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00:23: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中案例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主体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本文提出了在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广泛性、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讲解授课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来弥补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因为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达到既能扩大专业口径,又能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参加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在该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1.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学内容

1.1案例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这个一致性指的是在选择案例教学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也就是说要保持所选择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成功的案例教学方法。以往我们教学习惯于把案例局限于教材,采用的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离学生生活或接触很遥远的案例来教学,这样的案例讲授方法对教学来说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求有好的案例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应当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过程等来收集案例,编写适合教学的案例,为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收集更好的素材库、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中FCR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惯例中,最常使用的国际货物运输单据是海运提单B/L(BillofLading),对船东或船代来说,海运提单也是最重要的国际货款的结算单据之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货运单据FCR,并且用FCR代替信用证提单结算的情形越来越多。但是FCR和海运提单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使用FCR存在着诸多风险,该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是我们在实际外贸业务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FCR运输单据信用证对比分析风险防范

一、FCR单证的含义

FCR:ForwardersCertificateofReceipt(FIATADocument)货运人收讫货物证明,是国际货物运输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FIATA)给其组织内部国际货运人推荐使用的单据。这是FIATA制定的关于国际货运收到发运给指定收货人的货物的标准凭证。国际货运收到货物后,立即将其收货凭证交与发货人,作为对货物负有责任的正式确认书。该收货凭证为非转让单据,且只可以签发一份正本。

二、出现FCR单证的原因

除了正式的海运提单B/L外,为便于贸易操作,现在出现了一些外观类似、也能作为提货依据,但不具备物权证明的提单变形。比如FCR(ForwardersCertificateofReceipt)FTBL(FORWARDERSTHROGHBILLSOFLADING)等。严格说来,这些单据只属于“承运人收据”,即货运人证明已经从发货人手中接收了货物。操作上与货代提单没什么差别,但却有实质上不同。出现这种单据的原因,主要是买家于出口地采购数量大,或者有商采购,或者有分公司直接下单采购的时候,货物集中运送,除可以节省运送时间外,又能够节省运费,因此商或者分公司往往指示出口商,或者供应商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由承运人预先向船公司包下若干货柜,而后由承运人负责装柜,待货物运抵卸货港或目的地时,再由承运人负责领柜或分送至不同地区的收货人,如此将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费用。在这种方式下,跟船公司签定运输契约的是承运人而不是托运人或发货人(SHIPPER),因此托运人或发货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以后,得到的单据是承运人收据而不是海运提单。目前,许多国际超市买家如WALL-MART、K-MARK等,多采用这种方式。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便利化实务论文

内容摘要:贸易便利化的主要目标是将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和复杂性减到最少,同时维持高效率的政府管理水平。本文从国际贸易链,即订货、运输、通关和结算四个环节论述贸易便利化的必要性及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链贸易便利化订货通关结算

贸易便利化是指简化货物通关程序,使国际贸易手续的处理效率提高。贸易便利化不只是海关程序的现代化,从一个贸易者的角度来看,一笔业务通常从订货开始,当买方收到货物和卖方收到货款的时候一般认为业务结束。如果单纯从运输、通关和银行某一环节看,在这一环节由于复杂的手续导致的货物或货款的延误好像对买卖双方的成本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把贸易交易的环节分割开来孤立地看他们的影响,因为可能由于运输的延误会导致通关延误,银行手续的延误可能会导致运输或通关的延误等,所以必须把整个贸易交易的环节作为一个链条来看。

贸易链从订货开始,然后是运输,最后是货物支付。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很多具体的不同的程序和制度,这些程序和制度必须要保持高效的运行。整个贸易环节涉及各种参与者,使得贸易程序变得非常复杂(如图1所示)。

订货/备货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在托运人把货物装运并送达货物目的地之前,该环节的参与者们需要准备大量的行政和程序上的文件,这些文件和程序在不同的国家差别非常大。在很多情况下,遵守这些行政贸易程序对双方政府机构和贸易公司来说,既无必要,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一环节便利化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探讨论文

