成为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角。
一、国外大学教育观的历史演进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
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和政治文化的流变,其育人内涵经历了从“博雅”(liberal)到“通识”(general)的转变。尽管通识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目标都在不断调整,但育人这一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未变,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教育观都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区别仅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1.自由教育观与理性价值。对自由教育的推崇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重在引导人们积极思考,指引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解放,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角度,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人性(理性),分别对应体育、德育和智育三种教育,以实现身体、道德和智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纯粹的理性和思维探索。当时的自由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教育对象是奴隶社会中拥有闲暇的自由人,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在闲暇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博雅教育”,教学内容关注知识整体性,重在培养人的理论理性,不带任何职业性或功利性目的。其后,自由教育观的内涵几经变化:文艺复兴时教育对象扩展为全体公民;18世纪以后,由于“人的自然本性假设让位于人的理论本性假设”,于是教育重心又转向理智的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观奠定了同时期欧美高校课程的基调。如哈佛大学建校早期崇尚“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之后两百余年均以文雅学科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沿袭牛津、剑桥的古典经文,教学注重文辞演练”。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