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02:52: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发展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思考

党的**大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面向未来,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在21世纪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转型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主动调整发展思路,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矛盾。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包括“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也包括“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应当说,在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上,全党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但是“为谁而发展”,“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些年我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反差。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发展的成果还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共享;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代价惨重,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生态文明更是任重道远;一方面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分配不公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翻越警戒水位。这些现象尖锐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发展究竟是为了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广东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人均发展水平仅居全国第六。讲广东发达,主要指珠三角,而粤东、粤西、粤北则比较落后,有的甚至相当落后。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个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尖锐地指出了广东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就是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没有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大量加工贸易型企业仍停留在为外商加工组装、贴牌生产的产业低端,只能赚取几个“血汗钱”。广东尚且这样,全国更是如此。传统发展模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面对转型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痛下决心,转变发展思想,转换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思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不断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党中央按照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以新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寻适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诣社会。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集中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建设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系统性建设过程。推动这一建设过程快速而健康发展必须靠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地承载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双重含义。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强调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求发展;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来促进发展;在发展的能力上,强调必须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发展的条件上,强调必须积极创造发展条件,努力营造发展机制;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强调要抓住发展机遇、强化发展意识、更新发展理念、创造发展环境、创新发展体制、增强发展动力、拓宽发展空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全国人民不断得到越来越多实惠的过程。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实物质基础。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如何确保在2020年或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要求,更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实现这一承诺,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崇高而十分艰巨的任务。顺利实现目标,将对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将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严重影响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并确保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眼前与长远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根本考验。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扎扎实实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使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收、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内涵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法。学习贯彻*精神,践行*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几个维度中,笔者认为要特别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志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他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5]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6]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7]。

由此可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思考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全局和根本性的作用。对于执政党来说,发展观反映着党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体现党生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执政兴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提出了划时代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目的,科学是前提、是要求和方法。如果说发展是彼岸的话,科学就是到达彼岸的船。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工具和方法。这里面“科学”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如何认识“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不发展,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问题就无法解决,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小康,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义,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既要纵向比看到自己的成绩,鼓舞士气,又要横向比,以宽广的胸怀发现差距,并集中精力缩小差距。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更是要长期坚持的第一要义。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专题

总理指出的五个统筹指的是哪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什么是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应包括哪些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结合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显著的是,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一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我们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二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针对粮食减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严格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合理调控货币总量,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关税税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使“三过”问题得到缓解。针对结构性、输入性的物价上涨问题,采取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通胀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坚决抑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结合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显著的是,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一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我们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二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针对粮食减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严格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合理调控货币总量,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关税税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使“三过”问题得到缓解。针对结构性、输入性的物价上涨问题,采取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通胀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坚决抑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查看全文

漫谈科学发展观

十张嘴说不如亲自看看,十只眼看不如亲自干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能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也不能练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能搞阻碍科学发展的“形象工程”。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没有干事创业的精神,没有真抓实干的作风,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形式主义,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一颗“毒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急功近利,热衷于搞花里胡哨、不堪一击的“花拳绣腿”,造显山露水、哗众取宠的“轰动效应”,满足于“决心在嘴上、措施在纸上、制度在墙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功”不够,跑劲有余,不琢磨事,专琢磨人。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工作习惯于看看文件、开开会议、听听汇报,下基层走马观花。一门心思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挖空心思制造虚假政绩,不仅是作风实不实的问题,而且是党性纯不纯的原则问题。形式主义不仅是各项事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形式主义害死人,群众也最反感。当前推进科学发展,就是要对形式主义下“猛药”,做到人人喊打。我们不妨学学古代齐威王的做法。当年,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时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平安无事,东方十分安定。”于是,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尔后,他又召见阿地大夫,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坐视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闻不问;我知道你专门用重金买通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替你说好话!”说罢,下令将阿地大夫及其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处死。此举既惩治了哄上瞒下、渎职无能的阿地大夫,也严惩了见利忘义、帮着下级弄虚作假的近臣,产生了轰动效应。群臣心生畏惧,不敢再弄虚作假,报告情况时也如实禀报。齐国因此而大治,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唱功好的干部并非时代呼唤,做功硬的干部才是事业所需。做功硬的干部越多,推进科学发展的支撑就越坚实。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一个“实”字,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再好政策也是一纸空文。任何一项工作,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而不紧,等于没抓;抓抓停停,抓了也白抓。只有把作风搞实了,科学发展的步伐才能稳健向前。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作风要朴实,为人质朴,思想淳朴,生活俭朴,力求于朴实中求真实,于真实中求创新,于创新中求发展。要多做快做认真做好那些费时费力见效慢、基础性工作,对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杜绝前任出政绩、后任背包袱,眼前出成果、后任吃苦果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形成干实事、干好事有位子,说空话、耍花招吃苦头的干部考评机制,真正让形式主义没市场、没好处。

俗话说:“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麦子当韭菜。”人民群众集聚在基层,党的执政之基在基层,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哪个是“花拳绣腿”搞花架子,哪个是真抓实干一心为民,群众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求真务实,关键要把“重心”放在基层,要真心实意、真刀真枪,帮助基层破解发展难题。这就要求下基层要讲“土话”,不打官腔,不说大话。要懂得换位思考,切实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体察群众疾苦。带头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以小见大、以小积大、以小搏大,以具体之行赢得群众口碑。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思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查看全文

在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凸显科学发展观内涵

深入在我校开展以来,本人通过学习和讨论,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重新思考学校和院系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全面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手段和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准,它既可以统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全局,也可以指导各层次的微观工作,关键是要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应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思维基准,即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土化”。

二、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和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深;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这次在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使全体党员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有效地解决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把科学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提高到新的水平。

查看全文