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1 19:5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申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备考申论需把握申论测试的特点

老师指出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把握好申论测试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样既避免了备考过程的盲目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能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把握重点,这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就包括了申论测试的几大特点,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领悟精髓,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查看全文

把握申论测试特点领悟申论备考精髓

专家老师指出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把握好申论测试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样既避免了备考过程的盲目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能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把握重点,这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就包括了申论测试的几大特点,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领悟精髓,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查看全文

备考申论需把握申论测试的特点

老师指出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把握好申论测试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样既避免了备考过程的盲目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能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把握重点,这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就包括了申论测试的几大特点,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领悟精髓,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查看全文

2014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

申论考试范文

农民工,顾名思议,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农”还是姓“工”呢?

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1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公考申论特色

浙江省2014年招考公务员考试大纲申论部分与2014年的大纲相比,变化不明显,这也就表明,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将继续秉承过去的考试模式,而考生则可以参照浙江省历年真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应对。浙江省考申论自成体系,具有如下特色: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点彰显浙江申论命题特色

浙江省申论的选材倾向于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浙江申论之“高”。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应对金融危机主题的试题,就不是从微观层次、一行一业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来组织题材。

2、浙江申论之“大”。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课题、宏大主题,如“公平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背景复杂,解决难度大,既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命题思路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紧扣当前地方政府施政重点,紧扣理论界研究与争议热点。

3、浙江申论之“全”。浙江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2014年对“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及浙江省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思路”的全面介绍,以转“危”为“机”为主线,从国际国内背景到浙江的具体情况,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主体、从企业到企业家、从地方政府到省政府,总体上全面反映了“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在“应对”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个层次的应对态度、思路、措施和应对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题材、材料内容全面的特点。

查看全文

公考申论特色

浙江省2014年招考公务员考试大纲申论部分与2014年的大纲相比,变化不明显,这也就表明,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将继续秉承过去的考试模式,而考生则可以参照浙江省历年真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应对。浙江省考申论自成体系,具有如下特色: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点彰显浙江申论命题特色

浙江省申论的选材倾向于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浙江申论之“高”。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应对金融危机主题的试题,就不是从微观层次、一行一业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来组织题材。

2、浙江申论之“大”。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课题、宏大主题,如“公平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背景复杂,解决难度大,既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命题思路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紧扣当前地方政府施政重点,紧扣理论界研究与争议热点。

3、浙江申论之“全”。浙江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2014年对“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及浙江省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思路”的全面介绍,以转“危”为“机”为主线,从国际国内背景到浙江的具体情况,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主体、从企业到企业家、从地方政府到省政府,总体上全面反映了“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在“应对”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个层次的应对态度、思路、措施和应对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题材、材料内容全面的特点。

查看全文

申论试题命题深度

阅读新大纲发现,2014年新大纲对“四种能力”进行深入的阐释,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14年的申论试题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题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查看全文

申论试题将拓展命题

阅读新大纲发现,2014年新大纲对“四种能力”进行深入的阐释,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14年的申论试题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题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查看全文

申论试题命题深度

阅读新大纲发现,2014年新大纲对“四种能力”进行深入的阐释,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14年的申论试题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题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查看全文

申论实用技巧

给定材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试作答申论的基础。精读并利用有价值的材料,略读并扬弃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这是作答申论试题的前提。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支招有效辨别材料的价值。

一、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所有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材料,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万变不离其宗,按其性质都可从根本上归结为事实或理论两类,同时也有两者混合一体、交叉出现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实例、做法、经验、数字,均属于事实;访谈、讲话、官方文献、理论文章、网上言论所透露出的观点,均属理论;两者交错互见的,则属混合性材料,混合的形式并不能改变材料本身为事实或理论的本质。因此,所有的给定材料本质可归为两类,一种是用于反映事实的,一种是用于说明理论观点的。

二、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和干扰性材料

按照给定资料对于作答有无价值、价值大小、起什么作用,可将材料分为必须依据的、只需参考的、干扰作答的三种,即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干扰性材料。

1.依据性材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