【摘要】为了培养出适应当今外贸形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教师们不得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探索与改进。案例教学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其对于提高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培养其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锻炼其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方式创新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外贸业务专业而言,其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外贸业务知识与外商进行洽谈、交易并能熟练进行单据制作处理的合格涉外人员。在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的支持下,笔者对注重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自我思考意识的效果,并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在此方面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想法陈述如下。

一、开展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必然选择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一般性的书本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从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个案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必备的流程规则。《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讲授国际货物买卖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合约履行细项及规则,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不仅涉及到交易双方当事人,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海关等环节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其交易流程和有关单据,而且还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从合同的签订到合同履行无一不是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联,因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国际惯例就成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任务。然而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规定又时时在发展、在创新。如果不能将这些新颖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贸易规则的变化,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日后观察和思考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新规则的敏锐性也会大受影响。

查看全文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在三本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从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面向来看,外贸人才可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外贸人才和应用型外贸人才两类。应用型外贸人才又可分为应用型对外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主要应由二类和三类本科院校完成,而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外贸管理人才比例相对三本来说较大,三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则主要是应用型经办人才,职业高等院校培养定位则单纯是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是使其具备良好的外贸实际业务经办能力,服务于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国际贸实务》课程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三本院校《国际贸实务》课程的教学问题。

三本院校大多是民办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也应顺应市场需求,当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从而导致国贸专业人才市场的现状:人才需求很大,国贸专业毕业生也很多,但外贸企业却招不到符合要求的外贸人才,或招到的人才并不能胜任外贸相关岗位的工作。我们应该结合市场上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三本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去探索如何设置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去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本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贸实操能力等业务经办能力,因此需要相关课程的配套。以我校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型经办人才,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胜任政府相关部门、涉外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贸易业务、市场营销以及外贸会计等经办类岗位的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业务经办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其中实际业务能力,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海关实务》、《外贸流程实训》、《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业务员综合业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等课程体系来支撑,而随着后续《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业务员综合业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外贸流程实训》等实训课程,包括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上机操作等的不断丰富化、精细化、完善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甚至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以上后续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后续相应实训课程的理论支撑。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包括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理清《国际贸易实务》在高等院校整个外贸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也显得尤为必要。根据笔者参加教学研讨会听取其他相关教师的意见、与一些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自身工作中的感悟等,笔者认为当前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学法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或小组对案例的探究来实现,教师主要起到鼓励和指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和深刻,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的使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法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学生记住多少,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案例教学的运用,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不再一味地依赖教师的讲授和解答。并且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不同意见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3.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查看全文

课程开发视域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设置现状

1.每门课程过于强调单一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中缺少贯穿进出口业务全过程和反映职业能力之间联系的综合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各门课程分散于不同学期,设置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且零散,缺乏系统性,容易导致学生由于对前一学期课程内容掌握不牢固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

3.各门课程均与进出口操作联系紧密,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课程之间业务和知识交叉程度较高,导致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每门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任课,各任课教师大多只专注于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关联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导致课程内容衔接困难,并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思路与实施步骤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简单地将实务课程群的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打破原有课程自有知识体系和教学实施的限制,从每门实务课程中分解提炼出与进出口操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训环节,以进出口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序化后,整合到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形成一门能全面介绍进出口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为确保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既做到序化合理,又避免出现遗漏,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第一步,典型工作筛选。课程改革前期应向外贸企业调研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和内容,从中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对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作为综合课程开发的依据。第二步,提炼整合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提炼出与各个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分阶段、分课程进行整合。首先将内容重复度较高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制作两门课程的内容提炼整合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炼整合其他课程内容,纳入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最终形成一门综合课程。第三步,建设教师团队。随着课程内容的整合,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为综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提供保障。第四步,改革教学设计。随着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学组织、教师的配合、教学考评等也相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系列改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